论非遗传承人的修养

2022-04-10 01:42张岚王雅芸吴祥
民族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承人修养非遗

张岚 王雅芸 吴祥

摘 要:2015年起,文化部开始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或传承人群提高包括文化、艺术、技艺等各方面的修养,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那么,非遗传承人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呢?本文尝试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遗    传承人   修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差别在于“活态”,即活态的存在和活态的传承,“非遗活态性使我们在保护这类文化形态时,充分认识到作为非遗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1]。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从2004年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在建立国、省、市、县四级非物质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同时也建立四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评审机制。2015年4月,文化部开始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1月,在苏州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和成果,正式启动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年,原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该计划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强基础’,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本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地人知当地文化;强化对所持项目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识与把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拓眼界’,是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增学养’,是丰富文化、艺术、材料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该计划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包括文化、艺术、技艺等各方面的修养,那么问题来了,非遗传承人究竟应该具备培养哪些修养呢?

1、品德修养

古人云:厚德载物,就是说人有德则可承载任何事,反过来,人无德则无法成大事,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品德是人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之所以把品德修养放在最前面探讨,因为笔者认为品德修养对非遗传承人来说不可或缺,非遗传承人的品德,应该是一杆标尺,它既指引艺术的方向,又标识涵养和道德的高度。非遗传承人相关行业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得品德修养,引领健康向上的行业风气。非遗传承人的品德修养应体现在内修人品、外树德行,有独立之精神,有自由之思想,博爱宽容,真诚豁达,令人高山仰止。

非遗传承人在实践中加强品德修养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正確处理才能与品德的关系。《易经》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前呼后应地阐述了才能与品德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君子除了要有旷世之才外还要有包容万物的心胸,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非遗传承人是熟练掌握某项非遗技能的有才之人,应更加注重品德的修养。只有一个拥有了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承人,才能正确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履行传承人的义务,主动开展传承活动,为非遗保护培养后继人才。

其次,正确处理自律与监督的关系。加强品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要靠自觉,这就需要倡导“慎独”的精神。慎独是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礼记·中庸》:“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准则行事,不会因为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非遗传承人不会总是被繁华,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包围,当一切在华丽转身之后,需要的是慎独慎行来默默的修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借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道德规范行为,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传承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环节。

再次,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非遗传承的关系。目前,很多非遗传承人已经迈入了中老年阶段,随着时间流逝,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特别是年轻的继承人,已成为不少非遗传承人普遍遭遇到的难题。笔者在工作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某大学艺术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对某个面临濒危的技艺类非遗项目很感兴趣,计划学习该技艺,并也有意向在学成后从事该项目。因所在学校没有该非遗项目的课程和师资,于是大学生特地找到该项目的传承人,表达拜师学艺的决心。传承人表示可以教他,但要按月收取1000多元的学费,学习周期大概需要3年。3年学艺期间产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大学生很为难,最后他表示先就业赚学费,以后有机会再来学艺。非遗传承人作为社会生产的从业者,追求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如何处理经济利益与非遗传承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很能反映传承人的基本觉悟和品德水平。面对非遗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局面,如果非遗传承人依然以经济利益为重,那么必然导致相关非遗项目特别是濒危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雪上加霜,持续恶化。

2、文化修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的表达和文化的文法,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自然和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2]。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困扰,都可以从中得到答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对于提高自身修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非遗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文创产品的品牌塑造,产品设计来源与非遗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这种民族标签属性能够吸引更多潜在的消费群体加入到文创市场中去”[3]。

现在一些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传承人为了适应现代审美,会在传统吉祥图案上做些创新设计,但有的传承人因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创新过头反而违反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中国手工技艺传统,给人的感觉并不吉祥,甚至相反,这无意中也就削弱了文化给予非遗创意衍生品所应有的文化附加值。所以,作为非遗传承人,只有技艺远远不够,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修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我们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核的提升需要实践的锤炼,但当前能耐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人并不多,从长远看,这将是非遗传承工作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强调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始终贯彻在非遗传承中。

3、技藝修养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就一位非遗大师,既要有道的要求,也要有器的修炼。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传”,因此,非遗传承人的修养还体现在熟练掌握其所从事的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上。事实上,大部分地区在评定传承人时都要求其达到相关行业内公认具有较高甚至最高技艺水平的程度。但是,传承人仅仅满足于掌握现有技艺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非遗传承人,不断提高技艺修养将是其终身使命。

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修养除了要掌握所从事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外,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技艺,比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非遗传承人还应掌握素描、色彩、艺术设计、艺术鉴赏、现代产品设计等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但一些传承人因为个人见识之缺、文化积累之缺或市场意识之缺等原因而抵触现代设计、现代审美,甚至有一些非遗领域的专家也认为将现代设计、现代审美融入非遗项目将破环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从而抵制对非遗的设计创新。事实上,保持非遗项目的传统特色与传承人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艺修养不是对立关系,帮助非遗传承人掌握一些素描、色彩、构图、造型方面的艺术专业知识,掌握一些新的辅助工具和方法,不是要改变他们的艺术表达习惯,而是帮助传承人发现生活之美、图形之美、传统工艺之美,加深他们对所从事非遗项目特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美带入非遗作品,带进日常,进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拓展作品市场,促进非遗项目较好发展。

结语

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各级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合格的非遗传承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和技艺修养,才能无愧于这个荣誉称号,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创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02):37-44.

[2]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7.

[3]孙发成.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的蜕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2.

作者简介:

张岚,1981,女,江苏苏州,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设计艺术学。

王雅芸,1990,女,江苏苏州,学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英语。

吴祥,1991,男,江苏苏州,学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档案学。

猜你喜欢
传承人修养非遗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