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铸就地理教育之魂

2022-04-11 03:53徐海龙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学党史教育

摘 要:学史使人明智,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在地理教育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有着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与实践认知论的哲学基础。在遵循客观真实原则、辩证批判原则和科学发展原则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活化地理教育方式以浸润党的革命精神;通过角色扮演激活地理教育互动以继承党的光荣传统;通过问题探究优化地理教育过程以发扬党的成功经验;通过案例教学丰富地理教育内容以见证党的辉煌成就;通过研学旅行融入地理实践教育以践行党的实事求是。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地理教育;哲学基础;原则;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4-001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党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着力抓好对广大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深度挖掘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考验着每一个地理教师的教育智慧。如何才能将地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使教学既能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又能铸就学生的红色之魂?笔者有以下思考、研究与实践。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哲学基础

1.党史学习教育与地理教育均立足物质世界,秉持辩证唯物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探寻自然规律、研究社会人文、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过艰难岁月,爬雪山、过草地,冲破自然环境重重险阻,获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游击战,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组织地质勘探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实施航天工程让《东方红》唱遍中华大地,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吃饭问题”等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沉睡千年的山川大地被工厂机械的轰鸣唤醒,现代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党领导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生态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经济与生态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地理教育可以将党在运用自然规律发展社会生产、保护自然生态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

2.党史学习教育与地理教育均蕴含批判质疑,秉持唯物辩证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服务人民、谋求民族复兴,领导人民战争,进行经济建设,走向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积极组织社会生产,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工农“武装割据”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当时国情背景下对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体制的伟大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千方百计解决人民大众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也走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阴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人口大国的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度挖掘党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根本追求,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能辩证分析时代发展的影响因素,领导人民冲破藩篱,走向前进。地理教育研究社会生活、分析产业区位,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与之同气相连,两者都坚持唯物辩证法。

3.党史学习教育与地理教育均注重综合实践,秉持实践认知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实践检验真理,谋求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曾为“本本主义”“经验主义”,脱离实际地坚持理论付出沉重代价。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引领改革开放的探索使人民群众富起来,实践开创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新纪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实践不仅丰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方式,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地理教育对人类所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均立足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地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都依循实践—认知—改进实践—更新认知的育人路径。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原则

1.客观真实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真理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原则。中共党史学是一门专门的历史科学,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历史教學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史实说话。当下学生所接触的书报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常有所谓历史改编故事、戏说历史等虚假历史信息,导致学生形成错误认知。在地理教育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保证所选党史素材、案例的客观真实性。教师应选取权威机构出版、发行的各类文献、著作和纪录片,选取权威专家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与评论,全面、正确解读历史,尽可能以最真实的党史事件帮助学生建构客观正确的认知。

2.辩证批判原则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党史学习教育亦是如此。我党的百年历程,是走过风雨坎坷的奋斗,是前进、是发展,但也有过冒进、彷徨和挫折。经历一次次挫折,党总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调整状态再出发。实践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在地理教育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辩证地看待党所经历的成功与挫折,批判审视人类在处理各类地理问题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并运用好处理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

3.科学发展原则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党长期实践,在经历粗放型经济等教训之后,注重生态建设、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总结,也是地理教育育人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未来公民。地理教育立足自然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直面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发展过程中各类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找寻问题的对策,从而塑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抓好重要的党史时间节点、特殊的党史事件地点、突出的党史人物事迹,深度解读党的百年历程,领悟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空是地理教育的抓手,区域是地理教育的载体。党史所涉时间、地点和党员事迹与党史事件等可以时空为线索、以区域为依托,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案例教学、研学旅行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开展地理教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党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练就实事求是风骨,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培育、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可行路径(图1)。

1.情境创设,活化地理教育方式,浸润党的革命精神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生动、真实的场景引入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体验并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常借助图片、视频等手段。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中,真实的情境创设越来越普遍,但不少教师忽视了情境的历史性、文化性,创设的情境缺乏育人价值。党史学习教育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经历等可以经过处理作为教学情境呈现。例如,热播电影《金刚川》,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中的一场“护桥”之战。影片用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唤醒了人们对“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致敬与怀念。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修建桥梁、观测河谷地貌及河流水文状况等片段,可以作为特殊环境(如战争、救援等)下交通运输点的建设区位研究、河谷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研究等教学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抗美援朝这样的历史情境,感悟革命精神,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地理原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角色扮演,激活地理教育互动,继承党的光荣传统

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是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假定的某种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展开研究以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可以是根据教学要求而设计的一个逼真的学习研究环境,如让学生模拟体验工商企业或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的决策人员角色,在特定岗位上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进行分析与决策判断。党许许多多的模范党员,在面对历史考验时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出正确的研判,在处理人地关系时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政策,他们带领着人民大众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设身处地扮演这样的黨员,学习尝试处理各类问题,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遵从角色所处特定历史时空的要求,将自己的仪表、语言、行为甚至思想整个身心置于角色中,了解、熟悉所涉职业的性质及要求,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效。例如,“铁人”王进喜在井喷的危急关头不顾个人伤病,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可以让学生“王进喜”介绍石油勘探发生井喷的原理、危害及防范举措。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与先进党员对话,让党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的青年内心扎根、发芽。

3.问题探究,优化地理教育过程,发扬党的成功经验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并独立或合作探究以寻求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案,收获知识、提升技能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呈现良好的互动样态。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帮助学生通过听讲、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研究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如“干部楷模”焦裕禄在兰考带领人民群众治沙、治水、治盐碱,大规模栽种泡桐树,探索出改善生态环境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办法。教学中可以再现兰考当年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不同视角,分析兰考旱涝、风沙、盐碱问题严峻的原因;再现焦裕禄的“贴膏药”式治沙法,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1],探究该方法治沙效果好的原因;再现焦裕禄组织“扎针”(种植泡桐树)的场景[1],探究泡桐树对兰考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问题。焦裕禄在兰考治理盐碱化的举措成效卓著,时至今日还发挥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其中“会呼吸的木材”——泡桐树还意外地成为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这也可用以探讨荒漠化防治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问题。类似这样围绕党的某一个成功经验而展开的主题式、系统化的问题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地理规律、读懂地理原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

4.案例教学,丰富地理教育内容,见证党的辉煌成就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选取承载地理原理的地理现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透过地理现象理解地理原理、领悟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等优势。重大党史事件、党的重要决策、先进党员事迹等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中党史学习教育的案例素材。例如,在研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时,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崛起、城市繁荣这一现象,从地理视角看,是区域工业化促使区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区域城市建设又促进区域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课堂来讲,就要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党的政策给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注入了强大动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做重要讲话,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新时代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该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由此可见,在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党史学习教育案例进入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对所涉人物、事件的兴趣,学习真实有用的地理,见证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并坚定成为新辉煌创造者的人生理想。

5.研学旅行,融入地理实践教育,践行党的实事求是

研学旅行是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集体体验实践活动。依托研学旅行培育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探索[2],对党史学习教育同样具有理论融入实践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现场学等形式,分组活动、相互研讨、共同体验,书写研学日志和心得体会,最终形成研学总结报告。研学旅行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设计好综合育人课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应遵循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地组织实施研学旅行,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党史文物遗址,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等,依托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既可以实现党史的可感化、可视化,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切实感受使命担当,接受深刻的党性教育洗礼。例如,前往井冈山研学,结合丛林、山地地形等,可以现场研究毛主席指挥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科学性,为多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找到地理方面的原因。再如,前往赤水河研學旅行,可以再走红军长征路、再现四渡赤水河,在川黔滇边境找寻红军当年高度机动的运动战留下的足迹,感受红军在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丛林中的艰辛历程与战争智慧。还可组织前往延安研学旅行,去“实事求是”地感悟毛主席提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必然和重大意义。笔者发起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就采用学生以为实施主体,笔者担任顾问[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组织方式,实事求是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研学实践。2019年“地理大发现”师生前往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等地学习革命烈士精神,在湖南橘子洲头集体吟诵《橘子洲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锤炼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姚伟.豫地密码之兰考:泡桐清音鸣四海 焦裕禄倡导种植[DB/OL].(2014-03-17)[2021-11-10].http://news.dahe.cn/2014/03-17/102686674.html.

[2] 何雷鸣,徐海龙.立足研学旅行的地貌深度观察策略[J].地理教育,2020(8):56-59.

[3] 徐海龙.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8):29-35.

猜你喜欢
研学党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