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引导策略

2022-04-14 06:43张永歌潘彩彩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性恋婚恋观性行为

张永歌, 潘彩彩, 杨 洪, 刘 燚

(宝鸡文理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13)

大学生婚恋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也在不断调整相应政策。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这再一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婚恋问题的重视。但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在自身婚恋观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婚恋观的基本理论入手,选取全国各类层级高校在读本科生及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引导对策。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对不同类别高校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共1174人参与网络问卷填答,得到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82.20%。其中男生302人,占比31.3%,女生663人,占比68.7%。在年级分布上较为均衡,学生的院校类别涉及“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以一般本科院校为主。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婚恋观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待恋爱与婚姻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恋爱及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其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导向作用。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婚恋现状及婚恋观,本研究首先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婚恋状况、择偶观、两性观、恋爱观、婚姻观、家庭态度六个方面设计问卷初稿,再通过访谈、预调查和专家审阅,对问卷进行修订完善,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问卷的维度划分详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的维度

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分析结果为:量表题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大于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问卷的KMO 值为0.792,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值为 8695.903,p<0.05,结果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借助 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婚恋现状及择偶观

恋爱是男女双方基于相互爱恋而产生的相互交往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且择偶标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择偶标准是男女之间进行恋爱与组成家庭时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它是人脑对于男女之间价值关系的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择偶标准由众多基本要素组成,每一个基本要素都包含特定的价值内涵。

1. 大学生恋爱现状

调查样本中,“未婚且尚未恋爱”有616人,达63.83%;“已经恋爱并有结婚想法”的受访者有128人,占总人数的13.26%;“已婚”的受访者31人,占比最少,为3.21%,其中研究生18人,本科生13人;“已经恋爱但暂时没有结婚想法”的受访者190人,占总人数的19.69%。整体来看,大学生中单身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恋爱中的大学生占比三分之一,且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暂时没有结婚想法;已婚大学生占比最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

2. 大学生择偶标准

如图1所示,在影响大学生择偶的因素中,性格、“三观”一致、个人品质为首要考虑内容,年龄、能力、情感为次要考虑因素,学历、身体条件、家庭背景这三个因素占比偏低。对影响大学生择偶的因素进行赋值:选择记为 1,不选择记为 0,对男女生的得分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对于年龄、情感、其他因素男女生无显著差异,而对于学历、能力、性格等7个因素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以上因素。

图1 影响大学生择偶的因素

表2 大学男、女生对择偶因素看法差异的 t 检验结果

(二)大学生两性观

性取向指一个人和自己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3]。 2014年,根据统计,中国同性恋人数达到了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数量在3000万以上[4],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性取向愈加多元化,这是当代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1. 大学生性取向

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关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看法以“尊重选择但不认可”和“赞同”为主,不认同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占比5.8%,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占比为13.78%,如图2所示。在赞同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婚恋自由,爱情不止于性别”,部分学生认为没理由过问别人的私事,还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图2 大学生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看法

针对此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笔者设置了“是否会因为自己与别人性取向不同而在意他人目光”这一问题,希望得到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及价值取向。在此部分大学生中,多于一半的学生认为“不在意,怎么婚恋是我自己的自由”;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要那个人和我一样坚定就好”,相比之下“很在意,常常会把心事埋在心底甚至自卑”的学生最少,占此部分学生人数的一成左右。

对持中立态度的大学生进行原因分析。74.37%的大学生认为“道理我都懂,可我更倾向于异性恋”,17.32%的大学生的态度是“我自己也不清楚原因,就是有点抵触”;选择“生理上更容易患艾滋等疾病”“其他”的大学生分别占比11.97%、10.29%。

调查大学生对双性恋或同性恋表示不赞同的原因发现,“心理上克服不了”是最主要的原因,“没什么理由,就是不赞同”和“生理上更容易患艾滋等疾病”位列不赞同理由的第二、等三位。

2.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随着思想的多元化,性行为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令人不可谈论的忌讳话题。本项调查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做了初步探究,针对此问题,涉及选项为多选。29.12%的受访大学生赞同婚前可以有性行为,在这部分大学生中,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的占比高达80.78%;认为“恋爱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次之,占比为68.33%;相比之下,选择“其他”的人数较少,仅占此群体的8.54%。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保持中立的态度,认为不好说,在这部分学生中,“可能会在不同时间段产生不同的想法”的大学生占比最多,达到了67.57%,“我知道这是正常的行为,但心理上我可能还是会有所抵触”和“意志不坚定,或许在另一半的攻势下会破除防线”的大学生次之,占比分别为46.03% 和22.38%,剩余的受访大学生理由为“其他”,占此部分学生的8.54%。而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受访大学生共有202人,约占总体样本的20.93%。究其反对理由,52%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发生未婚先孕等情况很麻烦,这是他们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选择“其他”“恋爱和性扯上关系就变质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40.5% 和40%;相比之下,“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和 “有过心理创伤”的受访大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此部分学生的14.5% 和4.5%。

进一步对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进行赋值:赞同= 1,不好说= 2,不赞同= 3,根据男、女生的得分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男女生对待婚前性行为态度的 t 检验

由表3可知,P=0.000<0.05,即男女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男生均值低于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

(三)大学生恋爱观与婚姻观

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5],正确的恋爱观,是青年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爱情是因,婚姻是果,婚姻观是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6]。大学生婚恋观不但直接影响其恋爱状况、择偶态度,还会影响其对婚姻的态度及未来家庭责任与义务的承担。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进行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1. 大学生恋爱观

调查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认为在恋爱中,双方应相互宽容、共同进步,严肃认真、感情专一,志同道合、相互奉献,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恋爱中要处理好与学业的关系。

针对大学生恋爱是否会以结婚为目标的调查统计中,会以结婚为目标谈恋爱的大学生占比64.35%,不一定以结婚为目标谈恋爱占28.50%,不以结婚为目标谈恋爱的有7.15%。以结婚为目标谈恋爱的大学生,多数认为“若双方感情稳固、情投意合,希望能成为一家人”,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结婚是对另一半表达爱意的最佳方式,少部分人是“想尽快迈入婚姻生活”,另外有部分人认为恋爱以结婚为目标也是家人的殷切期盼。仅想保持恋爱状态而选择不会结婚的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结婚后会失去较多的个人自由”;还有的学生认为“恋爱不等同于婚姻,婚后生活是否和谐有待考量”“担心婚后难以处理婆媳间、夫妻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有近两成的学生 “害怕结婚后会有家庭暴力”。不一定以结婚为目标的大学生中,认为“恋爱不等同于婚姻,婚后生活是否和谐有待考量”“恋爱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的占比都在60%以上,分别为68.01%、63.6%;选择“现在谈婚姻太早了”“其他”在影响择偶因素中占比分别为29.41%、12.87%。

2. 大学生婚姻观

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中,认为夫妻双方应“风雨同舟,忠贞不渝”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86.74%,赞同应“相互尊重,相敬如宾”“保留个人空间,不过分干涉对方”的大学生占比分别为76.99%、72.23%。

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的关系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前提,婚姻是恋爱的归宿”的受访者有741人,占总人数76.79%;认为“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两者没有必然关系”有162人,占总人数的16.79%;选择“其他”的受访者有62人,占总人数6.42%,占比最少。

(四)家长对大学生的婚恋态度

婚姻家庭观是人们对待婚姻及家庭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婚外恋问题及离婚等对婚姻家庭中会出现的问题的认识。父母的婚恋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子女的婚恋价值取向,家人对大学生婚恋的态度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婚恋行为。调查发现,82.24%的家长对待大学生婚恋问题不作过多干涉,16%的家长会在乎门当户对,也有1.76%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婚恋问题会“处处干预”。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对子女的婚恋态度有一定的影响,为验证此观点,利用SPSS软件对本问卷中第 7 题“您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下简称 Q7)和第 15 题“您的家人对您婚恋的态度”(以下简称 Q15)作列联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4 Q7和Q15的列联分析检验结果

由卡方检验结果来看,双侧渐进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表明“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的婚恋态度”显著相关,即关系相处融洽的父母对子女的婚恋态度更民主。

三、研究结论

(一)关于大学生恋爱现状及择偶观的结论

1. 没有婚恋的大学生比例超过六成,未婚恋的原因较多样

在此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单身状态,占比较大;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正在恋爱中,且这其中近四成的学生有结婚想法;已婚大学生占比最少,仅占总体的3%。访谈部分单身学生得知,单身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渴望脱单,条件不允许。(2)对恋爱有阴影,不想脱单。(3)过于退缩,没有勇气。上述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婚恋现状的整体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单身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2. 性格、“三观”一致、个人品质是大学生择偶首要考虑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既带有浓厚的传统观念,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更注重“三观”、个人品行等内在因素,对学历、家庭条件等外在条件关注较少,且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更注重个人品质、家庭背景、“三观”一致等因素。

(二)关于大学生性取向及对待婚前性行为看法的结论

1. 大学生的性取向具有多样性,对同性恋和双性恋持包容态度

数据显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性取向相异的人表示包容与理解,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或者双性恋是“正常的情感选择”。而同性恋或双性恋大学生对自身的性取向也有着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他们不在意世俗的目光,更在意的是对自我的肯定及对恋人的依赖。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双性恋或同性恋行为表现为疑惑或不理解,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抵触和对生理健康问题的担忧。总体而言,即使同性恋和异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在逐渐得到认同,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会依旧存在,间接反映同性恋或双性恋群体有可能遭受社会歧视。

2.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包容态度,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的大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保持中立的态度,且认为会根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变化。不赞同婚前性行为的受访大学生有两成左右,原因有两方面:(1)担心性行为会带来目前无法承受的意外后果;(2)恋爱应与性分割,二者不应该混为一谈。总体来看,受我国传统礼教文化与西方性文化开放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且男生较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

(三)关于大学生恋爱观与婚姻观的结论

1. 大学生的恋爱观整体比较积极和理性,以结婚为恋爱目的的占比较大

大学生普遍对婚恋观有正确的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观是积极向上的,认为正确的恋爱关系应该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且具备一定的责任心。洞察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发现,超过六成的大学生会以结婚为目的恋爱,表现出对婚姻的向往。也有三成的学生仅想保持恋爱状态而选择不会结婚,担心结婚后会失去较多的个人自由、面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或遭受家庭暴力。可见,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恋爱的随意性增大,恋爱观念逐渐趋于开放。还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最终目标,更多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追求自由。

2. 大学生普遍对婚姻有端正的态度,并认为婚姻需要以恋爱为基础

大学生渴望在婚姻中获取尊重、信任、认可,懂得婚姻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婚姻与恋爱的关系,认为婚姻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

(四)关于家长对大学生婚恋态度的结论

总体数据表明,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人们越来越注重婚恋自由,家长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更加开放民主,且相处融洽的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态度更民主。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婚恋观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待恋爱、性行为以及婚姻还是比较慎重的。目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仍处在模糊地带。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个方面引导得当,这批婚恋观较为模糊的群体将能够融入主流。因此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正确舆论引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思潮的渗入成为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因素。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样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面对婚恋问题变得茫然无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宣传,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婚恋意识。大众媒体也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抵制低俗功利化的择偶理念。

(二)加强学校婚恋教育,紧抓思想德育工作

学校是传播教育最为优质的场所,可通过监督和引导学生的自身教育,注重婚姻理论的教学,积极引导,使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形成良好的婚恋道德风尚,提升婚恋道德素质。高校可适当增加婚恋课程的比重,丰富婚恋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开展婚恋教育相关讲座,选取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授课内容与时俱进,贴合实际,抓好思想德育工作。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做好示范引导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人类教育的开端,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和睦的家庭氛围往往造就孩子健康的婚恋观。相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则会使孩子拥有消极的婚恋观,甚至对婚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学生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互相尊重,做好示范,给子女营造积极、健康、民主的家庭环境,培养子女成为一个热爱家庭、有构建自己幸福家庭能力的人。在婚恋知识教育方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积极与子女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婚恋困惑,并给予相应指导,提升子女的婚恋幸福感。对于孩子的择偶问题,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过度干涉。

(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冲动,遇到感情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走向极端。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提升婚恋道德责任意识,增强自身的婚恋抗挫折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去面对婚恋问题,培养自身正确的婚恋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端正恋爱动机,摆正观念,与人交往时要举止文明,倡导平等和谐的交往方式,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护自己,尊重他人,有责任担当。另外,不要盲目追求爱情,在美好的年华不要仅仅沉迷于花前月下,学习才是首要任务。不将恋爱视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不要因为失恋就郁郁寡欢,要明白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双性恋婚恋观性行为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对当代大学生双性恋态度的调查与认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