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数学课堂真正渗透

2022-04-18 19:06胡晔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化,人们在认识到德育重要性的同时,逐渐根据不同学科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然而,在小学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仍然以文史类学科为主,小学数学学科独特的德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这也势必会造成小学生德育的缺失。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数学课堂,简述小学数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对当前德育渗透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渗透举措,以期拓宽小学德育路径,让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得以融入。

关键词:德育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渗透举措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0-0053-03

引  言

在全球化视角下,众多学者对教育教学研究由“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索与变革,逐渐转变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审视与思考。而在一系列的辩证与探究中,立德树人理念应运而生。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总基调,更是小学教育的总指导。那么何谓立德树人?对于“立德”,如《左传》讲“太上有立德”,立德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对于“树人”,如《管子·权修》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是长期、系统的伟大教育工程。“立德”是“树人”的关键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在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开发德育课程资源,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更加完善,拓宽小学德育的教育路径。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的德育内容

何谓德育?德育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道德等施加影响,让学生能够在积极认知体验与践行感悟中形成优良品质的教育活动[1]。与此同时,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针对学生自身的认知程度不同,在不同学段,教师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开展的德育活动内容等也不尽相同。例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德育中需要形成自信向上的优良品质;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就需要形成自尊自律的好品质。虽然德育目标有所差别,但德育内容仍保持一致,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开发、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指南》中的德育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不足与问题

(一)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德育的资源、素材是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有内容”渗透,否则就会出现“无话可说”“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其单元中的主题图、“想想做做”模块中的例题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且形式灵活、领域广泛,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2]。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解读仅停留在数学知识表面,对其中的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造成了德育资源的浪费。

(二)德育渗透重点偏离

《指南》中已經明确了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但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时,仍没能突破“道德”的束缚,德育渗透缺乏数学学科的属性与特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够。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与人文、自然、生活等都密切相关,更能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优良的生活习惯。因此,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要彰显出“数学”独特的“育人”价值,从长远角度出发,要由“习题演练”转变为对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的培养。

(三)德育渗透“德智”分离

任何学科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其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都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数学课堂中的德育难以脱离数学知识而单独存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若没有德育的辅佐也仅是符号的运算。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利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进行数学知识教学,仅在课堂最后几分钟进行专门的德育。这样的渗透方式割裂了“德育”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只是将德育视为数学教学的“附属任务”,忽视了德育对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完善的作用与价值。

(四)德育渗透路径有所局限

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其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领悟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然而,小学数学德育渗透路径却有所局限。部分教师以“讲授”“说教”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纵然这样的方式简单、直接,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学生在德育中呈现静态、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学生对于越容易得到或普遍存在的事物往往也最容易忽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德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

三、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举措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德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与修养[3]。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还要清楚了解当前小学生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渗透德育。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对数学学习缺乏正确认识,遇到稍微有难度的例题就很容易放弃。理想信念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奥妙,但它更是人们实践的产物,是不断激发小学生向前的强大动力。

由此,笔者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对学生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熟悉了“钝角、锐角”后,笔者让学生解下胸前的红领巾,平铺在桌面上,并让学生在红领巾上找出钝角与锐角,以此过渡到学生对“红领巾”由来的探讨。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笔者适当给予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当他们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就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要如革命先烈般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不畏艰险,为之努力奋斗。最后,再引申回数学课堂。笔者转变了自身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让“教书”与“育人”不再分割。

(二)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会让教师从“以知识教学”逐渐转变为“为学生服务”。这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时刻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德育渗透效果达到最优。

以“认识1元以下人民币”为例,笔者通过语言描述,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向学生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内容。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的国徽,让学生初步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进而产生爱惜人民币的意识,并在行为上养成保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接着,笔者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

师:在杂货店里,一支铅笔的价格是5角,但是老板发现小娟有很多零花钱,所以老板一支铅笔就要卖她8角,你们说老板的行为对吗?

生:不对,这样不公正。

师:那老板拿一个卖不出去的坏铅笔给她,这样做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样不诚实。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也懂得了爱国、公正、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能让德育渗透效果得到切实增强。

(三)深挖课本教材,开发数学德育素材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师若不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依托,将无法掌握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与本质,无法发现学生德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就谈不上针对性的教学建议[4]。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将数学与德育相融合,善于从教材中提炼出“隐性”的德育因素,把数学教学的问题与隐性的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为例,七巧板不仅能够拼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房子等,还能够拼成中、英文等字幕,有着千余种变化形式,是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要利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根据教材,通过阅读数学绘本《七巧板的由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七巧板”的演变史,诸如七巧板的来历、发展、近代成果等。笔者还查阅相关资料,将国外对“七巧板”的评价引入课堂教学。这些内容的适当、适量渗透,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从“七巧板”的学习中,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借用数学思想,拓展数学德育内容

“分类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问题,其背后的“分类思想”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思想。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理念又是人类为保护生存环境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将“垃圾分类”有效融入数学课堂中,借用数学思想,拓展了数学德育内容。这不仅仅让学生具备了分类的数学能力与素养,更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品质。

一方面,尝试从“垃圾分类”引入数学分类的思想,用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垃圾分类的标准吗?”因为当前学生还不具备“分类思想”,所以他们会一时语塞。笔者适时给予他们引导:“我们按照垃圾是否能够再次回收利用,可以将垃圾怎么分类?”学生回答:“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笔者又问:“开动你们的大脑,想一想垃圾还能怎么分类?”笔者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他们的“分类思想”也逐渐生成。

另一方面,尝试从“分类思想”引入“德育”,用生活實践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生态文明意识。笔者向学生提问:“我们已经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技能,面对生活中大量的垃圾,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这时我们要怎么办?”学生回答:“实施垃圾分类,保护地球。”这时,笔者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倡导垃圾分类的视频,利用强烈的视觉差异,唤醒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五)注重引导学生,给予他们激励性评价

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德育内容进行开发,教师不仅要对课本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自身也要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5]。这不仅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还会让他们用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以“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为例,笔者通过从有序整理到无序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调控、调速,还“调味”——设计一个个“陷阱”,让学生尝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发现低年级数学计算复习课中蕴含的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结  语

综上所述,任何学科都有着自身的“德育”特点及不可推卸的责任。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选择德育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数学德育资源补充和开发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让德育在数学课堂真正渗透。

[参考文献]

李新,杨杨,汪慧明.数学有“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1):104-109.

罗杏露.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100.

康永攀,杜学元.要素教育理论视角下数学史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发: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8(02):24-27.

何梁燕.浅谈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以

苏教版小数教材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12):43.

王洪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35):70-71.

作者简介:胡晔(1980.8-),女,江苏南京人,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