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促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19 21:14张俊玲白志毅陈立婧黄旭雄谭洪新
高教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双一流

张俊玲 白志毅 陈立婧 黄旭雄 谭洪新

摘  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着力探索“三融一制本研贯通式”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新机制,可有效实现科研和教学协同育人的统一,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科研反哺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033-04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build a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team, and explore the new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promoting teaching by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ree fusions, one system, and conne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 graduate education". This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promoting teaching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ve talents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继“211”“985”工程后的里程碑式戰略举措[1]。“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是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长效机制”。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要求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2]。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继而明确提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3]。因此,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类科研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无疑已成为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回归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国家需要的卓越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7年9月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跻身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试点建设行列。作为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遵循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着力推动科研育人和教书育人的统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使学院真正成为科研、教学、文化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因而,本文归纳总结了如何充分把学院在“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从而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机制和途径,希望能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科研反哺教学育人理念

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当前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问题。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学院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为依托,按照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1)必修课前移、选修课放开。第一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必修课,在第1学期设置了配套实习模块; 放开选修课的学期限制,引入选修课的竞争机制;(2)实践课增加、专业课夯实。实践学分从2014版的17 学分增加到35学分,同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大类学科平台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基础型理论课与应用型专业课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凝炼、更具系统性和应用性;(3)引入新生研讨课和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实施个性化订单式培养。研发了11门新生研讨课供学生选择;从第2学期开始引入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每学期32学时,共4学期128学时。这样,经过2014年和2018年的两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确立了“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训练、突出科研特色、提升创新能力”的育人特色。

二、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支撑科研反哺教学,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所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来”方面,如引进“国家杰青”等高层次科研人才;在“走出去”方面,选拔一批在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出国留学与进修、校企合作培养、国内访学等措施,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聘请海外师资、行业头雁、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等著名国内外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作为特聘或顾问教授,参与理论课前沿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实训指导,建设一支校內、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助推创新型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三融一制本研贯通式”科研反哺教学育人新机制的实践

“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主要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平台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4]。“三融”即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材、融入实践“三位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一制”即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学术导师责任制,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平台和项目,通过建立水产类和生物类卓越班、大学生进实验室项目、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等形式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学业指导老师;“本研贯通式”即以科研团队为单元搭建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1. 依托课程构建基于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建立了一支由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曙光学者、青年东方学者和扬帆人才等组成的师资队伍。这不仅使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走上了本科教学一线,更使众多科研项目的优秀研究成果以专题前沿讲座、文献研讨以及教学案例形式走进了本科生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极地鱼类适应性进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专题前沿讲座形式走进了生物类和水产类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课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和青鳉中的应用”引入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讲授中;有关“比目鱼类变态发育和性别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以教学案例、文献研讨的形式融入本科生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成果融入新形态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步应用和深入发展,近年来,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新形态教学迅猛发展,我们适时将“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批科研成果融入新形态教学建设中。如建设了水产动物育种学一批在线课程和一批水产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中“河蟹池塘生态育苗虚拟仿真实验”先后入选市级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这些基于科研成果建设的优秀项目更在本科教学的一线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不断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翻转课堂”新模式的改革。

3. 挖掘学科特色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应有之义。学院于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项目,以学科方向划分,以系为单位,成立了三个各具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和一个课程思政工作室。课程思政工作室和领航团队轮值教研活动,以德育教育为人才培养主线,重点打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选修课“三位一体”的17门特色领航课程,在基础上向全院所有课程推广示范,深入挖掘“双一流”水产学科蕴含的特色课程思政资源,使本科生课程门门有思政教育目标、门门有思政教学案例,让专家教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的科研故事走进了本科生课堂,并将优秀案例进行整理汇编,编写了水产类课程思政案例集,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领带动 “一懂两爱”创新型水产人才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使课程教学永葆前沿性和先进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一部教材要永葆它的适用性、前沿性和先进性,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不断进行修订、升华与补充,才会使其内容体系日臻完善,特色鲜明。学院一直贯彻将科研成果及时进教材的优良传统,继《组织与胚胎学》、《鱼类育种学》(第一版)、《池塘养鱼学》,近年来又主编了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鱼类育种学》(第二版)、《水族动物育种学》、《珍珠与珍珠文化》等。以主编的《鱼类育种学》(第二版)为例,上海海洋大学首次引进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经多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种“新吉富罗非鱼”作为选择育种的典范进入教材第三章,耐盐新品种“吉丽罗非鱼”进入教材第四章杂交育种,团头鲂“浦江1号”、杂交斑鳜、团头鲂四倍体、团头鲂与翘嘴鲌的杂交等研究成果也分别进入教材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近20篇研究论文被该教材引用。只有将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向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才能够使课程教学保持前沿性和先进性。

(三)科研成果融入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依托科教平台和科研项目,优化组合实践教学方式和途径,加大实践课程改革力度,形成“大学生进实验室+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活动+校内模拟实践实训+校外基地实习+养殖生产锻炼+海外交流与实习”等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四年“主线贯通”,并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1. 全面推行本科生学术导师责任制

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建立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对于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科研优势,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学院将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教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并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国家科技部“蓝色粮仓”专项、973、863、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基金委重点、面上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建立卓越班、优秀学生进实验室制度,引入新生研讨课和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制度,坚持寓教于研,根据学生兴趣方向双向选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2. 以科研团队为单元,建立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

科研团队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目标的生力军。基于科研团队,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支持本科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是切实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我们可根据学生特点,按需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让本科生积极参加日常的科研训练,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团队组会为交流平台,让本科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学术前沿,在交流与研讨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自信促学习;同时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申请专利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在成果展示中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以成果促创新[5]。这样也有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导学和传承作用,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3. 实行深度校企合作

是企业为专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场所,新增现代企业实习基地——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和粤海集团浙江粤海饲料有限公司等,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在条件优良的“现代企业”中开展“实战”训练的良好机会。与此同时,可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参与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实操指导;也可聘请企业高管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客座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监督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或进行人员互聘,如澳华饲料聘请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为公司产品研发人员,参与生产一线技术攻关;学院聘请澳华饲料技术高层参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部分章节的讲授。为进一步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农科建设,学院还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成立华大创新班、大北农神爽班和正大班,不仅有效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也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获得历练,激发学生潜能,为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 建立国外合作教学和海外实习基地

为了促进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院每年开展赴国外的游学、交流生等,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在水产养殖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推动下,学院还为水产养殖专业的同学新创建了多个基于学分互认和双学位的中外合作教学项目,并开创了我校首个海外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首届学生百分百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

5.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以赛促教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5]。基于“双一流”水产学科科研平台和专业优势,学院建立了“水产养殖技能大赛”“水族造景大赛”“鱼卵孵化大赛”等多个学科竞赛平台,积极组织和指导水产类和生物类大学生申报“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上海市科技创业杯”“陈嘉庚杯”“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成绩。以赛代练,以赛促教,每年全院650余人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近5年来指导国家级、市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200余项,参与本科生千余人;其中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等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奖百余项。

四、科研反哺教学育人机制的优势与人才培养成效

1. 科研反哺教学促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优势

首先,通过“三融一制本研贯通”机制把“双一流”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全方位渗入到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全过程,达到“四个实现两个推动一个创新”目标[6],即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协同育人,实现了教师科研和教学双重职责的合一,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推动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效衔接,推动了科研育人和教书育人的统一,创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和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2. 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参与国家、上海市、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项目的本科学生达上千人,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其中,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等竞赛并获奖项100余项,参赛率、获奖率逐年递增;通过完成创新项目或参与科研课题,还有不少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SCI、中文核心等学术论文。因此,使大批学生具有了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水产养殖学专业近年来就业签约率均超过70%,主要就业去向为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在国内考研深造或者出国深造,部分同学选择灵活就业或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等,本科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和高度评价。

五、结束语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三融一制本研贯通”机制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建立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充分发挥各类科研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动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探索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仍将是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不断优化完善科研反哺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将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去,最终为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541.htm.

[3]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4]陈光宋,張弘钧.“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的困境、对策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5):67-71.

[5]李斌,陶敏,徐丹丹,等.地方本科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34):41-44.

[6]齐勇,王崇臣.科教融合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Z1):133-136.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双一流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