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党史学习教育初探

2022-04-20 03:33姚佩民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语文学科渗透

姚佩民

摘要: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党史资源,发掘语文学科渗透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势,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中。具体地,可以通过介绍相关时代背景、赏析英雄人物形象、开展党史实践活动等,不断渗透党史学习教育。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语文学科;渗透

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为线索,以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党史资源,发掘语文学科渗透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势,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中。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梳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其中,显性资源有:

七年级教材中的《纪念白求恩》(毛泽东)、《邓稼先》(杨振宁)、《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黄河颂》(光未然)、《老山界》(陆定一)、《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驿路梨花》(彭荆风)、《太空一日》(杨利伟)。八年级教材中的《消息二则》(毛泽东)、《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白杨礼赞》(茅盾)、《回延安》(贺敬之)、《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九年级教材中的《沁园春·雪》(毛泽东)、《我爱这土地》(艾青)、《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梅岭三章》(陈毅)、《海燕》(高尔基)。

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隐性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的“自主阅读推荐”是这样推荐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的:“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闪现着抗日军民的身影……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资源,教材中还有一些,教师切不可忽视。

二、语文学科渗透党史学习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選入教材的不少课文都带有历史的烙印、时代的痕迹。教师可适机介绍时代背景,相机融入相关的党史知识,渗透党史学习教育。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笔者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时代背景的介绍作为文章的重点。

先介绍创作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率先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红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渡过黄河,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雪花纷飞中,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

再介绍发表背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长达43天的谈判。其间,南社创始人之一柳亚子先生屡有诗作赠予毛泽东。10月7日,毛泽东将这首写于九年前的《沁园春·雪》回赠给柳亚子先生。10月14日,《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沁园春·雪》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红军长征”和“国共谈判”这两个历史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这首伟大词作诞生和发表的前因后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坚定信仰、必胜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更深刻地认识到百年党史艰辛与辉煌并行,认识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接下来,再分析这首词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就事半功倍了。

(二)赏析英雄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和相配套的语文读物中有不少英雄人物。有的是信仰坚定的中共党员,有的是矢志不渝的民主斗士,有的是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赏析这些英雄形象,感知英雄事迹,可以让英雄形象驻留学生心间,成为他们前行路上学习的榜样。

例如,《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几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础,塑造了邓稼先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的爱国者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真挚、深切的情感。但限于篇幅,作者在六个小标题中不可能详尽地讲述邓稼先的故事。“我不能走”这一部分最能显示邓稼先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原文只有两行字:“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笔者着重为学生补充了邓稼先“不能走”的感人事迹:

1982年的一次地下核试验开始之前,当核装置下到数百米深的地下竖井中后,一个信号突然测不到了。可邓稼先沉着冷静,组织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从深夜一直讨论到清晨,最后作出就地解决的决定。邓稼先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和研制人员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的井口,和大家共同奋战,直到排除故障。试验成功了,邓稼先却因劳累过度而晕倒了,血压降到了零,脉搏也摸不到了……抢救了整整一夜,他才清醒过来。

原来,早在1979年,一次核爆试验中飞机投弹失败,邓稼先为了尽快找出失败原因,亲自进入危险区域,不幸遭到核辐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所以,这一次(1982年),同事们极力劝阻他不要再去严寒而危险的井口了。但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甘愿奉献一切的邓稼先又怎会远离现场?

在补充故事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把“我不能走”这个故事演成课本剧,让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形象“活”起来、“动”起来。

(三)开展党史实践活动

渗透党史学习教育,还应该让学生“走入”历史“现场”。开展参观党史纪念馆、采访模范党员等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把刻板的记忆转化为具体的感受。

笔者的家乡——吴江,位于江苏最南端,处于江浙沪交界处,在战争年代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毛泽东的《消息二则》后,笔者自然联想到了家乡的支前模范——颜红英的动人事迹。但是考虑到颜红英年老体弱,居住地也离学校较远,不便接受采访,于是改变方式,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吴江党史馆,详尽了解颜红英和家人在渡江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奋力摇船的动人故事。

在吴江党史馆的第四展厅——“解放战争时期”展厅内,讲解员动情地向学生介绍:“1949年4月21日,年仅19岁的颜红英与爸爸、妹妹在长江北岸奋力摇船,在枪林弹雨中将解放军送到南岸。当时的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拍下了这一难得的瞬间,并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题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后来,邹健东一直在寻找照片上的姑娘,但一直没有音讯。1999年,颜红英终于和邹健东取得了联系,并赴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纪念活动。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大进军》中重现了这一经典画面。这张照片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扬中渡江文化园等博物馆收藏,还被选为‘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丛书封面。”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记录,面色凝重,若有所思。

参观结束,笔者引导学生将这次实践活动写成新闻。学生有的写成简短的消息,有的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新闻评论,有的则写成篇幅稍长的通讯,活学活用了所学的新闻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家乡的党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被“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勇于奉献、不争功名的精神所感动,对“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的论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书写青春华章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峥嵘岁月藏珍蕴,学史明理育英才。教师应铭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做党史学习教育的先行者、引领者、实践者;要用好校内外资源,开拓党史学习教育的空间,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语文学科渗透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