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源支部的创建和发展

2022-04-21 14:14黄领
党史文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矿李立三安源

黄领

安源拥有厚重而独特的红色文化,特别是安源创造的历史功绩和孕育形成的安源精神,吸引了全国众多的专家和学者挖掘与研究安源的历史。中共安源支部创建于1922年,是中国产业工人中第一个党组织。在纪念中共安源支部创建100周年之际,详细叙述安源党组织的创建和蓬勃发展革命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党团组织的创建

为解决汉阳铁厂冶炼的煤焦供应不足和质量不稳的问题,1898年3月22日,汉冶萍公司在安源创办“萍乡等处煤矿总局”。次年1月,动工修建萍潭铁路(后改萍株铁路、株萍铁路),用以外运安源煤焦。萍乡煤矿与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安源路矿两局发展迅速,人数最多时聚集产业工人17000余人,在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江南煤都”“小南京”,获有中国煤矿“北有开平,南有萍乡”之美誉。萍乡煤矿以其丰富的资源、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质优价廉的煤焦、蓬勃发展的形势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之实业”“东亚有数之大煤矿”。

1921年10月下旬,中共一大代表、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肩负中共一大“成立产业工会”、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以走亲访友的名义第一次到安源调查研究,开始引导安源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亲自点燃安源的革命火种,“于是要求解放之念,在此少数工友之心中,乃如雨后春笋,勃然怒放”。同年12月中旬,共产党员毛泽东、李立三携湖南劳工会干事张理全、青年团团员宋友生乘火车到安源考察,住在老后街刘和盛饭店。这家饭店设施简陋,价钱便宜,是安源工人的聚集处。在安源期间,他们白天到八方井、锅炉房等处走访考察,晚上邀请部分工人在饭店座谈,毛泽东提议创办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组建工人自己的革命团体,并亲自命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制定适合安源革命的方针策略,“渐谈及工人受痛苦受压迫及有组织团体之必要等情,于是大得工友欢迎”。

不久,中共湖南支部和毛泽东派李立三来安源主持工作,这时安源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湖南支部。李立三到安源后,首先“以办平民教育的名义”入手,获得萍乡县知事公署核准立案并予以保护的合法身份。在办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的过程中,他以访问学生家长的名义,广泛接触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现和训练工人“当中的优秀分子”,很快发展一批先进青年工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1年12月成立由8名团员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支部,这是江西省第一个团组织,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17个团组织之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专门设有“工人学校”一节,其中规定“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根据这一决议和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在安源工人和青年团员的帮助下,于1922年1月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又称工人夜校),“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白天上工人子弟课,晚上上工人夜校课,宣传马列主义,讲述工人团结道理,灌输革命真理,启发工人觉悟。夜校的创办,为安源革命斗争的兴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夜校开办后不久,李立三便着手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他发现8名团员中有4人思想积极进步、政治觉悟较高,于是找他们逐一谈话,向他们讲述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宗旨、性质和任务等知识,并进行党的纪律教育,重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教育和实践考察,李立三认为安源建党条件已成熟。1922年2月,李立三与共产党员蔡增准带领这四人到安源小山坡下的株萍铁路安源火车房一房间里,秘密举行入党仪式,大家排成队,李立三作为入党介绍人,把红纸做成的党旗挂在墙上,严肃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旗。红色象征革命,上面有斧头、镰刀,斧头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民,它标志着工人和农民团结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现在,我们向党宣誓。”大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努力革命、遵守党纪、牺牲个人、永不叛党。”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并不是从建党之日就有,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一人介绍,经审查即可入党。安源的入党誓词十分规范、简明扼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史料记载、较早的入党誓词,比1931年1月25日共产党员贺页朵保存的“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24字入党誓词早9年,它见证了安源革命志士从建党之日起就十分注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对党忠贞不渝、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入党仪式后,吸收4名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由6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安源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安源支部,它不仅是江西省最早的党组织,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隶属中共湖南支部,党员有李立三、蔡增准、周镜泉、朱少连、朱锦棠、李涤生6人,管辖地区为安源矿区。会上朱少连提议,由李立三任支部书记,大家一致赞成,并把安源火车房作为中共安源支部经常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中共安源支部的诞生,标志着安源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安源党组织的领导下,青年团员、党员和一批思想先进的工人纷纷加入筹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中。通过召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三次筹备会和获得萍乡县知事公署核准备案后,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举行部员大会并游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向社会各界正式宣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即工会)成立,宣读俱乐部总章和部员公约,选举李立三为主任,朱少连为副主任。成立之初,“俱乐部对外宣传之宗旨,仅为”“联络感情,涵养德性”,4个月后罢工前,才正式“向工友明白宣告:俱乐部之宗旨,为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至此,在湖南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安源党团、工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安源工人逐渐团结起來,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团组织为党的助手,以工会为公开组织形式的产业工人革命大军,安源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而崭新的姿态走上中国革命舞台。

党组织的发展繁荣

1922年5月底,在中共湖南支部的基础上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郭亮为委员,中共安源支部隶属中共湘区执委;6月中共中央计划“多收工人党员,务求居全数一半以上”。于是,中共安源支部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果断抓住有利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安源路矿工人组织起来,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中共二大召开前夕,安源党员“发展到约10人”。同年8月,根据中共二大党章规定,中共安源支部改为中共安源地方支部,李立三任书记,隶属中共湘区执委,下辖若干个组,到9月罢工前夕,“有党员10余人”。中共二大各项决议,特别是《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的基本精神,对安源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该决议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特别是产业工人运动的意义,指出要“切实研究工人运动的现状,集中、扩大和正当指挥这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9月7日晚,毛泽东到安源牛角坡共产党员周镜泉家召开安源党组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少连、蒋先云、蔡增准、周镜泉、李涤生、朱锦棠、杨庆仁、杨庆兴等10余人,会议讨论当前的形势和对策,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全体工人罢工。于是,在中共安源地方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组织和发动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罢工斗争口号的“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罢工胜利后,安源党团、俱乐部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同年11月,中共安源地方支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派蒋先云等赴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开展工人运动,先后成立水口山工人俱乐部、中共水口山支部,蒋先云任支部书记、俱乐部主任。到年底,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员发展到13000多人,团员发展到90人,一批工人骨干经过斗争的洗礼和锻炼,被安源党组织吸收为共产党员,党员有20余人。

随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1923年春,中共安源地方支部根据党章规定,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成立中共安源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安源地委,李立三任书记,下辖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机关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组(组长林育英)、萍乡煤矿隆内组(组长刘昌炎)、萍乡煤矿隆外组、湘东永和煤矿组、株洲转运局组、湖南水口山铅锌矿组等,活动地区分布在安源矿区、紫家冲、湘东、株洲铁路全线、常宁等地。同年4月下旬,李立三调离安源,5月朱少连任书记,林育英、黄静源等为委员。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夕,安源党组织有党员约30人;8月发展到40人,占全国党员总数420人的近1/10;11月“同志增加者……安源二十余人”,安源党员“增加到六十人,组织方面比较有进步,小组会议除俱乐部一组因工作太忙,难于按期开会外,其他各组,都能按时开会。月费去年八月以后亦能按时缴纳”;12月23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分部主任黄静源在株洲培养发展袁文俊、谭明德、王福生、张桂秋、易茂林、汪泉益6名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株洲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株洲转运局支部,隶属中共安源地委,为第七党支部,黄静源任书记。1924年由陈潭秋介绍入党的李延瑞由原来的工人学校调到中共安源地委从事组织工作;8月中共安源地委改组,宁迪卿任书记,黄静源等为委员,下设党小组,党员发展到85人;9月12日,中共安源地委发展易春庭、汪先宗、汪洪勋、汪兴堂、汪春华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八迭乡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平粜斗争,发展一批党员,成立中共八迭乡支部,易春庭任书记,隶属中共安源地委,为第八支部,是湖南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0月留学苏联的汪泽楷任中共安源地委书记,留学苏联的任岳任委员、组织部部长;11月汪泽楷到醴陵开展工作,逐步在醴陵县立中学、开元中学、女子中学发展10名党员,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共醴陵支部,李石溪任书记,隶属中共安源地委。

中共安源地委重组后,立即按照1924年8月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恽代英巡视安源团组织工作的要求,开展党团分化工作,至12月140余名超龄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安源党员发展到198人。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前夕,安源党员发展到约200人,占全国党员总数994人的1/5,中共安源地委成为中共四大前夕全国组织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因安源党组织在全国的重大影响和特殊地位,这时的安源成为中共中央的工作重点区域之一。

中共四大后,1925年2月安源党组织改为中共安源地方党部,“安地现有工人同志一百七十八人”(仅为工人党员),其领导机关仍称中共安源地方执行委员会;6月,被中共安源地委派往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福轩,发展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4名党员,成立中共韶山支部,毛福轩任书记;8月,下辖党组织由小组改为支部,下辖组织有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支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机关支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支部、萍乡煤矿隆内支部(书记刘昌炎)、萍乡煤矿隆外支部、湘东永和煤矿支部、东桥支部、株萍转运局支部、八迭乡支部、醴陵支部、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支部、韶山支部等10多个,活动地区扩展到安源路矿、紫家冲、湘东、萍乡城乡、醴陵县城、株洲铁路全线、八迭乡、韶山、常宁等地;9月,安源地委党员“增加到约230名”,同月安源发生九月惨案,中共安源地委惨遭破坏,工作停顿;11月中共湘区执委改为中共湖南区执委,李维汉任书记。1926年2月,经过党员、工会干部努力,中共安源地委组织活动恢复,刘昌炎任书记,隶属中共湖南区执委。中共安源地委活动广泛,派人深入各地传播革命真理,发展新的党组织。同年春,将萍乡中学学生中一部分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立中共萍乡支部,钟邦武任书记(10月改为萍乡特别支部,陈赤任书记);4月,安源党员袁德生、赵国城分别被派往株萍铁路沿线、衡山岳北开展农民运动和发展党组织,袁德生发展王开明、杨润芝、晏方贤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萍乡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老关支部,张连瑞任书记,这是萍乡农村最早的一批党员,赵国城创建中共衡山县岳北支部,任书记;5月至9月间,杨骏、朱少连、周怀德、石作珍分别当选为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此时的安源党组织有支部20多个,分布在安源路矿、紫家冲、湘东、街市、学校、老关、醴陵、萍乡全县城鄉、株洲铁路全线、八迭乡、韶山、常宁、衡山岳北等地,并组织人员深入湘赣两省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被汉口《民国日报》评价为“萍乡安源党务及工农运动,极形发达,素称江西之冠”。

1927年中共五大后,中共湖南区执委改为中共湖南省委员会;7月初,中共安源地委奉命改组为中共安源特区委,隶属中共湖南省委,下有支部约30个,“共有党员600名左右”。八七会议后,中共安源特区委奉命改组为中共安源市委,蔡以忱任书记,杨骏、宁迪卿、廖保庭为委员,下有“区委三个”(紫家冲等)、“直辖支部十七个”,“支部已划分小组,分别召集小组会,除第四支部外,大概尚好”,共有党员“同志约计七百人”,其中安源矿区党员有549人;8月,组建新的党组织——中共株洲区委,陈永清任书记,朱少连任工运、宣传委员。同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安源党团组织动员1000余名安源工人参加起义,其中有400多名青年团员,组建以安源工人纠察队、萍乡煤矿矿警队为主力2000余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在党代表蔡以忱、团长王新亚的带领下,第二团先后攻萍乡、克老关、打醴陵、战浏阳、会师文家市、激战山口岩,血战几百里……安源工人始终以一个领导者和战斗者的身份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上演了一场新型人民军队最为壮观的历史活剧,成为秋收起义中的“领导者和先锋”。起义后,安源党员“此次在浏、醴一带死伤失业者,将近百人外,并失散若干”,中共安源市委工作停顿1个月左右;9月底,江华被中共湖南省委派到安源,任中共安源市委秘书,负责宣传教育工作;10月,湖南省委派向钧到安源,组建中共安源临时市委,所属3个区委恢复两个,17个直属支部恢复16个,共有党员约600人;11月,向钧被调回中共湖南省委工作,李运钧奉调到安源召开临时市委扩大会议,选举委员和候补委员共11人,正式组建中共安源市委,郭炳坤任书记;12月5日,中共安源市委改组,选举郭炳坤(书记)、廖保庭(常委、组织部部长)、颜南山(常委、军事部部长)、李运钧(宣传部部长)、张碧池(工人部部长)、邓贞谦(湘关区委书记)、王德甫、汪帛海、谭道云9人为委员,王瑞德、袁晓祥、罗桂生等5人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市委;12月11日,遵照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夺取全省政权的部署,安源市委领导工农发动萍安总暴动,郭炳坤等4人不幸牺牲,廖保庭接任书记。次年2月,中共安源市委改组,廖保庭任书记,易礼容参加改组后的市委工作一月余,下属组织有1个总支,上栗、湘关(湘东和老关)、莲花、芦宣(芦溪和宣风)4个区委,共有党员700多人,隶属中共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

党组织的转隶

1928年3月中旬,中共安源市委改为中共萍乡县委,管辖原市委所属区委和支部,隶属关系不变;5月,恢复中共安源市委,与萍乡县委同属中共湘东特委,袁文卿任市委书记,盛得亲任市委军事委员,管辖安源路矿,彭商人任县委书记,管辖路矿以外全县城乡;8月中旬,湖南军阀何键率军队袭击安源,驻安源的中共湖南省委、湘东特委、安源市委、萍乡县委等9个党的机关遭破坏,党的许多重要干部被捕牺牲,安源市委、萍乡县委等一度停顿,共产党员艾春发、陈功佩、张德胜等临危不惧,开展游击活动,狠狠打击敌人。1929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派人恢复安源和萍乡党组织,安源仅有党员6人,萍乡有8人;9月,湖南省委派黎兆寅到安源主持工作,党员恢复到10余人,分3个党小组,另有数十名党员未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0月,安源市委所属安源矿区的党支部恢复到3个,共有党小组8个,党员约40人,市委加紧恢复萍乡城镇和农村的党组织。1930年年初,中共安源市委改为中共安源特别区委,直属中共湖南省委;3月,安源党组织蓬勃发展,管辖安源路矿、萍乡县白区、醴陵、株洲等地党组织,其中安源有10个党支部、党员48人,醴陵有35个党支部、党员220余人;同年春,中共萍鄉县委恢复,相继发展南溪区委、新安区委、大安区委、上埠区委、萍北五区区委、萍北六区区委、萍北七区区委7个区委,30余个支部;8月至10月,萍乡、醴陵、株洲党组织从中共安源特别区委划出,各自成立县委,同属中共湘东特委,是年红军三次到安源扩军,安源特别区委大部分同志参加红军,安源特别区委只管安源矿区,仅剩4个支部、54名党员。1931年3月,仅有7个支部,30多名党员。1932年7月,安源仅剩1个支部。随后,安源煤矿生产萧条,安源革命斗争中止,安源党组织随之消失。1934年7月,萍乡、莲花、安福合并成立莲安萍中心县委,石坚任书记。1935年年底,萍乡、宜春、安福成立萍宜安中心县委,周道益任书记。1936年10月,原萍乡煤矿工人何德彪任中共攸醴萍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先后赴醴陵南乡、攸县泊田一带恢复和发展地下党组织。1937年11月,何德彪任中共攸醴萍中心县委书记。安源党组织从1922年2月成立开始,一直由湖南党组织领导,直到1938年才移交给中共江西省委领导。

安源党组织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特殊地位。正因为如此,株萍铁路工人朱少连作为安源党组织代表赴广州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来他又出席中共五大;萍乡煤矿工人朱锦棠作为安源党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来他又出席中共五大;萍矿工人胡德荣作为安源党组织代表和原安源工人或干部刘义、蔡树藩、陈永清、汤正清、丁继盛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参加党代会的安源工人党员还有中共七大代表杨得志、晏福生、韩伟、吴烈,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余益元……从中共三大到中共七大、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从全国铁路工人第一次至第四次代表大会……处处都有安源代表的身影。

安源党组织在发展党的堡垒、强化党的建设、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及奋斗、拼搏、开拓、互助、自治精神,促使安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从而引起党团中央对安源革命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中国革命早期的探索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移民、地方社会与中共革命——以江西省萍乡县为例”(编号:2018LS10)。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路矿李立三安源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安源路矿工人证章:凝聚组织和团结的力量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焦作路矿学堂创办时间考论及其他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安源工人运动时期的革命斗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