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越窑青瓷与宋元瓷器书法艺术研究*

2022-04-22 06:02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越窑宋元墓志

罗 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 浙江 宁波 315800)

瓷器是中国璀璨器物文化的代表,在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北宋(3~10世纪)期间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瓷器文化,向世界传播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早期海上陶瓷贸易模式是一种以港为中心的接力式贸易或转口贸易,海上陶瓷贸易之路即为瓷器海外艺术交流路线。以越窑青瓷为例,其海外贸易时间跨度为从魏晋到宋元。早期以朝鲜半岛为输出区域,隋唐输出范围扩大至日本列岛,并形成“海上陶瓷之路”。其海上陶瓷之路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明州港到高丽和日本;另一条是明州出发经过泉州、广州,绕道马来半岛到达波斯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非各国,通过地中海到达欧洲。宋元时期是瓷器国际海上贸易的重要时期,宋高祖赵构极力推动海上贸易,曾云“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加强中外交流、推进海外贸易的初衷就是想从繁盛的海上贸易获利替代税收,来维系朝廷庞大的军政开支。由此可见,这种海上瓷器贸易不仅仅是瓷器技术的交流,更是瓷器文化的传播。在瓷器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发现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瓷器上均有铭文痕迹。铭文是中国书法在瓷器上的独特表达语言方式,被广泛运用于瓷器装饰,也起到标识的作用。铭文书法伴随着瓷器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国瓷器文化向世界各地输出,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中外交流视野下的唐代越窑青瓷书法传播

古代中国的海外文化交流是以丝绸、陶瓷等为主要纽带,两者创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目前,可以见到的海外出土中国瓷器实物,较早的在朝鲜半岛(约当西晋289~317时期),如韩国清州青瓷鸡首壶、原州法泉里青瓷羊形器和公州武宁王陵青瓷四系瓶等。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主要包括越窑青瓷和德清窑黑釉瓷等,出土地点以汉江中下游的朝鲜古国百济故地居多,器形有盘口壶、多耳(四或六)壶、羊形器、盏等。至唐代,无疑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的陆、海交通时期,中国瓷器更多的输入到朝鲜半岛,尤其是日本,当时主要以越窑青瓷和长沙窑褐釉贴花瓷居多,其次是巩县窑耀州窑的三彩器、邢窑的白瓷等,仅日本出土的唐五代瓷器遗址近200 处,含墓葬、寺院、作坊等,发现瓷片约2 000片,以福冈市鸿胪馆遗址最为集中,其中一件“风字砚”,砚上刻有汉字铭文:“××之年胡承琏镌小蒋置此砚瓦。”阿曼苏丹国苏哈尔遗址出土了9~10世纪的浙江越窑的青瓷碎片,种类包括瓷碗、盘、小杯、坛、瓶、盆、碟、壶、罐等,纹饰是刻划或切割的,苏哈尔遗址出土的越瓷与当代在日本、伊朗(西拉福)和埃及(福斯塔特)等地出土的越瓷相似,装饰图案多为莲花。9 世纪时,埃及已与我国有瓷器交流,福斯塔特是埃及出土中国瓷器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延续时间最长的遗址,发掘始于20世纪初,至今仍未终止,出土了逾100万件器物,其中,中国瓷片的数量可能超过两万,其中就有唐代越窑青瓷瓷片。这些史料证明了唐代越窑青瓷海外贸易的繁荣。

瓷器的形制、装饰、色彩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中,瓷器铭文是瓷器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铭文,又称瓷器款识、题记,指通过刻画、模印、堆贴以及书写等方式留于瓷器表面的文字,其渊源可上溯至先秦的金文乃至史前的陶文。瓷器铭文通常载体轻便、易于流通,因此可将其视之为一种可移动的特殊“文献”。瓷器铭文的这种“可移动性”,在古代世界,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即今所称之“一带一路”得到了最为生动地体现。自20世纪初至今,在浙江慈溪、余姚两县交界处的上林湖一带陆续出土了百余件唐五代时期的瓷墓志。以此为基础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的研究已经成为推动学术前进的重要门径,荣新江教授甚至认为“从文书到碑志是今后中古史研究的趋向之一”。但据目前的资料来看,瓷墓志使用最为集中的区域则为浙江慈溪、余姚两市交界处的上林湖一带。从外在形制对比,上林湖出土的瓷墓志与中原地区的石质墓志在文本上的差异不算太大。石质墓志的文体特征,如墓志文体所必备的十三事、程式化的创作模式等,在瓷墓志中都有非常集中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北方的石质墓志对瓷墓志行文方式产生的影响。原有青瓷瓷墓志铭的主要使用年代是在九世纪初到十世纪七十年代(802~977年),这一时期也是越窑的兴盛期、海外贸易繁荣期,是出土墓志罐最多的时期,也是越窑青瓷墓志铭发展的高峰时期。瓷墓志罐都是专门制作的随葬明器,因为不属于大批量生产,瓷墓志罐的造型特别多变,几乎找不出一模一样的。唐代越窑青瓷渭州陇西李府君墓志罐烧制于唐咸通五年(864年),罐体方形,底座为浅盘形,五曲花口,圈足。通体青釉,高为27 cm、口径为12 cm×12 cm。志文二十一行,三百十九字,有界栏,四面阴刻之文,自右至左,刻写极为工整,虽艺术水平不甚高,然字有楷法,笔画严谨,联想唐代乃是楷书的鼎盛时期,以此关照唐代墓志越窑青瓷陇西李府君墓志罐(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的罐铭文(见图1),的确大唐端方气象。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沿海各港口城市唐代文化遗址发现越窑瓷器的实例很多,如明州(宁波)、扬州、泉州、镇江、广州等。于中国商人海上惯常航行路线上的贸易城市,以及陆路运输沿线的商业重镇亦有不少越窑青瓷出土。亚洲邻国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印度、斯里兰卡,波斯、埃及的福斯塔特、阿曼、伊拉克等国家也发现了中国唐代世纪的越窑瓷器。

图1 (唐代)越窑青瓷陇西李府君墓志罐

2 中外交流视野下的宋元墨书瓷器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而瓷器则是古代中外交流中于海上贸易里最为畅销的商品。宋元时期尤其是南宋是我国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千帆竞发、繁荣兴盛的景象;同时,宋元时期亦是我国瓷业发展的成熟时期,技术成熟、品类多样,外销瓷器深受海外欢迎。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使用墨书标记以区别海船货物无可厚非。据记载,最早关注到墨书瓷器是在1931年,日本博多湾护岸天地在进行疏浚海湾工程时,发现有一件天目釉碗底部有墨书“张纲”。随后在70年代起,在海外考古、沉船考古、墓葬考古、城市考古过程中不断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不少墨书瓷器,且字体多样,篆、隶、楷、行、草皆有。国外如日本的博多遗址群(中国瓷器在日本的重要进口港和中国商人在博多区的聚居地)、鸿胪馆遗址、香椎遗址、箱琦遗址、熊本县、兵库县均有墨书瓷器出土,国内宋元时期重要水下遗存如“南海I号沉船遗址”、“西沙华光礁一号”、城市考古如浙江、福建、江西、上海、河南、内蒙古、宁夏等地也发现了部分瓷器上存有墨书。

通过相关考古研究可知,瓷器是中外交流船舶商贸的大宗。这些墨书一般见于瓷器(盘、盒、瓶、罐等)的底部、下腹部露胎处或是内部。墨书内容以主人标记、地名、时间、符号、商标为主,我们能从分析墨书文字上推测,还原宋元航海贸易生活场景和宋元社会文化,墨书瓷器虽然只是一个冷门小众的研究点,但从中也能侧面印证宋元时期押字的大流行情况和中外瓷器交流的繁盛情形。

3 宋元时期花押的流行与应用

《癸辛杂识》“押字不书名”条中有记载:“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五朵云”的说法有一典故,“帝(唐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为名,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唐中宗时宰相韦安石之子韦陟“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韦陟五步云体是也”,韦陟所书“陟”字像“五朵云”,学界多以“五朵云”为早期花押的典型案例。《康熙字典》中将“花押”意为:“押,说文,署也。”因此,押也被称作押字、押名、画押、花押,是一种带有法律效力的个人签名标识。

押字早在宋以前,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至宋代用押已形成风气被广泛使用,至元达到鼎盛时期,甚至以押入印,成就了印史上别具时代特色、艺术特色的元押印,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除了能从一些古代文献、艺术作品中看到押字,在非正式的如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花押(画押)的表述。如,明代施耐庵《水浒传》中好几次提到了押字:第三回中写到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府尹唤缉捕使臣押下文书;第六回是鲁智深被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安身,清长老升法座,押了法帖,委智深管菜园。第八十一回中写到李师师要求宋徽宗手书御笔敕书时,宋徽宗在御书后押个御书花字。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亦有对押字的提及:第十二回写到贾瑞画了押,贾蔷收起来。第五十三回写到贾蓉捧得一黄布口袋封条上的一行小字下面就有一朱笔花押。还有学界对宋徽宗押字字面内容的讨论:一种观点将宋徽宗赵佶的署押释义为“天水”。现大多数观点认为是宋徽宗押字应释义为“天下一人”。这种讨论是因为宋徽宗的押字为连绵草书,出于对装饰意味的追求而违背了汉字一般书写规律,粗浅辨不出其文义所致。宋高宗赵构有“人中王”和“德寿殿”两个花押,在花押的设计上承其父志,设计意图较为相似。宋代十五帝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押印记,宋代皇帝押字不书名已经成为一种形制。

范成大说:“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意思是押字是名字的一种装饰性写法,事实上,押字是由汉字向符号转变的一种过程,多不可识,具有很强的防伪性。北宋“以文治国”,文化环境宽松,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雅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追求个性表达,在艺术上标新立异,宋代的社会风尚决定了押字的流行。同时,宋代注重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押字独特的信约性和防伪性,使得押字在繁荣鼎盛的海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买卖双方诚信交易,确认货款两讫后在契约上签字画押,这种商业画押一是证明买卖生效,二是证明身份有防伪的作用,具有信约效力。上层建筑如宋徽宗常在书画后用御书花押,官员有时在文书上也使用押字;商业如船舶贸易、田契买卖等,制造业如匠人会在工艺器物如漆器、铜器、瓷器制作在铸造后押字……宋元时期,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皆好押字。用押字、钤押印。押字、押印通常带有形式感和设计感,宋代很多花押款识为草书花符,元押印更是以行书、草书入印,成就了一种带有个人审美凭信印。

押字的使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行为情况:有文化者有意识的文化艺术表现,以花押替款识;无文化的平民、妇孺等因不通文字,以画押替款识。这种使用押字的现象之所以能够在宋元时期形成大流行,笔者认为抛开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单单从人们的使用心理上谈,宋元时期押字大流行的原因有:①花押的使用,取代了署名,减省了笔画、缩短了时间,提供了便捷感;②古代有权位、有文化者出于丰富凭信符号审美的需要和防伪的考虑,对款识艺术形式进行了形式上的新探索;③古代普通民众、元代蒙古族等受教育水平低,用押正好解决了他们不通文的烦恼,乐于接受以押替款这种形式。

4 民间书法视域下墨书内容与其他押字、押印比较研究

“民间书法”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中叶,后随着考古不断发现与书法资料的丰富,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书法名家名作开展研究,慢慢扩大视野范围,转变研究思路与书法实践形式,开始对敦煌残卷、砖銘石刻、简牍帛书、瓷器漆器等出土的史料上的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新奇于他们的质朴与鲜活,一时间大受欢迎,研究、学习者众。现考古所发现存于瓷器之上的墨书,现在看来基本为无名氏所书、艺术水平层次不齐,但多见于海外船舶大宗贸易,属宋元时期中外交流的范畴,因此笔者将从民间书法范畴进行讨论,将墨书押字与其他押字、押印进行深入的比较,对进一步考察宋元时期中外交流情况和社会历史文化对民间书法花押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

4.1 从时间和用途上比较

①瓷器墨书内容。现存的墨书发现于海外考古、沉船考古、城市考古等考古调查中,尤其是沉船遗迹中以瓷器为贸易大宗,经常能集中发现墨书瓷器,从现已考的墨书瓷器看,时间主要集中于南宋至元代这一时期。而墨书瓷器主要有物主标记、美学装饰、商业标识、宗教、纪事、文化交流的功用。②其他押字。押字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但兴盛于宋元。押字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所需,在纸张的发明与应用、商业的频繁交往下,人们需要有一个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符号,押字就应运而生了,成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信约符号。③押印。押印的出现时代大约在唐至五代时期,至宋流行,至元达到顶峰,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五朵云”形式的花押印。至明清仍旧有文人表现出对花押印的兴趣。押印在用途上大体可分公印、私印、商业用印,主要用于公文信函、商业交易、收藏过眼、斋号雅称等。

4.2 从材质和规制上比较

①瓷器墨书内容。墨书瓷器多数都以日常用器为主要的载体,胎体有有越窑、龙泉瓷、景德镇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产地,这在对“南海I号沉船遗址”的考古报告、综述、研究中都有详细记载。这说明墨书瓷器以白瓷、青瓷为主要胎体,且产地多样,多见于沉船、邻国考古遗址,印证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的景象。②其他押字。押字主要用墨,赤色、朱色皆有,除却瓷器,主要还存于纸本、漆器、金属器等。③押印。押印的材质较多,有石玉、金属、木、陶瓷、动物牙角等,押印材质的使用也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物实力,如上海博物馆藏的龙钮玉押和故宫博物院藏的龙钮玉押,从材质、工艺、规制上看出是为上层使用印记。一般可从押印的规制上大体判断其使用者,如上层建筑或权贵等使用的押印兽钮较多,如龙钮、狮钮、马钮、驼钮、鸟钮等等;普通押印的钮体就较为简单,钮体部分为圆环状或有穿孔,便于穿绳随身携带。元代官府对于民间私印的材质有着严格的管制,一般材质较为低廉。

4.3 从内容和样式上比较

4.3.1 瓷器墨书内容

陈浩天将南海I号考古发现的墨书从内容上分为五类:“纲”字系列、地名、花押类、符号类、其他类。林唐欧将南海I号中发现的墨书内容分为:姓、姓+名、姓+直(置)、姓+名+直(置)、直(置)、姓+花押、花押、有直(置)有花押、单字、数字。王华芹将墨书内容分为:姓名类、花押符号类、数字类、方位类、其他类、“纲”或“姓氏+纲”类、日本人名类、“假名”类,其中“纲”或“姓氏+纲”类、日本人名类、“假名”类为日本墨书瓷器所特有的。日本学者池崎让二将博多遗址墨书分为:姓、数量、日语假名、花押。佐伯弘次则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的墨书称为是花押和记号。学者们在对墨书内容进行研究过程中,围绕“纲”、“直”、“干”的三个字进行了深入解读,也对墨书花押展开了深入研究。

4.3.2 押字

押字内容大约可分以姓名字号、时间、防伪性质的符号为押这三种类型。较为有名的如韦陟“五朵云”、宋徽宗“天下一人”、八大山人“哭之笑之”等,都是在史上常被提及举例的名押。笔者认为,书押的过程存在一种心理变化,刚开始是为了便捷,以押字代替名款,后因在快速书写过程中因求快,笔画潦草连带有减省现象,出于美学装饰和猎奇心理,逐渐将押字往符号化的趋势发展,逐渐具备能彰显主人社会地位、个性追求和防伪作用的一种信约符号。此外,宋元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贸易活跃,与中国交往密切的日本受我国文化的影响,用押之风盛行,平安时代是日本花押流行的高峰期。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如日本花押的功能有点类似家族标志,一个家族中的花押具有相似性和传承性。这是有别于中国押字的一种情形。

4.3.3 押印

押印的印面和样式比较丰富,一般习惯将押印称为花押印,所谓“花”即带有花哨的含义,说明其打破了正统印章的刻板形式,根据主人的志趣开拓出了多元的印面和样式。在古玺汉印中的图形印形象已十分生动丰富,但大都可辨印面内容,而元押印面则更为抽象,更趋于符号化。押印绝大多数为朱文;有的带边框有的则无框;在字体的选用上,押印以书入印,正草隶篆书行五体皆有,姓印和姓押印则楷书、草书居多,楷书多为类似北碑的朴拙、天真、夸张意味,是民间书体入印的典型,有的结字仍旧遵循汉字规律,较为容易辨识,有的趋于装饰化,带有防伪性,较为难辨,另有一部分以草法入印,其中原因有:①因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在文字上需求同存异,行草的表达方式,能更好的使两种文字得以连接;②行草押更能体现性情、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和防伪性。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文献、专著等对押印进行研究,学习到花押印的内容一般由姓氏+花押组成。花押印有边框与无边框两种,一般在花押符号下端有一条横向的粗线,有的在花押上方带有一条横向细线。这种姓名符号化印面处理方式为篆刻内容开拓了新局面,且有蒙古八思巴文入印,为当下篆刻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与很好的借鉴形式。元代花押印印面极为丰富,囊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形象:①单字押,一般印面由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组成;②单花押印,印面中仅有一个花押、符号或宗教元素;③字加花印,上部字下部花,且字与花自然结合,是元花押印中的常见印面类型;④八思巴文押印,是蒙古文入印,以花押为载体从而表现出元朝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⑤图形押印,印面仅有一个形象,如人物、动物、植物、乐器、宗教元素,表现出了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多元习俗、思想、宗教。押印的样式有长方形、方形、菱形、圆形、花卉植物形(莲花形、葫芦形等)、人物形、动物形(鱼形、鸭形、兔形、龟形等)、器物形(炉形、鼎形、瓶形锭形、琵琶形等)……押印的形状能侧面反映出主人的志趣和意图。此外,押印在内容和样式上往往带有一定的谐音或寓意,如内容是吉语如“福”,再如鱼形取“年年有余”谐音等。除了姓名押、斋号押、吉语押、公文押等,还需要值得注意的押印内容还有宗教类和商标符号类,也占了押印中的一定比例。宗教押印在中国、日本均有所见,以咒语、寺院名、经文为主要内容。商标符号押印则更契合民间审美,以突出店名品牌符号为主,以大众的审美为主要导向(见图2)。

图2 有边框张押印(元)无边框押印(元)鱼形王押印(元)

在民间书法视域下将墨书内容与其他押字、押印进行比较可见,墨书瓷器上的字迹,在艺术性上明显不及同时代的押字和押印,墨书可能因为书写载体的特殊性,字迹显得略为潦草、随意,也有字迹书写者不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原因。因为宋元时期外销瓷产量达、船贸易流通性高,书写者可能是瓷器匠人、航海人员、商贸人员这种古代平民阶层。而押字、押印大多数都是在版式和内容上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较高的审美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宋元时期社会的文化思想水平。瓷书以识别标志为主要用途;内容和排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在文字下方有花押或整体设计趋于符号化,体现出了同时代的文化流行属性。

通过梳理与对比,从中外交流的视野出发,以瓷器和书法为切入点,从唐瓷墓志看至宋元墨书、押字押印,从时间、用途、材质、规制、内容、样式上进行探讨,其鲜明的时代艺术风格、个性的审美文化追求、开放的人文特质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交融,相辅相成。瓷器书法是一个小众又新颖的视角,笔者通过这一个小小的文化支点,来间接观察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性,看我国古代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案例。陶瓷书法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并伴随中华文明而从未中断发展。而今,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瓷器书法艺术,并创新这一文化,探究陶瓷书法的文化内涵,利用其“敦教化、美人伦”的功能,为振兴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越窑宋元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越窑青釉直颈瓶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