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瓦脊的社会时代精神研究*

2022-04-22 06:02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佛山岭南文化

刘 妹 杨 桦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41)

陶塑瓦脊是岭南建筑的装饰构件,其作用是丰富建筑的外边界线,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屋顶有崇高感。主要题材源自岭南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粤剧戏曲故事、历史与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其中也有一些表现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如表现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陈连升等作品。

瓦脊也由之前的单个形象而慢慢转变为组合人物故事群像,鼎盛时期甚至在一条瓦脊上塑造出几组人物故事,让观众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瓦脊如今被形容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无论从造型、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表现了当地民间的精湛技艺、从业者众多,鼎盛时期瓦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一股新的流行趋势。

社会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是在社会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是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范式。

石湾陶塑瓦脊是明清石湾陶艺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用陶质的美和独特的个性语汇讴歌着时代,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艺术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从侧面体现了明清时期佛山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和民风民俗,石湾陶塑瓦脊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融合成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反映出独特的社会时代精神。主要表现为: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势、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重商逐利的社会心里、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爱国敬宗的民族情怀。

1 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势

岭南在古代属于蛮荒之地,秦统一岭南以后,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地交汇融合,岭南人接受中原的文治教化,从而走向文明与开发。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频,而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土地富饶,人们安居乐业,吸引了大批的中原人民南迁避难,并在此聚族而居,佛山就是这样的地方。到唐代时期,有大批移民由梅岭迁至南雄,再转入佛山,致使佛山人口逐渐增多,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也为佛山的经济文化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开始出现了各种产业和圩市。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乾隆年间,政府关闭了闽、浙、江三大海关,广州作为全国惟一合法通商口岸,成为全国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佛山毗邻广州,作为西北江流域集散货物的转换口岸,佛山有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接受广州辐射的最为便利的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格外兴盛,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佛山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播和重组。

开放的文化态势必然具有兼容的文化特性,开放兼容一直是佛山文化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为佛山的开拓与发展营造了多元汇通的动态氛围,在此过程中,佛山以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态度接纳和拥抱各类文化形态,并在融汇贯通中不断汲取精华,使自身越来越丰富和强大。受到时代的影响,社会历史文化的浸润,石湾陶塑瓦脊在“南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样反映出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势。在与其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不断渗透,使陶塑瓦脊的文化层次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糅合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塑瓦脊将传统陶塑技艺、粤剧、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糅合在同一载体中,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石湾陶塑技艺历史悠久,是艺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形成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作工艺,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山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粤剧、剪纸、木板年画、秋色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风格的艺术形式,为陶塑瓦脊艺术的发展起到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

粤剧是佛山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嘉靖年间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行会组织——琼花会馆,粤剧艺术一直影响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每当人们谈到粤剧都津津乐道,陶塑瓦脊的创作者们借鉴粤剧舞台上的表演技法,把粤剧中出现的故事与人物各种行当、台步、情节融合在自己作品当中。让陶塑瓦脊作品成为一部一部永不落幕的大型舞台剧。

此外,陶塑瓦脊人物服饰设计中借鉴了佛山民间的剪纸艺术的镂空技法,佛山民间剪纸以刻纸为主,作品线条简练、形象朴拙、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曾盛极一时,名扬海内外。主要利用刻刀和纸张工具,将图案进行阳刻的镂空形式,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装饰效果和艺术美感。陶塑瓦脊借助镂空的形式设计瓦脊服饰,呈现出虚与实的关系,让人物更加灵动、神秘,增强了其舞台表现力。从而丰富了陶塑瓦脊的艺术表现效果。

以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与教学及临床护理专家研讨,确定临床工作亟须知识及技能,结合贴近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微课作品主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照组护生在护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结合护生感性需求,从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反思等方面设计、制作20节微课,并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供试验组护生观看、学习。

1.2 融合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态

明清以来,岭南地区的儒、道、佛和民间宗教的发展极为兴盛,人们热衷于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这导致岭南一带建造了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如祠堂、神庙、宫观,《佛山忠义乡志》载:“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2],因此后来就有了“顺德祠堂南海庙”等俗语的出现。石湾陶塑瓦脊就是这些宗教场所祠堂、神庙和宫观上的美化装饰,主要体现民众对各路神仙的膜拜。同时,宗教的兴盛也为石湾陶塑瓦脊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创作素材。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石湾陶塑表现出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内容。人物写实传神,舞台场景、建筑也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形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石湾陶塑瓦脊在题材上融入了楚地道家文化。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向往神仙境界,脊饰中对道家经典图形如蝙蝠、八仙法器等多有体现,同时还有如“八仙”(见图1)“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群仙祝寿”等装饰题材,佛教禅宗文化在岭南得到充分的发展,陶塑瓦脊中时有出现宝瓶、莲花、法轮、八宝等佛教特有的艺术图形。瓦脊中的民间宗教题材形象主要有日神、月神、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狮子是岭南建筑装饰中耳熟能详的瑞兽,是根据佛山民间传说而来的,一般为独角,俗称为“独角狮”。

图1 陈家祠中进聚贤堂南面《八仙》

宗教的发展为陶塑瓦脊的创作拓展出新的领域,反映出明清时期佛山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状况,折射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1.3 兼容了海洋文明和西方文化符号

佛山的地理环境具有开放性,这也给佛山带来了极其繁荣的商贸往来,从而也使不同的文化得以交融。至此,岭南文化开始通过海上贸易输出到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等地区。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3]。佛山石湾陶塑瓦脊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海外文化不交流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较早的海洋文明特征。与大海相关的元素成为石湾陶塑瓦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闹潮龙、鲤鱼跃龙门、海浪纹、鳌鱼、海神妈祖等,这些形象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是极为少见的,但是作为海洋文化的特征一直保留在陶塑瓦脊上。

西洋文化特征在陶塑瓦脊上主要体现在瓦脊场景建筑中,这源于岭南建筑与西洋建筑的兼容,当时的岭南建筑外观造型上,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对外国建南建筑在舞台上的重现,因此,许多西洋元素和符号也直接在瓦脊建筑塑造中得以呈现(见图2)。

图2 陈家祠首进东侧北面《武王伐纣》

2 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理念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佛山形成崇文重教社会风气的基本原因。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才的主要手段,而参加科举“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报效国家的途径。因此状元的头衔是士人学子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佛山自古崇文重教,历来人才辈出,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我国自隋唐开科举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这期间的1300多年共产生了652位状元,广东省历代共出现过9名文状元,而佛山就占了5个,榜眼历代有8人,佛山有3人,探花历代有9人,佛山有3人,同时,其他乡贡进士人数也非常可观。据《广州府志·选举表》记载,广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逾1283人中佛山占约48.7%,几乎占据一半。佛山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和气标两广的人文之乡[4]。从秦汉以来,南下官员都重视在岭南“设庠序,立学校”以化育民众。在家国危亡之际,颠簸南来的移民往往带着特殊的家国情怀,怀有强烈的教育意识,从而直接奠定了佛山书院林立,科甲兴盛,文教繁荣的教育传统。

石湾陶塑瓦脊继承了佛山的优良传统,在瓦脊的装饰内容上表现出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主要有鳌鱼、凤诏(见图3)、二甲传胪、鱼跃龙门、加官图等,最突出的是鳌鱼,鳌鱼几乎是岭南建筑陶塑脊饰的标配,每条脊饰在屋顶最高处引人注目的地方都有一对龙头鱼尾造型的陶塑鳌鱼装饰,它凌空而下,显得气势非凡。鳌鱼被视为尊贵吉祥的象征,由于古代科举制度有个惯例,科举殿试第一名高中状元,会被迎进皇宫,在刻有巨型鳌鱼浮雕的殿石上接受皇帝的诏见,荣耀至极,仕途无量,民间称为“独占鳌头”把鳌鱼作为屋脊装饰,希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高官显贵的心理。凤诏(凤衔诏、凤衔书)在很多脊饰上都出现了这个图形,凤时而呈横式、时而呈竖式,碧绿的羽毛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晋·翙陆《邺中记》记载:后赵主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以五色纸(笺)书就诏书,放于木凤凰口中,命人从楼上放下去,凤凰飞转而下,凤凰飞转而下,异常逼真,谓之“凤诏”。后世常以“五色书”作为皇帝诏书的代称,以“凤衔诏”喻指皇帝颁诏授官,《二甲传胪》图案由两只螃蟹与芦苇组成,“蟹”有甲壳,寓意为“甲”,芦苇的“芦”与“胪”谐音。明代称殿试第二、三甲的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二甲传胪即金榜题名[5]。

图3 三水胥江祖庙武当行宫山门陶塑正脊鳌鱼、凤诏

石湾陶塑瓦脊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和民间故事入手,选取具有日常教化目的,寄寓伦理纲常的题材,如孝、义、仁、智、忠、信等。其中忠君报国的思想尤其鲜明,如“岳云出征”、“穆桂英下山”等诸如此类的故事题材得以频繁使用,表现儒家“智”的“舌战群儒”、“智收姜维”等;表“义”的则有“桃园结义”“千里送京娘”等;表现勇猛的有“薛仁贵打虎旧程咬金”“李元霸伏龙驹”等。这些题材合乎道德伦理规范、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在人们的了解和欣赏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3 重商逐利的社会心理

重商是岭南人处理现实生活和实践事物的重要方法和角度,从广义文化角度看,它不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文化精神,是岭南地域无处不在的精神特质[6]。重商逐利的社会文化心理不只与商人相关联,而是渗透于粤人生活方式的各个领域,构成浓重的文化氛围。

珠江三角洲在明代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骤增,于是人们纷纷离开农业走向商业贸易与手工业,把经济作物和其他产品转到国外市场。佛山自古极为重视经商,商业和商业活动下的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是重商更为直接的体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地理,使佛山自古即为要津,《佛山忠义乡志》曰“佛山镇为南韶孔道,南通梧、桂,东达会城,商贾辐辏,帆樯云集……。”[7]佛山唐宋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而到清代时期,随着商业活动愈发频繁,更是与北京、汉口和苏州合为“天下四聚”。无论作为“四大名镇”之一,还是“四大聚”之一,佛山都是以其商业地位获得殊荣。重商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做生意必定追求利益,逐利的心理成为商业社会的主流。

佛山手工业在重商的环境下得到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石湾陶业从业人数众多,从事陶塑瓦脊的手工业者也不断增加,形成一定的行业组织,在瓦脊的创作上也体现出重商逐利的社会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财富的向往与追求

从信仰上来说,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佛山地区,财神是民间颇受欢迎的善神之一,举凡与发财致富有关的神灵都称为财神,其中“武财神”为关帝,关公生前善于理财,擅长会计业务,是后世商人公认的会计专才,故奉为商业神,其次,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再次,关帝红脸,商家以“红”为“红利”的好兆头将其奉为财神。“文财神”为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经常和福、禄、寿、喜等四神列在一起,合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常手捧聚宝盆,寓意“招财进宝”。陈家祠中进聚贤堂背面的陶塑瓦脊,就是描绘了文财神财帛星君的形象(见图4)。

图4 陈家祠中进聚贤堂北面文财神

3.2 商业的氛围引发的品牌效应

品牌是当代的词汇,但是在商业氛围浓厚的明清时期,陶瓷行业同样讲究品牌效应,清中期以后,整个石湾制陶进入大发展时期,从业者众多,产品种类多样,并出现了以产品种类划分的行会组织。石湾陶业的各种行会多达36个,陶塑瓦脊隶属于石湾花盆行,在花盆行,陶塑瓦脊一般是接受客户定货后制作的,上面一般都会塑上生产店号和制作年款,通常年款在瓦脊的左侧,店号在屋脊的右侧,花盆行全盛时期,共有七十多家店号,瓦脊制作店号就有30多家,比较有名的是英玉店、奇玉店、文如璧、均玉店、宝玉店等,英玉店是岭南地区建筑所见到的最早的陶塑瓦脊店号;奇玉店是花盆行早期的老店号,落款有奇玉店、吴奇玉、石湾奇玉店、粤东奇玉店、石湾沙头街奇玉店等;文如璧店落款常用如璧、如璧店、文如璧等名号[8]。浓厚的商业氛围让瓦脊店号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所有店家都习惯在作品上留下店号,就是给作品打上标记,也就是现在的商品标志,当店号在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为自己家的品牌无形中做了广告,口口相传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传播,从而达到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3.3 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骑楼

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和商品交换的意识,已经透到佛山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骑楼是商业社会的产物,目前,狭义上的“骑楼”、“骑楼街”、“骑楼文化”大多是针对中西文化交融的近代骑楼商住建筑而言。从文化迁徙的角度看,骑楼凝结着南洋之情结。“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这几个词国人都很熟悉。其中“下南洋”是指广东人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谋生计。他们对南洋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乡以后,他们也把南洋文化带了过来,形成了南阳式骑楼,骑楼因此也见证了岭南地域商业文化的发展。骑楼建筑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它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顾客互信友善的关系,人们非常喜欢这种时尚的购物方式,因此,骑楼成为近代广东商业文化的一种符号。传统的佛山商铺建筑格局一般都是骑楼,分为两层,上层沿街伸出来一个阳台式的“骑楼”,下层是商铺,顾客在骑楼商铺逛街,显得特别悠闲自在,因此,骑楼显得特别有人情味。佛山人做生意常有一句话,叫做“益街坊”,正是把顾客看作自己的街坊邻居,所以才想得那么周全。

陶塑瓦脊所描绘的一幕幕场景一般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陶工们习惯于把身边耳濡目染的事物搬上瓦脊的舞台,在粤剧的舞台中,时有骑楼的造型出现,如陈家祠的《薛平贵勇降烈马》、《刘备过江招亲》等,其背景高度融合了清代岭南建筑骑楼造型,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

4 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

岭南文化是敢于超越传统、打破常规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这种开拓创新的意识在自然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来。如惠能创立南宗一派,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献章开创了“江门学派”;朱次琦、陈澧开近代先河的务本开新思想,创立了岭南一代新学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样是佛山人精神的首要内涵,陈启沅设计了第一台蒸汽缫丝机模型,创办了第一家民族企业—继昌隆缫丝厂;康有为创立了维新思想,走在时代前列;孙中山的开拓创新精神则是倡导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9]。石湾陶塑艺人们继承了岭南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精神,在陶塑瓦脊中进行了实际运用,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

4.1 用人物陶塑装饰屋顶

明清时期,石湾陶塑瓦脊受时代和人们喜好的影响,重点将人物以立体陶塑或高浮雕的形式搬上屋脊,这在当时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种突破与创新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称“三段式”,其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世人习惯于将中国古代建筑称之为大屋顶建筑。研究者们认为:“中国建筑在‘体量’上变化得最多,最丰富的部分就是屋顶。”梁思成先生曾经充满自豪地讴歌中国古代建筑,认为屋顶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部分。”屋顶的脊饰无疑成为屋顶部分耀眼的部位,被称为“美丽的冠冕”,在整个建筑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0]。

中国传统建筑分为三大流派:中原地区皇家风格(京式)、苏南风格(苏式)、岭南风格(粤式),另外还有闽台建筑、藏式建筑、新疆伊斯兰教建筑等,各地各式建筑陶塑脊饰主要以传统祥瑞动物、植物和瓜果为主,动物主要有龙、凤、狮、麒麟、马、牛、羊、鸡等;植物主要有牡丹、荷花、梅花、菊花、玉兰花、水仙等;瓜果主要有石榴、葡萄、葫芦、杨桃、柚子等。这些建筑流派陶塑装饰题材都没有将人作为主要题材进行装饰,即使江、浙、闽等地的建筑装饰中人物雕塑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但艺人们都不敢在屋顶上“做文章”。皇家建筑等级深严,更是如此,石湾陶塑脊饰敢于把众多的“人”搬上最传统最严肃的屋顶,这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瓦脊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以题材的变革带动了岭南建筑装饰的变革。瓦脊人物不依附于陶塑瓦脊的艺术语言形式,脱离陶脊的画面感和叙事性,追求技术与意境结合的视觉效果,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形式,成为岭南建筑装饰最具特色的一部分[11]。

4.2 运用动点透视

动点透视又叫散点透视,整个画面似乎有很多的视角,而每个视角又都在局部构成透视关系。因此,画者的视角是不断移动的,因此产生了多个消失点,这种方式被叫作“散点透视”。石湾陶塑人物脊饰,以岭南人最喜欢的粤剧为蓝本,挑选经典的场景和画面进行塑造,一条脊饰要表达好几个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因此,创作者们借鉴中国画的透视形式,利用移步换景的形式,使脊饰生动有趣,各种人物、景物等穿插错落有致,并充分考虑与背景建筑的有机结合。如佛山祖庙正殿双面人物陶塑屋脊《甘露寺看新郎》(见图5),作品取材于三国故事,整体由13块陶塑构件拼接而成,主体部分分为7个组,最中央的主景部分最高也最为突出,其余6组采用了动点透视,将多个不同立足点观察到的场景塑造到同一张画面,就像一幅立体连环画,和谐连贯而又不失相对的独立性,每一组人物动作、造型和色彩等都注重节奏感,并能与建筑本体有机结合,使观众无论是细看局部还是欣赏整体,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图5 佛山祖庙正殿陶塑瓦脊背面由北向南《甘露寺看新郎》

4.3 独特的造型与质感

石湾陶塑瓦脊长期矗立于屋顶,形态与粤剧的高度融合,瓦脊人物在造型和质感上表现出独特性。在造型方面,石湾陶塑脊饰表现出人物身长腿短的特征和块面化塑造的特征,身长腿短主要是观众欣赏的需要,脊饰在建筑屋顶,观众欣赏起来都是仰视,为了能使观众看到平视的效果,身长腿短的变形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拉近了观众与作品间的心理距离,使陶塑瓦脊作品更有生活气息,块面化特征主要源于石湾陶塑瓦脊采用了粤剧脸谱的造型方式,让瓦脊更加戏剧化。质感分为光滑的有色质感和露胎的无色质感,与山西彩色琉璃人像脊饰通体施釉、整体强调明亮高贵的气质相比较,石湾陶塑瓦脊质感上显得十分朴素。石湾陶塑瓦脊有釉料的部分基本采取蓝绿为主调,岭南地区天气炎热、阳光充足,以蓝绿为主调,由于色系与天空色彩融为一体,能让观者体会到清新自然的审美感受。无色指素胎的质感,瓦脊中人物脸部、裸露部分不施釉,筋骨结构清晰明了,保持素胎的效果,素胎烧制后呈暖流黄色近似肤色,哑光质感利于观看更显粗陶的雅淡朴实的材质美感。总之,造型和质感都体现出石湾陶塑瓦脊作为民窑的独特探索。石湾陶塑瓦脊的发展历史有两百多年,但陶脊精湛的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革新创造精神,影响了岭南乃至东南亚、欧洲及非洲各地。

5 爱国敬宗的民族情怀

爱国是自发的,源于基本的利益观和良知,它溶化在人们的血液中,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巧取豪夺,使中国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和剥削,灾难深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发,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与斗争,反抗清朝统治、与外国列强抗争,每一个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的思想,佛山人民也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深处这个时代的石湾陶塑瓦脊的创造者们,通过陶塑瓦脊大型群像的雕塑,借助历史的、戏曲的或民间故事的广泛题材,表达了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不满和中国人民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主要有“穆桂英挂帅”、“舌战群儒”、“六国封相”、“薛刚反唐”、“罗通扫北”等。佛山祖庙岭南神域的展厅内有的陶塑瓦脊“穆桂英挂帅”,在故事的场景中,加插了两个戎装洋人在左右两侧窗口窥探,表现外国侵略者时刻觊觎、伺机侵犯的情形,洋人的设计与其他英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6),瓦脊设计者们用自己实际行动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

图6 佛山祖庙《穆桂英挂帅》局部洋人形象

人类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社会,借助群体的力量方便获取生活资源和获得保护。人们对所生活的族群所提供的舒适、宁静、丰富、优越与安全感产生依恋和荣耀的情感。为了使生产和生活利益得到保障,人们自发地维护这个族群的完整性,这就是最朴素的民族主义。明清社会,庙宇、祠堂是统治阶级为适应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作为凝聚一方土地乡邻和同一姓氏的族人的重要场所。如佛山祖庙供奉的北帝,就是佛山地方百姓共同信仰的神祗。而陈家祠则是光绪年间当时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庙宇与祠堂本身已经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力量以及特定的团体认同感,陶塑瓦脊又主要装饰于庙宇祠堂之上,因此被赋予了浓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佛山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统计,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佛山籍华侨、华人约73 万,分布在世界72 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了光宗耀祖,集资或捐资在乡里和侨居地建造祠堂、会馆、庙宇等,这些建筑物使用了大量佛山生产的陶瓷瓦脊产品,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生产,还将这一产品和艺术传播到国外。自清代中叶以后,佛山陶瓷瓦脊产品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各地,目前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都可以发现不少庙宇都装有石湾制作的琉璃花饰瓦或瓦脊公仔。以越南为例,在越南七府天后庙、广肇会馆、粤东会馆、琼府会馆等都可见到佛山制造的陶瓷瓦脊。广肇会馆正殿前广场两侧围墙瓦脊,前段有“石湾美玉造”、“梁美玉造”的店款和“光绪十三年”、“光绪丁亥岁”(1887 年)的年款。越南的首都河内,粤东会馆的瓦脊,琼府会馆的部分瓦脊均有“石湾均玉造”。[12]此外,受石湾陶塑瓦脊的影响,石湾陶工的后人们在国外同样在发展陶塑瓦脊,他们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越南的屋脊上塑造了许多陶塑瓦脊品牌。海外华侨华人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牵挂故土,体现出爱国敬宗的民族情怀。他们用陶塑瓦脊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承担起在海内外传播岭南陶塑文化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让子孙后代始终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自己的华人身份,记住故乡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对陶塑文化的活化传承,也是基于岭南文化的一种发展升华,它既与岭南陶塑文化属于“一脉相承”同宗文化,又结合海外地域特点,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深化发展,得以“重塑再生”。因此,陶塑瓦脊在海外生命力和延续力的体现,也使华侨华人团体更具凝聚力,成为游子们的精神动力。

6 结语

石湾陶塑瓦脊的社会时代精神是考量其文化地域性格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形成其审美属性的社会层面,揭示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性,是指导和推动瓦脊艺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石湾陶塑瓦脊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文化地域性格理论,结合实地调研加以分析和总结,从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势、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重商逐利的社会心里、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爱国敬宗的民族情怀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石湾陶塑瓦脊的社会时代精神。通过文章的分析,为后续研究人员从社会层面动态了解石湾陶塑瓦脊的历史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石湾陶塑瓦脊承载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尤为迫切和需要,今后,有待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挖掘石湾陶塑瓦脊的美学特征,为丰富石湾陶瓷艺术文化和美学研究,推进非遗的传承发展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佛山岭南文化
忆岭南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