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
——以街亭村为例

2022-04-14 07:51谢晓玲李亚红
华中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格局村落节点

谢晓玲 李亚红

2018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其中生态振兴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最初追求自然与人文、天道与人道完美交融的生态智慧不能忽略。目前史利莎等从文化和生态两条线路解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空间,环境是文化形成的起点,而聚落是生态地理的载体[1];陈晓菲等将文化生态学引入到旧城的修补与改造中,研究旧城文化生态空间特征及构成要素[2];还有部分学者将文化生态学运用在传统村落的空间优化及文化旅游方面[3-4]。但对传统村落中文化生态智慧的提炼与研究还比较薄弱及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生态智慧思想的应用不够。因此,本文将基于街亭村特有的魅力,着重就街亭村蕴含的文化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应如何实现文化生态智慧进行研究。

1 街亭概况

1.1 区位

街亭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北,是渭水南道由东进入秦州的门户。街亭(别称街子口)是至今保留历史地名的村落之一。街亭村处于西秦岭北观龙山下,交汇在东柯河尽头的南北支流的三角洲上,四面被山环绕,风景秀美。街亭村距离市中心约有30km,距离风景名胜麦积山约有15km,距离镇区约13km(图1)。

图1 区位图

1.2 公示认定

街亭村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街亭村相继列入保护名录,证实了街亭村有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因此,对街亭村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很有必要性和代表性的。

2 文化生态视角下街亭村空间格局研究

2.1 街亭村自然环境格局

在街亭文化生态系统中,村落整体空间特色是体现村落整体意象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生态在空间格局上最初的外在形式,主要体现出街亭自然环境整体的结构、面貌,在时间、空间维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街亭村在山地区域环境内生成。背靠秦岭山脉,以山为屏,不仅满足了村落内的生存条件,而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防御性;地处渭河的上游,与水为邻,是街亭古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触媒点”,其文化生态重要性可想而知(图2)。

图2 街亭区域环境

(1)选址

一是选址要有利于村民的生活生存。环境形成初期,怎样适应并改造生存环境将是人们遇到的首要挑战。而这样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位置、地形、河流、资源等自然地理状况,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个区域能否成为一个村落的先天条件。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是村落生存的命脉,首先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不仅影响着村落发展的进程,也是村落空间格局雏形的前提条件[5],而街亭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耕作,且地处轩辕溪与泾谷水交汇的三角洲上,水资源极其分丰富,保障了村落内部生产生活用水。为了生存,人类不断地认识、辨析和利用环境,逐渐形成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6]。

二是选址注重交通通畅。交通便利、畅通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连接各个村落的重要纽带,也是引导村落空间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形态,交通作为村落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村落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街亭地处渭河的上游,紧扼关陇,处于陇蜀古道的咽喉位置,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北茶马古道最北端的重要商贸通道,依托便利的交通,街亭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商贸节点。

三是选址考虑防御性因素。受古代有关城市设计思想:“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的影响,街亭选址形成“谷势壁立”,深达数百米的渭河天堑地势,成为关中进入古秦州的东大门。由于这种险峻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使街亭成为连接关中、陇东南和巴蜀的交通、军事咽喉。街亭村选址所体现出的防御性功能,现如今还保留一些古遗址,如观龙山山顶现存20亩的平安堡,东城门文昌阁及西城门观音阁。

在整个村落的选址方面,古人总结出“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是较为典型并且不断留存的,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层次的人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含义[6]。街亭村的选址与当地的自然及地理环境因素有紧密联系,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街亭周边的地形地貌分析,村落的地貌类型属于丘陵,西边背靠秦岭山脉,街亭村被青龙山和白虎山左右夹住,以险峻的地势形成天然的防御系统。从村落与河流关系来看,南河(从仙人崖流下来)和北河(从石门流下来)交汇在村落西边形成二水环抱的独特地貌,使街亭村处于两条河流交汇的三角洲上,满足当地居民交通及生存条件。古人“藏风聚气”的风水学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街亭村的历史格局,使之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丰富的山水环境成就了街亭村的文化内涵(图3)。

图3 街亭山水关系

(2)形态演变

村落作为人类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村落的形成深受同时代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时期空间形态的内在规律对形态的演变及影响因素不同[7]。街亭村在不同时期因受自然、经济、文化等主体因素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形态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图4)。

在中国传统绘画根基不算深厚的东北地区,经过几代画家群体的艰苦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历史课题,为时代作出自己的奉献,并以此形成他们艺术创作的特点和优势。在东北画家群之中,赵华胜属于其中的中间一代,是一位很有实力的画家,他对于当代中国画的贡献主要在革命历史画和肖像画方面。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连环画家,研究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绝不忽视或低估连环画创作对丰富和提高笔墨表现技巧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图4 街亭村落演变过程

村落最开始的位置在现今村子的东南区域,村落选址背靠自然山体,处于两河交汇的三角洲上,因受自然环境与风水格局影响,适宜建设用地较少,民居布置为团状形态。

到了唐宋时期,居民因经商而富裕,因富裕而住宅建院,这一时期便形成了小规模的城镇形式,且有了东西南北贯通的“十”字形街道, 居民沿其呈网状分布,与此同时,在适应生态环境,遵循风水理论及宗族关系的影响下形成防御性的城墙及可通车马的城楼。

现今,由于防御性特征消退,原来起防御作用的城墙及南北两座城门被毁坏。没有了城墙的约束,村落逐渐向河两边扩张,形成现有街亭村的格局——村内平面尺度相对较大,跨河流散状布局,注重与交通干道建立关联。村落整体比较完整地呈明清建筑风貌形式,商铺店面体现出了街亭村历史上的繁华,民居的精美建筑又体现出街亭村人民的智慧与修养。

2.2 街亭村营建环境格局

在街亭文化生态系统中,其营建格局是指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骨架,对街亭空间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作用。街亭村以观龙山下东城门为中轴线,“五行”布局,取阴阳平衡,用“十”字型主街将村落分割,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四方互通,以古树和古建形成的节点空间,具有统领空间、活化整个村落的作用。在其保护过程中,应当首先对街亭的“骨架”进行保护,延续其传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图5)。

图5 街亭村五行布局

(1)街巷肌理

街亭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建有四座雄伟壮观的城门楼,楼下城门供行人车马通行,用“十”字型主街将村内分割,东西街长400m有余,南北街长300m有余,两条主干道走向近乎直线,宽度近似,街宽9~13m,街道两侧建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商栈、店铺、民居等,建筑高度6m左右,高宽比例近似 1∶1.5,尺度适宜,给人以舒适、亲切的感觉。当地受伏羲文化的影响颇深,在村中多见与巷道成 45°夹角的院门,村落内部的建筑“负阴抱阳”,布局形式为坐北朝南,此种布局形式使村落能够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十字街是整个聚落的中心所在,也是风水学中聚气的位置,为保持街亭村空间格局持久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图6)。

图6 街亭十字街立面及D/H值

(2)节点空间

节点空间不但控制着整个内部空间结构的组织秩序,且对村落文化产生起着重要影响[8]。而古树在村落空间中的分布一般契合风水思想,在不同的场所中代表其自身独特的场地属性。街亭村现如今保存古树十几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字街交汇处树龄约 1000年的国槐,围绕这棵古树形成的节点空间,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村落的中心,形成街亭日常活动的主要节点空间。崇福寺山上一株树龄约1300年国槐,尽管并不是设计中的村落中心,但因古树仿佛凝聚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崇高品质,因此有着魔幻般的吸引力,不仅吸引游客到此观赏,更多地融入了街亭村民对树木精神的崇拜与文化信仰的传承。古树被赋予浓厚的文化韵味,随之形成的节点空间很快发展成村内比较有特色的空间(图7)。

图7 依托古树形成的节点

依托古建筑形成的节点空间,由于该类建筑一般在高度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且建筑形制也较为特别,因此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标识性与引导作用[8],是街亭文化生态系统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古建节点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形和势相融合,形成视觉停顿或者聚焦之点,在空间上统摄全局。观音阁与文昌阁是城门遗址,是村落街巷空间的起点,因与村内主要道路相通,于是成为联系村落内外的重要节点,是村落格局中重要的空间形态。山陕会馆虽不是街亭村中心位置的建筑,却对整个村落具有很强的把控力,并与村落内部多个方向的道路相通,加强村落向心凝聚力。文庙根据其功能属性,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形成容纳人流的节点空间,因此文庙不断在时空上碰撞融合,致使居民日常交往活动渐渐频繁,从而逐渐成为村民心中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空间(图8)。

图8 依托古建形成的节点示意图

2.3 街亭村社会环境的延续

村落社会环境的形成以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物质作为载体,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暗示着多样化的历史场景。在以宗族和血缘关系的传统社会单元中,各不同宗族之间相对处于割裂状态,他们之间因为缺乏沟通桥梁纽带的连接,很难维系和谐互助的邻里、村邻关系,不利于村落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村落寺庙作为信仰的载体,恰好缓解了这个问题,使生活在同一区域却有着不同血缘宗族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民间信仰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寺庙场所中,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促进了村落社会内部的团结、融合和稳定[9]。

街亭村因丰富的信仰关系而构成其特殊的社会环境。街亭村内分布着众多的寺庙,整个村落内部供奉着数量众多且相对复杂的神灵塑像,有供奉佛教的观音菩萨、释迦摩尼,有供奉道教的财神、玉皇大帝,还有些供奉儒家圣人孔子及当地的一些民间神灵,甚至还有部分人信奉西方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神灵塑像分别分布在规模不尽相同的寺庙中,有的供奉在建筑面积较小的单体建筑中(如山陕会馆、子美阁、天主教堂),有的则分布在建筑面积较大的建筑群中。位于街亭村东山山腰处的崇福寺庙观群现由纪信祠、崇福寺、杏林观三部分组成(图9)。很显然,街亭村内的神灵构成,综合了东、西方多种宗教信仰中的因素,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看似混合无序、但又相互协调的信仰体系,其特殊的宗教共存性及大众化的普及性为整个乡村社会带来了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变化[9],一座座寺庙将居民之间联系起来,保证了街亭文化生态系统延续发展,进而奠定了街亭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图9 亭寺庙分布情况及崇福寺庙观群

3 文化生态视角下街亭村空间格局保护与发展研究

街亭是古秦州的门户,也是古时交通军事咽喉、丝绸之路商贸集散地,拥有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10]。街亭演变历史悠久,众多的历史遗迹完好地保存着独特的营建格局和历史风貌。在轩辕文化、石窟文化等背景下,结合街亭内部多元的宗教文化,这里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发展到如今,街亭的保护价值就不言而喻了。但街亭村目前整体也存在建设用地盲目新增、无序建设现象出现、文脉信息逐渐模糊等问题,因此对街亭的保护及发展已迫在眉睫了。

3.1 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控制

街亭村空间格局总体保护策略是分层次保护整个文化生态,即宏观—村域山水自然基底、中观—街巷整体布局和微观—重要节点空间,与环境协调区、建设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相对应(图10)。保护两河及观龙山的生态格局环境,协调控制与传统村落保护相违背的现代化建设矛盾。

图10 街亭文化生态保护区划图

宏观保护要求:村域山水基地包括沿南北两河形成的的滨河路景观带及依托观龙山形成的秀丽自然景观。整治河岸卫生环境,协调村落与河道景观风貌,增加街头绿地和亲水空间,增添居民生活品味;加强观龙山山体立体绿化层次,把已经毁坏的山体植被重新育种,达到整体整治修复山水景观风貌的目的。

中观保护要求:街巷整体布局主要包括街巷肌理及村落整体建筑风貌。保护整体风貌相互协调,禁止破坏整体风貌的建设活动,建筑以坡屋顶木制结构为主,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及以下,对质量差但年代久远的的建筑,在不改变总体特征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划分和装饰,以满足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控制传统街巷空间尺度,对于阻碍交通的乱搭建构筑物进行清理,疏通内部交通中的断头路,形成次级街巷环路,保证内部交通需求,也避免机动车对原有街道路面的损坏。

微观保护要求:重要节点空间主要包括五行布局上的重要建筑及崇福寺、山陕会馆、古民居等。在五行布局节点上新建现代化建筑予以拆除,重要节点空间上的建筑往往是年代久远的建筑,对其进行改造时应严格执行保护规定,外观、色彩、高度、体量都应与保护对象相协调;民居院落空间维持原貌,对已舍弃不住的民居院落,进行改造活化成公共空间。

3.2 街亭发展策略

街亭是典型的理想聚落模式,与中国传统理想风水模式相契合,逐渐发展成一套实现综合自然地理稳定的生态文化适应机制[1]。研究和分析传统村落的生长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生态理念,对于认识、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文化综合体

沿河滨水景观是街亭自然环境与建设风貌衔接过渡区,而观龙山是以崇福寺为核心,形成街亭独特的自然文化节点。利用街亭南北河湿地、南北山苹果基地等综合开发,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乡村采摘的田园风光,这样可以实现与田园生活深层次互动。另外设立互动体验场景,突出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为街亭文化的延续提供良好的传承平台,如利用“街亭古战场”的文化内涵,构建时空关联性故事系列,重现给参观者与使用者,以唤起历史记忆;利用“崇福寺庙会”,融合多元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使其在长期的演变磨合中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2)构建立现代化治理智慧平台

完善街亭各项档案信息,建立数字博物馆,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乡村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等方面来夯实乡村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的软件、硬件以及技术支撑,与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相匹配,为高效便捷的监督管理提供一个专业的数据平台。

结语

街亭整体与自然环境形成三角状意象图,以十字街为主体骨架五行布局是街亭的总体特点,多宗教宗教文化汇聚形成以宗教寺庙为聚落核心的聚居格局。街亭聚居环境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及宗教文化里朴实的生态观将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上升到道德和信仰的智慧层面,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整体观,与此同时村落生态与文化在其发展演变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这种双重作用力互相持衡,形成一个复杂、动态变化且稳定的聚落文化生态系统(图11)。研究和分析传统村落的选址模式、营建方式及运营模式,挖掘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生态学理念,对于辨析、保护和发展现代化传统村落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11 街亭空间格局研究理论框架图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格局村落节点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Crosstal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antidiabetic drug action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