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在消化道出血诊疗的应用及RBC、Hb和HCT改变

2022-04-16 12:50吴天山杨杰马宏飞郭飞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肠镜镜检查探查

吴天山 杨杰 马宏飞 郭飞

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呕血、黑便或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全身血容量减少或贫血,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取得较大进步。但胃镜检查较繁琐,术前准备工作多,且多数患者无法达到其适应条件,增加患者痛苦;加之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局限性[2]。消化道出血若不及时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病情发展迅速,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成为临床中有效的诊断手术[3]。有研究表明,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经内镜下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止血,少数患者保守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止血的目的[4]。因此需要开展剖腹探查术,术中结合肠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从而采取有效干预。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在消化道出血诊疗的应用及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的改变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89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于同期选取行常规肠镜检查的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参照标准[5]将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便血者(n=69)及中重度便血者(n=50)。其中观察组中男49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为(52.36±8.49)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为(52.78±8.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便血严重程度判断标准[5]:轻度便血:头晕为患者主要表现,出血量在400 mL 以下,无其他严重症状;中重度便血:患者收缩压在90 mmHg 以下,心率在100 次/min 以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尿少或无尿。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消化道出血相关诊断标准[6];②符合剖腹探查手术指征[7];③近期未进行相关手术治疗;④能够有效配合,沟通无碍;⑤入试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存在异常;②合并全身恶性肿瘤;③患者有其他器官功能受损;④存在其他部位感染;⑤免疫功能存在异常;⑥患者不配合,中途退出实验。

1.3 方法

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补液、止血、抗炎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肠镜检查,常规口服硫酸镁(生产厂家:河北武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977,规格:50 g)清肠。观察组患者采用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依据患者病情,初步判定可能出血的部位。区正中探查切口进入腹部,对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进行探查,尤其是小肠肠管应检查有无异常,或积血部位,有无肠道肿瘤。若检出病变部位应缝合标志线。在出血部位与未出血部位作1 cm 切口,将肠镜插入,推向近侧,采用手助法,通过显示屏观察出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对肠管逐段观察组,经显示器发现病变。

指标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XN⁃20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患者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小板(platelets,HCT),试剂盒购于山东卓越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①疗效评定标准[8]:优: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已止血,患者肝功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无休克症状出现;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出血现象,肝功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休克症状有较大改善;差: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患者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仍较低,患者出现休克。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组RBC、Hb 及HCT 水平变化差异。③比较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变化差异。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的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成对比较。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

观察组89 例患者中通过术中肠镜检查均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均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14 例为小肠肿瘤、9 例为憩室、11 例为血管瘤、13 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症、18 例为炎性肠病、24 例为结肠癌。30 例对照组利用常规肠镜检查;对照组30 例患者中诊断出21 例患者出血部位及原因。2 例为结肠癌,6 例为炎性肠病,7 例为小肠肿瘤,6 例为升结肠黏膜下畸形。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3 两组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RBC、Hb 及HCT 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周、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RBC、Hb及H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见图1。

图1 RBC、Hb、HCT 水平变化走势图Figure 1 RBC、Hb、HCT level change trend chart

表2 两组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本组治疗后一周相比,bP<0.05。

观察指标RBC(1012·L-1)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Hb(g·L-1)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HCT(%)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观察组(n=89)4.05±0.95 4.59±0.72a 5.13±0.44ab 50.032<0.001 89.31±9.45 101.58±11.25a 118.91±12.35a 160.302<0.001 32.43±6.59 38.54±8.63a 43.39±8.43ab 42.618<0.001对照组(n=30)4.09±0.92 4.26±0.77a 4.73±0.43ab 7.134 0.001 88.36±9.27 94.31±9.56a 102.06±11.84ab 13.377<0.001 33.01±6.78 35.21±5.06 38.56±6.79ab 5.974 0.004 t 值0.201 2.133 4.895 0.478 3.172 6.529-0.414 1.997 2.841 P 值0.841 0.035<0.001 0.633 0.002<0.001 0.68 0.048 0.005

2.4 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比较

中重度出血量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出血量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with different bleeding volume(±s)

表3 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with different bleeding volume(±s)

出血量轻度中重度t 值P 值n 69 50 RBC(1012.L-1)4.14±0.63 3.98±0.58 3.180 0.002 Hb(g.L-1)92.17±11.27 84.89±10.61 2.781 0.006 HCT(%)34.01±9.01 30.64±8.46 2.313 0.022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现象,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为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下消化道出血[9]。临床多数患者为十二指肠降段以上病变或结肠病变,采用胃镜及肠镜即可确诊[10]。小肠出血及结直肠出血为常见下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迂曲回转,较难检查,临床诊治较困难。剖腹探查为诊治小肠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单一使用剖腹探查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概率为30%~62%,若术中结合肠镜,病变检出率可达到80%以上,甚至达到100%[11]。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不仅对小肠出血病变部位能够准确判断,同时对手术方式有着决定性作用。

本研究采用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的方式对89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疗,发现89 例患者均为下消化道出血。另采用常规肠镜检查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只诊断出21 例患者出血部位及原因,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诊断率较高,同时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术中采用肠镜检查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成功率为100%。通过89 例患者治疗案例,本研究得出几种情况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并进行肠镜检查,寻找出血部位及原因:①长期反复出血,需明确病因;②年龄>40 岁,近段时间出血反复,需明确出血原因;③患者为突发急性出血,内科治疗无法及时止血[12⁃13]。从疗效上看,观察组总有效率(94.38%)显著高于对照组(50.0%),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较高。剖腹探查时可依据术者肉眼观察及手触摸,可较好发现出血部位,术中结合肠镜可直观观察小肠、结肠全程黏膜[14]。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肠镜检查为最有效方式,可在发现小肠出血部位后,取活检将冰冻切片送至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确定手术方式,提高患者治愈率[15]。本研究通过监测RBC、Hb 及HCT 水平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应用于消化道出血诊疗止血效果更好。RBC、Hb 及HCT 为血常规检测指标,对机体病理改变有较敏感反应能力。当体内RBC、Hb 及HCT 异常降低时,说明机体发生出血、损伤及血细胞破坏,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出血部位,从而采取止血措施,因此RBC、Hb及HCT 水平较高[16⁃17]。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患者可采取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的方式,临床诊治率较高,可有效减少RBC、Hb 和HCT 流失,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肠镜镜检查探查
大肠癌高危人群肠镜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模式与效果分析
和爽联合莫沙必利在肠镜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无痛肠镜检查的护理方法及心得探析
频繁出现这些症状,你该做个肠镜检查了
胃肠镜检查
多尺度探查偷车案件的犯罪时空热点
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的护理
做肠镜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