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乐舞

2022-04-15 08:19牧心
读者欣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隆基乐舞宫廷

文/牧心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局部)第156窟 唐

帝王之音

“审乐以知政”,古人已认识到“乐”与“政”的密切关联,故有《诗经》《乐经》问世。唐人也认为,“观舞以知德,德以容备;省风以作乐,乐以文同”,当政者通过观看乐舞来审视民风,察知政德。故此,唐代帝王多重视礼乐之政,如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都曾参与乐舞的创作,他们对唐代乐舞的繁荣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沿用了隋朝的“九部乐”,分别为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李渊的乐舞观颇为开明,他颁布赦免前代乐户、太常乐人的诏令,使许多乐户免除了罪人身份,得以继续传授技艺或进行乐舞表演。事实上,高祖时已有“梨园新院”作为俗乐的管理机构。

陶彩绘乐手俑 唐

唐太宗李世民崇尚“雅正”,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他将礼毕从九部乐中剔除,加入燕乐和高昌乐,形成唐代“十部乐”,以象征大唐抚有四海、四夷宾服。为了彰显文治武功,在武舞《破阵乐》的基础上,唐太宗又制《庆善乐》与之相配,进一步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乐舞观。

著名的《秦王破阵乐》是唐太宗在建立政权之初,为庆祝大破叛军刘武周而创作的。《破阵乐》的突出特点就是“置阵布势”、气势宏大。成百上千的表演者穿银甲、执戟矛,发扬蹈厉,以至于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可见此乐舞之威仪。因此,具有军乐舞性质的《破阵乐》常在国宴或外交场合进行表演,以展现大唐国威。

《破阵乐》的声名很快就远播异域。天竺的戒日王“闻其雅颂”后,曾向取经的玄奘大师询问:“盛德之誉,诚有之乎?”《破阵乐》还被唐人引入传奇故事里。唐传奇《柳毅传》中,钱塘君在凝碧宫宴请柳毅,演出的乐舞“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这正是钱塘版《破阵乐》。

合乐图(局部)绢本设色 全幅41.9×184cm 五代 周文矩(传)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女皇武则天登基前后,通过大量新制乐舞树立威信,是她“咸与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乐舞种类繁多、花样百出,如《鸟歌万岁乐》,是在舞蹈中模仿鸟的动作,加入鸟鸣“万岁”之音;《圣寿乐》是大型字舞,140名舞者头戴金铜冠,身着五色衣,巧妙地变换队形,依次组合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16个大字。

唐玄宗李隆基是古代帝王里少有的音乐家、舞蹈家和戏曲家,玄宗时代的乐舞也达到了唐代乃至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巅峰。李隆基年轻时曾深入民间,广征博采音乐、舞蹈等文艺素材和艺术人才。登基后,李隆基对乐舞制度多有更易改革,完全打破了太宗时期乐舞组织形式的划分,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与“立部伎”。

“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新唐书·礼乐志》载:“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由此可见,当时宫廷根据乐舞水准高低,严格筛选乐舞伎,艺高者为“坐部伎”,次为“立部伎”,再次为“雅乐部”。

李隆基创立了唐代专门的乐舞机构——梨园。梨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招募人才、培训演员,又进行艺术创作、肩负演出任务的综合性皇家“艺术学院”。李隆基择选全国各地的歌舞艺人数百人,亲自教授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集指挥、作曲、演奏技能于一身的李隆基,常到梨园活动,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紫云回》《凌波曲》等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乐舞皇帝”。他还下旨命翰林院学士、知名文人为梨园作词、谱曲和编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仙李白著名的《清平调》就诞生于一次梨园的艺术活动,由梨园弟子歌之,并流传于后世,成为不朽的乐舞诗。

宫廷乐舞

梨园创立以后,艺术人才不断涌现。李隆基又召集梨园、教坊中最优秀的歌舞伎,建成宜春院。宜春院有“内人”数十名,专为皇帝表演,她们或歌喉婉转,或舞艺精湛,堪称名角。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令长安人痴迷的歌唱家“许鹤子”,其原型就是宜春院的“内人”许和子。

许和子是江西永新县的乐家之女,人称“永新娘子”。她的歌喉富有变化,歌声极具穿透力。据《乐府杂录》记载,每当秋高月朗之时,她登台献艺,歌声“响传九陌”。有一年节庆,兴庆宫前聚集了上万百姓,喧闹声扰得李隆基听不清百戏之音。恼怒的玄宗欲罢宴离开,高力士劝说,让永新娘子唱上一曲,必可止喧。结果,许和子出楼长歌,广场寂寂,若无一人。

精通音律的李龟年有“乐圣”之称。他曾在岐王府听人弹琴,立即分辨出“其乃秦音慢板”。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是楚音流水”。吃惊的岐王询问一番,果然如李龟年所判断。李龟年也凭借出众的音乐造诣,受到李隆基的赏识。

源于西域的羯鼓音色嘹亮、节奏急促,是当时流行的打击乐器。李龟年是羯鼓演奏家,有一次李隆基问他:“你打断过多少根鼓杖?”李龟年回答:“50根。”李隆基说:“你比我差远了,我打断的鼓杖能装满三柜子。”于是李龟年发奋练习。后来,玄宗又问同样的问题,李龟年说:“我打断的鼓杖已能装满一柜子。”他还当场演奏了李隆基创作的《春光好》,其鼓声有“杖头乾坤乱琴音”的效果。

唐人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7cm×69.5cm 唐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乐舞的不朽之作,李隆基根据西域传入的《婆罗门曲》对舞曲进行了改编,舞蹈编排运用“小垂手”等秀美典雅的舞姿,同时借鉴了西域舞蹈的腾、转等奔放的动作。摆脱了政治功能之束缚的《霓裳羽衣舞》,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舞蹈表演,都达到了唐代乐舞艺术性和形式美的极高境界。

天宝十年(751年)的上元节,李隆基宠爱的杨玉环首演了《霓裳羽衣舞》,从此名声大噪。有一次,唐玄宗与诸王集宴宫中木兰殿,杨贵妃酒后舞《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龙颜大悦,感叹“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这首唐代最著名的大曲,被白居易赞为“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见其魅力之大。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 第220窟 唐

在唐代何家村遗宝中,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一件备受瞩目的金银器。银壶仿效草原牧民的皮囊,壶面锻打出华美的鎏金舞马形象。舞马前肢挺立,后肢屈坐,马身健美,马鬃覆颈,颈上佩戴彩帛流苏,马口衔着一只酒杯,似待与主人共饮。鎏金舞马的面世,再现了盛唐时期的动物乐舞表演——舞马拜寿。

唐玄宗曾遍寻天下好马,调教出几百匹会“跳舞”的骏马。每逢他的生辰“千秋节”,舞马伴随着乐曲《倾杯乐》献舞于勤政楼下,群马或踏蹄起舞,或登床稽首,或跪行上寿,当《倾杯乐》结束时,马儿会口衔酒杯与天子同饮,向天子祝寿,将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若要全景式感受唐代宫廷乐舞的盛况,就要走进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唐代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为后人定格了一场盛大灿烂的乐舞表演。

画面中,28尊“乐伎”分坐宝池两侧,左侧众人持羯鼓、答腊鼓、拍板、毛员鼓、横笛、觱篥、竖笛和箜篌等乐器;右侧众人持腰鼓、毛员鼓、都昙鼓、排箫、阮咸和筝等乐器,正在奏响一曲大型“交响乐”。中央有4尊舞伎和谐对舞。舞伎们身佩璎珞,臂挽飘带,立于小圆毯上,踩着欢乐明快的音节旋转舞动,动感十足。

这铺展现祥和升平的佛国世界的壁画,恰似纷繁华丽的宫廷乐舞的人间投影。在《合乐图》中,亦可窥见另一场鼓乐合奏齐鸣的盛况。这些缤纷华美的图画折射出的,恰是彰显秩序与教化的礼乐文明。

走出宫廷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宜春院破败,梨园弟子离散各地。不愿为反贼安禄山演出的李龟年,只身逃到江南。每逢佳节,他会演奏音乐,令听者动容。李龟年唱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情到深处,常常不能自已,满座听者也莫不掩泣。

有一年,杜甫乘孤舟漂泊到湖南长沙,偶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两人都曾徜徉于盛世的艺术之都长安,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一场离乱,荣枯大变,无论是诗人还是音乐家,都成为天涯沦落人,可见世事之沧桑变幻。

类似的人和事,在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亦有记载。《剑器舞》属名动天下的“健舞”之类,公孙大娘也是宜春院的“内人”,她的《剑器舞》独步教坊,号称“一人而已”。杜甫幼年时,曾在河南郾城见过公孙大娘表演剑舞。50年后,他在蜀地又欣赏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耳闻目睹“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诗人心中满是“乐极哀来”的慨叹。

彩绘陶马与驯马俑 唐 洛阳博物馆藏 供图视觉中国

盛唐以后,唐人对乐舞充满了矛盾之情。很多人将《霓裳羽衣舞》视作盛唐繁荣兴旺的象征与寄托,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亡国之音。舞马的命运更让人唏嘘,玄宗出逃后,舞马多被安禄山部将田承嗣所得。在军中宴乐时,舞马应节而舞,被士兵误以为妖孽而鞭挞致死,此后的史书罕有舞马的记载。

纵观李龟年、公孙大娘和永新娘子等乐舞伎的人生轨迹,他们大都经历了由民间到宫廷,再由宫廷到民间的历程。他们将民间歌舞带入宫廷,丰富了宫廷乐舞;走出宫廷后,又把宫廷歌舞带到百姓中去。这些燎原之星火,让“吴娃齐唱采莲歌”的江南、“一曲梅花出塞声”的边地,到处绽放乐舞繁花。

唐代百姓的婚丧嫁娶,多会安排丝竹、鼓吹和歌舞表演,以烘衬事主的喜悦或哀痛。“踏歌”最能体现唐人民间节庆活动的参与度,这种自娱兼他娱的群体性乐舞在唐诗中大量出现。“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人们连臂踏歌,唱着新词,边歌边舞,直到朝霞映天,方才尽兴散去。

唐代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消费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艺人们或堂上献艺,或依附于商业场所卖艺,甚至宫廷乐人也会在轮空期外出演出。开元年间,笛技大师李谟一次来到绍兴,当地进士集资两千文钱邀请他演奏吹笛。李谟的这一次演出报酬可抵得上普通匠人小半年的收入。

大量的胡商客居长安、洛阳、扬州等地,他们开设“胡姬酒肆”,以色艺双绝的胡姬乐舞吸引客人,格外受到唐人的青睐。李白曾赋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除了酒楼,青楼也提供乐舞服务。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陶彩绘女舞俑 唐

唐代极度盛行胡乐,以至“洛阳家家学胡乐”“臣妾人人学圜转”。琵琶、箜篌、觱篥、羌笛、羯鼓等西域乐器大量输入中原。奔腾欢快的《胡旋舞》为西域康国所献,风情旖旎的《柘枝舞》、腾踏劲健的《胡腾舞》为石国流入,类似于狂欢节舞蹈的“泼寒胡戏”也是西域乐舞,它们都是长安的“流行文化”。

在长安的胡人中,有很多著名的乐师。龟兹音乐家白明达曾担任“乐正”之职;米国歌唱家米嘉荣为宫廷供奉,刘禹锡称赞他“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曹国琵琶演奏家曹善才是教坊琵琶乐师,因技艺很高,被誉为“善才”。著名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就是当时胡乐盛行、胡人艺术家辈出的缩影。

音乐与舞蹈是无国界的语言。胡乐的艺术灵性,进一步打开了唐人的艺术想象力;西域乐舞矫健明快、活泼热烈的艺术风貌,也高度契合唐代开放包容、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音乐与舞蹈是跃动的时代语言,无论是发扬蹈厉的《秦王破阵乐》,还是令人陶醉的《霓裳羽衣舞》,都述说着泱泱大国的雍容风范和盛世图景。

陶彩绘女舞俑 唐

三彩陶舞俑 唐

猜你喜欢
李隆基乐舞宫廷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李亨啖饼惜福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杨贵妃生死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