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需进行三个转变

2022-04-13 15:04孔祥渊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持人成员考核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一种类型,名班主任工作室被寄予厚望,也在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发挥辐射作用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的作用。对于名班主任工作室而言,评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评价在促进名班主任工作室发展、提升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影响力方面,发挥了诸多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笔者曾全程参与S市的名班主任工作室终期考核,发现其中三个重要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应有功能及其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评价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全面”到“片面”: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范圍的转变

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考核范围应该从“全面”转变为“片面”。这里的“片面”,主要指的是在评价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成绩的过程中,评价着眼点可以聚焦于某一方面而非面面俱到。按照S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方案的要求,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功能主要有三:培养功能(培养工作室成员)、科研功能(开展研究工作)、引领辐射功能(传播班主任工作及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据此,S市名班主任的终期考核也非常重视上述三个功能的实现情况,并从组织管理、培养实施、课题研究、示范辐射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这四个方面分别占总分的20%、25%、15%、20%。此外,常规建设(成员情况、制度建设等)占20%,共计100%。

从以上诸方面对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考核,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工作状况。但是,就笔者参与的考核经历而言,只有极少数名班主任工作室能在以上诸方面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如此考核,难免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部分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主持工作室期间,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及考核指标体系,平均用力,尽力满足考核要求。这进而可能导致名班主任工作室由于努力方向、各种工作不聚焦,个性化、特色化不明显,在耗费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心血、精力、时间的同时,没有发挥一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应该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部分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工作成绩无法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具体而言,部分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侧面,开展了诸多高质量的工作与活动,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功能定位,在班主任群体中“有口皆碑”。但是在考核过程中,这类工作室可能因其他方面的工作相对较少,而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综上可见,这种“全面评价”的导向及其产生的客观后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及后续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建设工作室的取向及具体工作,制约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高质量发展。

人们对于名师工作室的界定一般是方向明确的组织。因而,虽然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方案规定了工作室的三个基本功能,但对于具体的某个工作室而言,能够高质量地实现其中一个功能,就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应有任务。这是名班主任工作室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名班主任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名班主任工作室考核范围需从“全面”转为“片面”。具体而言,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考核方可以通过考察某一个具体功能的实现程度衡量一个工作室的建设情况。以S市为例,S市的名班主任工作室考核方可以将培养、科研、引领辐射功能的实现程度分别赋值为总分的80%,并明确评价仅着眼于最为突出、最有成效的方面,以此作为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的主要依据,除常规建设工作(另外的20%)外,其他方面不计入考核成绩,或仅作参考。

二、从“主持人”到“成员”:名班主工作室评价立足点的转变

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的立足点应从“主持人”转向“成员”。立足点转向“成员”,具体指的是评价所考核的工作业绩应主要来源于成员,而非工作室主持人。从S市名班主任工作室考核指标看,关于工作业绩(科研成果、引领辐射活动等)取得的主体,考核方仅作了范围的限定(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并未进行比例的规定。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工作业绩的取得者多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一人,其他成员较少。在考核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个人业绩“强”,则工作室“优秀”;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个人业绩“弱”,则工作室“一般”甚至“不及格”。

在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进行相关考核,并非制度的最初目的,而是制度设计不严谨的结果。在现实的名班主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这一后果可能导致的重要问题是: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成为主持人的个人建设,此时,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基本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被忽略的状态,仅是加入了某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关注;二是服务于主持人的状态,为主持人的发展提供诸如文字校对、联络人员场地等服务性工作。可以说,这些成员并没有因为加入名班主任工作室而获得应有的成长与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予以注意。

作为一种教师共同体,名班主任工作室应当建立合作性关系,实现共享共赢。换言之,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初衷,是充分运用一个团队的力量培养人才、研究问题、引领辐射。因此,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评价立足点应该作出转变——从“主持人”转向“成员”。具体而言,目前的评价需要作出三个调整。第一,限制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个人工作业绩在整个考核中的比例,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将精力、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于成员发展、引领等方面。依照目前的状况,主持人个人业绩的比例越低越好(如10%甚至以下)。第二,限制名班主任工作室特定成员的个人工作业绩在整个考核中的比例,这样可以引导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发展,避免某个成员“一家独大”。在这个方面,考核方可以作出相关的明确规定,例如,每位工作室成员的业绩不能超过三项。第三,明晰工作室成员发展与工作室的密切关系,这可以引导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持续思考成员的发展与工作室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方面,考核方可以增加说明性的考核方式。例如,在工作室成员取得这个业绩的过程中,工作室的作用大小如何?等等。

三、从“形式”到“实质”: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侧重点的转变

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的侧重点应从“形式”转向“实质”。所谓“形式”,指的是考核方较为注重“有无”“数量”等指标,而较少关注“质量”的维度。这较为明显地体现在科研及示范辐射的考核方面。S市名班主任工作室考核指标规定:名班主任工作室需要有“课题立项”“组织区县及以上的公开展示交流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名班主任工作室提交的材料及现场汇报多是侧重于数量的,如主持了多少项课题、出版了多少本专著、公开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进行了多少次交流等等。

这种注重“形式”的考核有助于推动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成员开展大量活动,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一些问题,影响着工作室的正常发展。具体而言,其可能导致的问题有二。一是造成资源、精力的浪费。从S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提交的材料看,很多工作室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多是花钱购买的“版面”。这些费用甚至占到某些工作室总经费的60%以上。而且,从错字频出、表意不明的文章、著作及结合评委的随机提问来看,参与文章及著作撰写的成员除了获得了一篇署名文章/章节,似乎另无所获。二是可能造成大范围的消极影响。在引领辐射的过程中,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一般是通过公开交流及专题讲座进行的。但是,很多交流内容及讲座内容主要是“经验”。这些经验的一部分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值得其他人借鉴与学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在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地方,甚至有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领辐射工作做得越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就越大。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具体工作来看,考核过于重视“形式”,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精力的不必要浪费及大范围的消极影响。

与其他的教研组织、团体相比,名师工作室更类似于一种“精英型”的力量,需要为其他教师、组织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借鉴,而非简单的、数量众多的活动。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克服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名班主任工作室评价的侧重点应进行转变——从“形式”转向“实质”。第一,考核方不仅需要让参与评价的工作室统计各种“数量”,还要提交“内容”(出版的专著、讲课的内容等)。第二,考核方需要邀请具有良好专业判断力与学术自主性的专家进行合理评价。第三,考核方应设定相关规则,明确“加分”与“扣分”機制。如此,我们才能慢慢推动工作室考核侧重点的转变。

对于中小学教育、教研甚至科研工作而言,名班主任工作室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名班主任工作室应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则是具有引导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机制等不甚合理、科学。这一点恰恰是名班主任工作室考核方较有“话语权”的地方,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为促进名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其应有功能与作用,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考核方需要积极进行相关工作,就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与变革。

【孔祥渊,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主持人成员考核
两只挂钟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我家的新成员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课题组成员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