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演化:来自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的记录*

2022-04-15 06:12李诚浩张宏福陈安平
岩石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斜长锆石昆仑

李诚浩 张宏福 陈安平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

东昆仑造山带地处中国中央造山带的西段和青藏高原的北缘,东接秦岭造山带,向西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与西昆仑造山带分隔(图1a)。前人对中央造山带中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如,北秦岭、柴北缘和南阿尔金)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已经取得了系统的认识(Songetal., 2014; Liuetal., 2016; Zhangetal., 2017)。与中央造山带内其它变质带一样,东昆仑也记录了早古生代的变质作用。早期研究表明,东昆仑在早古生代经历了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张建新等,2003;李怀坤等,2006;陈能松等,2008)。近年来,学者们在东昆仑造山带发现了早古生代榴辉岩(Mengetal., 2013),并在部分榴辉岩及其围岩的锆石中发现了柯石英(Bietal., 2018, 2020)。这些发现确证了东昆仑造山带也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推进了对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的理解。

图1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简图(a, 据Meng et al., 2013)及研究区地质简图(b, 据祁晓鹏等,2016a)

厘定东昆仑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岩及相关岩石的变质年龄,尤其是峰期变质年龄,对进一步研究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演化至关重要。当前,学者们对东昆仑榴辉岩及相关早古生代变质岩获得的变质年龄多数集中在ca.410~490Ma。其中,~410Ma(祁生胜等,2014)、~430Ma(Mengetal., 2013; 王冠,2014;祁晓鹏等,2016a;Songetal., 2018;杜玮,2018;Bietal., 2020)和~450Ma(贾丽辉等,2014;熊富浩和马昌前,2016)都被视为峰期变质作用的年龄。特别的是浪木日榴辉岩具有~490Ma和~430Ma两期变质锆石年龄(祁晓鹏等,2016a),因缺乏确切的锆石成因约束,这两期年龄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尚不清晰。因此,东昆仑早古生代榴辉岩及相关变质岩各期变质年龄的地质意义仍存在不同的认识,这限制了对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演化的深入理解。

本文选取东昆仑东段的浪木日为研究靶区,前人在该区榴辉岩及其变泥质围岩的锆石中都发现了柯石英,表明该区部分岩石发生了超高压变质作用(Bietal., 2018, 2020)。采集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前人报道的榴辉岩一起出露在一套黑云二长片麻岩中。本文对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变质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以期为探究东昆仑早古生代的变质演化提供限定。

1 地质背景

东昆仑造山带以昆中断裂带划分为昆北和昆南地块(图1b)。昆北地块由中元古界金水口群、新元古界冰沟群、下古生界滩间山群和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等岩层组成。金水口群自下而上分为白沙河组和小庙组,主要岩性包括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大理岩和云母片岩等(王云山和陈基娘,1987;王国灿等,2004,2007),这些岩石普遍经历了早古生代的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李怀坤等,2006;陈能松等,2008)。冰沟群是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主要岩石类型有板岩、结晶灰岩、大理岩和白云岩等。滩间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不均一的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为一套磨拉石建造,其标志着东昆仑早古生代造山运动的结束(陆露等,2010;张耀玲等,2010)。此外,昆北地块受到印支造山运动的强烈改造,广泛分布着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莫宣学等,2007)。

昆南地块主要由古元古界苦海群、新元古界万宝沟群以及下古生界纳赤台群组成。苦海群是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其原岩包括碎屑岩、中基性岩浆岩和碳酸盐岩等(王国灿等,2007);万宝沟群的岩性自下而上依次为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该群经历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姜春发等,1992);纳赤台群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的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被大量志留纪-泥盆纪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姜春发等,1992;莫宣学等,2007;许志琴等,2007)。

2 样品采集和岩相学特征

本文研究的样品采自青海省都兰县浪木日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昆北地体(图1)。野外观察发现,石榴斜长角闪岩露头长约20m,其围岩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图2a)。石榴斜长角闪岩呈深绿色、斑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其中变斑晶为石榴子石,细粒石榴子石和其他矿物构成基质(图2b、图3a)。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由石榴子石(25%)、角闪石(20%)、斜长石(18%)、透辉石(13%)、石英(7%)、绿帘石(5%)和榍石(5%)组成,含少量的黑云母(3%)、钛铁矿(3%)、金红石(<1%)和磷灰石(<1%)。本文矿物缩写:Grt-石榴子石;Qtz-石英;Am-角闪石;Cpx-单斜辉石;Pl-斜长石;Ttn-榍石;Bt-黑云母;Ap-磷灰石;Rt-金红石;Ilm-钛铁矿(沈其韩,2009)。

图2 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野外露头

图3 石榴斜长角闪岩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照片

石榴子石颗粒呈半自形-自形(0.5~3mm),核部常见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石英和金红石包裹体(图3b)。在一些粗粒基质中,可见黑云母分布于石榴子石颗粒边部,这些黑云母大多发生绿泥石化(图3c)。角闪石和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石英和钛铁矿,沿着颗粒边部取代石榴子石,形成“白眼圈”结构(图3a, d)。样品中可观察到不同的石榴子石颗粒从未被“白眼圈”取代至大部分被“白眼圈”取代。根据组成矿物粒径的大小,将基质分为粗粒(大多100~300μm)和细粒(大多<50μm)两类(图3a, d)。粗粒基质的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榍石、钛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图3d, e)。细粒基质主要由斜长石和透辉石组成,含少量角闪石和石英(图3e, f)。榍石常和角闪石伴生在粗粒基质中,粗粒基质中还见少许金红石和钛铁矿,两者的颗粒边部常被榍石包围(图3d, e)。

根据岩石的结构特征(图3)和矿物成分(见后文),判断该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三阶段的变质作用。其中,石榴子石核部以及石榴子石核部的包裹体为进变质矿物组合。未被“白眼圈”取代的石榴子石边部以及粗粒基质中的角闪石、斜长石、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和石英为峰期矿物组合。细粒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和透辉石构成的集合体,推测其为某种峰期矿物在后期发生退变质分解形成。假设退变质分解为等化学成分,该矿物应为相比于透辉石更富钠的单斜辉石(绿辉石?)。因此,峰期矿物组合中还应包括这类早期富钠的单斜辉石(Cpx1)。石榴子石变斑晶“白眼圈”结构中的矿物,细粒基质中的矿物,取代石榴子石的黑云母,取代黑云母的绿泥石,以及取代金红石和钛铁矿的榍石,是退变质阶段的产物。

3 分析方法

磨制岩石薄片,开展岩相学工作,在显微镜下选取合适的矿物,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同时选取新鲜的岩石样品制成粉末,用于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挑选出晶型完整、无裂痕的锆石,随后将挑选出来的锆石与锆石标样Penglai、Plesovice和Qinghu(Lietal., 2009;李献华等,2013)一起嵌入环氧树脂底座中,打磨抛光制成样品靶,进行锆石微区原位年代学分析。

3.1 矿物的主量元素分析

利用电子探针(JXA-8230)对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单斜辉石等主要组成矿物进行主量元素成分分析。分析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的加速电压为15kV,束斑电流为1×10-8A,束斑直径为1μm。分析数据采用ZAF校正,检测精度优于0.1%。根据矿物理想晶体结构式中的氧原子个数和阳离子占位规则,通过电价平衡方法计算获得不同矿物所含的离子数(Droop, 1987)。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主量元素采用玻璃熔饼法在X荧光光谱仪(XRF,Pigaku RIX2100)上测定,分析精度优于2%。微量元素样品用HNO3和HF混合酸溶解后,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上测试,样品测试中以BHVO-2(玄武岩)、AGV-2(安山岩)、BCR-2(玄武岩)、GSP-2(花岗闪长岩)为监控标样,分析误差小于10%。详细的分析流程见(刘晔等,2007)。

3.3 锆石CL图像

为了观察锆石的内部结构并选取合适的U-Pb测试点位,用装载有Gatan CL3+检测器和Oxford能量色散光谱系统的FEI Quanta 400 FEG型扫描电镜拍摄锆石的CL图像,该实验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3.4 拉曼光谱锆石包裹体分析

采用WITec confocal Raman microscope alpha 300R型拉曼光谱分析仪对锆石的包裹体进行分析,该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分析的激光波长为532nm,物镜放大倍数为100×(数值孔径NA=0.9),束斑横向分辨率<350nm,纵向分辨率<800nm,光谱分辨率为4.8cm-1。

3.5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仪器为Cameca IMS-1280型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详细的分析流程见文献(Lietal., 2009, 2010)。分析时采用强度为~10nA的O2-离子源通过13kV的加速电压轰击锆石表面,束斑大小为20μm×30μm。O2-离子束被60eV能量所过滤,质量分辨率为5400,用单接受器电子倍增器记录二次离子束峰的强度,每次测量扫描7次,分析用时12分钟。每10个样品插入内标Qinghu来监测U-Pb测试的稳定性。样品Pb/U比值用标准锆石TEMORA2(谐和年龄为417Ma)校正(Blacketal., 2004);Th和U含量通过标准锆石91500计算(Whitehouse and Platt, 2003)。数据处理采用Isoplot/Exrev.4.15软件(Ludwig, 2003)。

4 分析结果

4.1 矿物化学

粗粒基质中的石榴子石成分为铁铝榴石48.9%~54.7%、钙铝榴石21.5%~29.7%、镁铝榴石11.0%~24.1%和锰铝榴石0.6%~5.8%(表1)。石榴子石变斑晶的端元成分从多到少依次为铁铝榴石(>47.2%)、钙铝榴石(20.9%~35.0%)、镁铝榴石(4.79%~30.8%)、锰铝榴石(<11.2%)(图4a)。石榴子石剖面分析显示,从核部到边部,锰铝榴石和铁铝榴石含量逐渐降低,钙铝榴石和镁铝榴石含量逐渐增高(图5)。

表1 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组成(wt%)

图4 代表性矿物成分投图

单斜辉石的端元组成为47.7%~50.4%的硅灰石,34.5%~37.2%的顽火辉石以及13.2%~15.4%的铁辉石(表2),在Wo-En-Fs图解中落入透辉石区域(图4b)。

细粒基质中的斜长石成分跨度较大,钠长石端元组分约为48.7%~73.0%;粗粒基质和“白眼圈”结构中的斜长石成分相对均一,在Or-Ab-An图解中主要落入中长石区域(图4c)。石榴子石变斑晶包裹体中的斜长石为奥长石和中长石,其钠长石端元组分约为54.5%~72.1%(表3)。

表3 石榴斜长角闪岩中斜长石主量元素组成(wt%)

粗粒基质中角闪石、石榴子石包裹体中的角闪石以及围绕在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角闪石的Si离子数为6.27~6.88,Mg#值为0.55~0.70(表4),属于镁角闪石和钙镁闪石(图4d);细粒基质中的角闪石Si离子数为7.40~7.80,Mg#值为0.75~0.92,主要为透闪石和阳起石(图4d)。

表4 石榴斜长角闪岩中角闪石主量元素组成(wt%)

岩石中的黑云母发生了绿泥石化,其矿物成分总量在87.7%~93.0%之间,K2O值为5.97%~9.68%,Fe2+/(Mg+Fe2+)的值为0.38~0.46,Al离子数为1.45~1.69。石榴子石包裹体中的绿帘石Fe3+值为0.38~0.46,Al离子数为2.53~2.59,Al/(Al+Fe3+)为0.85~0.87(表2)。

4.2 变质温压条件

石榴子石变斑晶从核部到边部,锰铝榴石和铁铝榴石含量逐渐降低,钙铝榴石和镁铝榴石含量逐渐增高(图5),符合进变质作用生长环带特征(Carswell and O’Brien, 1993;夏琼霞,2019)。据此判断,石榴子石核部生长于进变质阶段,而未被“白眼圈”取代的石榴子石边部形成于峰期变质阶段。根据上述岩相学观察,对进变质和峰期变质两阶段的矿物组合采用由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构成的温压计估算变质条件(Holland and Blundy, 1994; Daleetal., 2000)。选取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以及粗粒基质中的石榴子石、角闪石和斜长石成分,代入上述温度压力计,得到岩石的峰期变质温压为T≈700℃和P≈10.5kbar,属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同理,选取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以及石榴子石包裹的角闪石和斜长石成分,计算得到岩石的进变质温压条件为T≈610℃和P≈6.5kbar。退变质阶段,选取石榴子石“白眼圈”结构中的斜长石和角闪石成分,采用斜长石-角闪石-石英构成的温压计(Holland and Blundy, 1994; Bhadra and Bhattacharya, 2007),估算出岩石的退变质温压为T≈650℃和P≈4.5kbar。

4.3 全岩地球化学

石榴斜长角闪岩的SiO2含量为50.5%~50.6%,TiO2含量为0.60%~0.61%,Al2O3含量为15.8%~16.1%,Na2O含量为2.70%~2.79%,FeOT含量为9.31%~9.48%,MgO含量为5.87%~5.93%(表5)。在主量元素图解中,石榴斜长角闪岩落入玄武岩区域(图6a),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图6b)。

图6 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及东昆仑榴辉岩的主量元素投图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5,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样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Sr正异常(图7a)。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样品表现为轻稀土略富集,(La/Sm)N比值为1.20~1.23,(La/Yb)N比值为1.13~1.21(图7b)。

表5 石榴斜长角闪岩主量(wt%)及微量(×10-6)元素成分

图7 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及东昆仑榴辉岩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a)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b)(标准化值据Sun and McDonough, 1989)

4.4 锆石U-Pb年代学

样品的锆石颗粒较小,多为25×50μm~60×120μm(图8)。大多数锆石颗粒呈现半自形或浑圆状,锆石的CL图像显示无分带或弱分带结构。锆石的Pb含量为3×10-6~32×10-6,Th含量为1×10-6~163 ×10-6,U含量为34×10-6~334 ×10-6,Th/U在0.45~0.60之间(图8、表6)。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锆石中包裹有石榴子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图9)。本次研究对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12颗锆石进行了SIMS U-Pb年代学分析(表6),获得了492.8±5.1Ma(MSWD=0.23,n=12)的谐和年龄以及493.1±2.1Ma(MSWD=0.59,n=12)的加权平均年龄(图10)。

表6 石榴斜长角闪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和年龄

图8 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

图9 石榴斜长角闪岩中锆石中代表性矿物的拉曼光谱特征图

图10 锆石U-Pb谐和图(a)和加权平均年龄图(b)

5 讨论

5.1 变质作用的P-T轨迹

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其中进变质阶段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610℃、P≈6.5kbar,峰期变质阶段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700℃、P≈10.5kbar,退变质阶段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650℃、P≈4.5kbar。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构成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图11)。岩石的变质P-T轨迹指示,在变质过程中其先经历了埋深加厚,发生升温升压的进变质作用,直至达到峰期变质条件;随后经历快速折返,发生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作用。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变质P-T轨迹特征,符合典型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内的变质岩经历的变质演化规律,指示其形成于俯冲-碰撞背景(Ernst, 1988; Spear, 1993)。

图11 东昆仑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的P-T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研究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前人在该区研究的榴辉岩在野外产出、P-T轨迹和变质年龄等方面密切相关。野外产出方面,两类岩石的围岩均为古元古界白沙河组(图1b),该组地层的主要组成岩石为各类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陈能松等,2006)。祁晓鹏等(2016a)在该区研究的榴辉岩围岩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图1b),Bietal.(2018)在本研究区浪木日西侧的克合特发现榴辉岩及其变泥质围岩(石榴云母片岩)中的锆石都包裹有柯石英(图1b)。P-T轨迹方面,本文研究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克合特榴辉岩及其围岩都记录了顺时针的P-T轨迹,且在变质峰期之后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变质演化(图11,Bietal., 2018, 2020; Songetal., 2018)。尽管在峰期变质压力方面,石榴斜长角闪岩小于该区的榴辉岩及其围岩,但它们具有相同的P-T轨迹特征指示这些岩石形成于类似的构造环境。变质年龄方面,本文获得的峰期变质年龄(492.8±5.1Ma,见下节讨论)与前人在该区获得的榴辉岩变质年龄(487±5.9Ma,祁晓鹏等,2016a)相近,此外该区的榴辉岩及其围岩还记录了~430Ma的变质年龄(祁晓鹏等,2016a;Bietal., 2018, 2020; Songetal., 2018)。上述三方面的紧密联系,暗示浪木日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榴辉岩及其围岩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它们都经历了早古生代的俯冲-碰撞作用。

5.2 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

不同成因的锆石通常显示出不同的形态。变质锆石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锆石,包括变质重结晶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吴元保和郑永飞,2004;Chen and Zheng, 2017)。其中,变质重结晶锆石形成于原岩锆石在变质作用中晶格的重新愈合和调整,其形态特征通常与原岩岩浆锆石形状相似;而变质新生锆石是指变质作用中通过结晶作用新生长的锆石,通常具有多晶面状和不规则状-规则外形,无分带结构(吴元保和郑永飞,2004)。阴极发光图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研究锆石内部结构最清楚、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颗粒较小(25×50μm~60×120μm),呈现浑圆状,无分带或弱分带结构(图8),不见岩浆锆石中常见的振荡环带,而符合典型的变质新生锆石的形态特征。

锆石在发生结晶作用时可能会包裹岩石中同期生长的特征性矿物或矿物组合,因此锆石中的包裹体矿物组合可以很好地指示寄主岩石的变质演化历史和有效制约锆石的结晶条件(Hermannetal., 2001; Liu and Liou, 2011)。拉曼光谱矿物学分析显示浪木日样品中的锆石含有石榴子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包裹体(图9),该包裹体矿物组合与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一致,表明锆石生长于峰期变质阶段。综上,本文研究的锆石为变质新生锆石,所获得的锆石谐和年龄492.8±5.1Ma为变质年龄,代表石榴斜长角闪岩峰期变质时间。

5.3 对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变质演化的启示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早古生代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记录了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和相关微陆块拼合至塔里木-华北克拉通的演化过程(Lietal., 2018b; Songetal., 2018; Zhaoetal., 2018)。原特提斯洋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形成,位于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和滇缅马苏/保山微陆块之间的早古生代大洋,其包括了秦岭-祁连-昆仑洋(Lietal., 2018b)。东昆仑造山带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显然也受控于原特提斯洋的俯冲-碰撞过程,该过程的时限可由带内相关的岩石组合限定。

在昆北地体东段,与洋壳俯冲相关的SSZ型蛇绿岩的锆石年龄为500~520Ma(Yangetal., 1996; 陆松年,2002;Lietal., 2018a),辉长岩和角闪二长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537Ma和544Ma(祁晓鹏等,2016b;李佐臣等,2018),表明东昆仑地区的原特提斯洋在530Ma之前已经开启了俯冲作用。另一方面,东昆仑广泛分布的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为一套磨拉石建造,其呈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元古界地层之上,指示早古生代造山运动的结束(Panetal., 1996;许志琴等,2007)。该建造中流纹岩和英安岩夹层的锆石年龄为400~423Ma,限定了原特提斯洋的关闭时间(陆露等,2010;张耀玲等,2010)。

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的时间在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时限内。其中,麻粒岩及其相关变质岩的主要变质时代为早古生代早期,变质年龄为460~530Ma(张建新等,2003;李怀坤等,2006;陈能松等,2008;Bietal., 2021)。榴辉岩及其相关变质岩的主要变质时代为早古生代晚期,变质年龄集中为410~450Ma(Mengetal., 2013; 贾丽辉等,2014;祁生胜等,2014;王冠,2014;祁晓鹏等,2016a;熊富浩和马昌前,2016;Songetal., 2018;杜玮,2018; Bietal., 2020)。目前,学者们对东昆仑榴辉岩的原岩属性认识不同,对榴辉岩的地质意义解释也不同。一些学者提出温泉和夏日哈木榴辉岩的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或陆内弧后盆地,榴辉岩指示陆-陆或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孟繁聪等,2015;范亚洲等,2018)。另一些学者发现夏日哈木、大格勒和克合特的榴辉岩,与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具有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认为这些榴辉岩为洋壳俯冲变质的产物(熊富浩和马昌前,2016;Songetal., 2018)。这些不同变质岩在变质条件和变质年龄方面的差异,表明东昆仑早古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变质作用,不同的岩石记录了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上文讨论,本文研究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该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暗示ca.490Ma是该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本文获得的变质P-T轨迹和变质年龄可为进一步探究东昆仑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限定。

6 结论

(1)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记录了顺时针P-T轨迹,其进变质条件为T≈610℃和P≈6.5kbar,升温升压至峰期变质条件T≈700℃和P≈10.5kbar,随后经历近等温降压退变质至T≈650℃和P≈4.5kbar,该P-T轨迹特征指示岩石形成于俯冲-碰撞背景。

(2)石榴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年龄约为493Ma,锆石形态特征和包裹体组合表明其为角闪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年龄。

(3)浪木日石榴斜长角闪岩与该区的榴辉岩密切相关,它们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都记录了晚寒武世(ca.490Ma)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事件。

致谢电子探针和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得到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文强老师、王建其老师和刘晔老师的帮助;锆石年龄测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小平老师和崔泽贤老师的帮助;两位匿名专家细致评审本文;本刊编辑悉心处理稿件;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

猜你喜欢
斜长锆石昆仑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冷润生
锆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地质应用
昆仑润滑油
跨越昆仑
还有人那么爱你(外二首)
俄成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随枣北部桐柏杂岩表壳岩特征、成因及时代探讨
锆石 谁说我是假宝石
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