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模印工艺研究*

2022-04-22 06:02张志忠张怡梵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泥料模范纹饰

张志忠 张怡梵

(1 邢台学院 河北 邢台 054001)

(2 邢台市邢瓷烧制技艺研究院 河北 邢台 054001)

邢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窑场之一,以盛产白瓷而名闻天下,因此也致使人们多认为邢器是洁白、光素、无纹饰的。然而并非如此。目前从邢窑遗址出土的实物来看,邢瓷不但釉色丰富,且纹饰精美多样,尤以模印的花纹最为常见。不仅有大量印花陶瓷出土,更有不少模具现于窑址。因此,邢窑模印工艺及其纹饰的艺术风格是邢窑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 邢窑模印工艺的历史

模印工艺源远流长,最早的模印纹饰见于夏商的灰陶之上。商代中期,最成熟的灰陶饰纹大都是运用了陶模压印的“模印”工艺完成的。根据现有的邢窑实物与资料,邢窑的模印工艺几乎和邢窑陶瓷的历史一样长。北朝时期的素烧陶扁壶印模的出土便是有力的证明。该印模为双模合印,灰白陶质,烧成温度较低,吸水率较高。内部图案雕刻清晰,周围有依据扁壶形状而刻的连珠纹,扁壶腹部刻有曲卷状花纹,外部有手捏印痕。为了配套辨别,在边缘刻有合模印记线。

到了隋代,邢窑陶瓷烧造技艺大幅发展,奇迹般烧制出了透影白瓷。与此同时,邢窑模印工艺也不断进步,取得不少成果。如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两腹满饰印花,四周饰连珠纹,腹部饰葡萄、灵芝纹;如黑釉双系印花扁壶,双面印西域人物,四周饰连珠纹,腹部饰葡萄莲花纹;再如酱釉双系印花扁壶,一面印有展翅欲飞的朱雀,一面印有朱雀系葡萄纹,外缘随形装饰连珠纹;更印有人面或猴面的青釉埙,栩栩如生、精美之极[1]。除了上述的邢窑瓷器,还有大量模具出土,如叶纹杯印模、人面埙模印、兽面埙模印。隋代邢窑不仅有“高精尖”的白瓷作为主干,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样式与品种,才使它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唐代是邢窑陶瓷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邢瓷由其“白”而通用于天下。在这种对素白的崇尚中,模印的花纹成为合适的装饰,如鸟鸣添幽,非但不会打破白瓷的圣洁纯净之美,反而会给白瓷增加无限的生趣,因此模印工艺是唐代邢窑不可或缺的技艺。而唐代白釉“盈”字款印花蝴蝶纹盘,沿内模印有蝴蝶纹,中心部印有花瓣纹,凸起的图案纹饰非常精细,乃当世珍品[2];白釉点褐彩印花蝶纹圆盒,其盒盖顶部的蝴蝶花卉纹饰凸显出圆盒的雅致;白釉鱼叶纹海棠环把杯侧置印有菱纹装饰的环形把,内壁印有菱花纹、叶形纹和水波纹,底心的模印一凸起小鱼,生动活波;此外,还出土了海棠杯内印模、胡人顶灯印模,显示出当时印模工艺的精妙[3]。

唐末由于战乱不断,优质原材料的匮乏,邢窑白瓷发展日渐式微,而模印工艺却不断传承与发展,精益求精。品种愈发多样,纹饰也越来越复杂。如北宋的白釉印花枕做工细致,是同时期难得的臻品,枕前后面印鹤纹、鱼戏莲纹,两端分别印有鹤莲纹,四立面均印以水波纹、联珠纹,凹凸有致。金代的白釉印花双鱼纹碗,内壁印饰莲花纹,内底饰同向双鱼纹和水波纹,构图清晰,层次分明。在临城县造纸厂南坡,还出土了腹部多粘有凸起的模印龙纹的双耳炉残片。在临城县山下村,解村、南程村等金元时期的邢窑遗址上,都可以找到不少印花残片。从印花陶瓷的质量和数量都可以看出,模印工艺是邢窑技艺一直坚持的技法。

2 邢窑模印工艺的流程

模印是使纹饰样式化、规矩化、乃至标准化的工艺之一。它是陶瓷烧制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但丰富了陶瓷的样式,还简化了陶瓷的制造工序。模印工艺对于陶瓷来说,不仅是一种装饰的需要,更代表了工艺的精进。模印的首要工作是制作模具,首先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原始母型。原始母型制好后再经低温素烧(950℃)。然后在烧成后的原始母型上翻制陶质模范,也就是常说的模具。先将陶泥拍打在原始母型表面,待稍干燥后,将陶质模范从原始母型上去掉后,再经过低温素烧(950℃),模具便制作成功。

其次,注意泥料的配比与调和,严格控制泥料的含水量。若泥料过硬,印压后坯体形状与线条容易模糊;而若泥料太软,则易沾手、变形、炸裂。所以泥料的配制也是模印的重要一环。

再次,利用制好的模具进行模印成形。以模印扁壶为例,多采取两合模范印坯法。首先将适量的泥料放入一扇模具的内壁,用手快速、均匀、适度地进行按压(见图1),使泥料与模范各部位贴合密实,并不留空白。沿口泥留出高于模面两三毫米为宜,再将其余的泥料刮出。另一扇模范也如此法印制后,把边沿对接处用刷子抹上泥浆(见图2),随后将两扇模范合在一起,并拍击、挤压,使模范四周基本闭合,外部无缝隙,内部的坯体亦粘合牢固。

图1 按压

图2 抹泥浆

最后,由于模范有一定的吸水性,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坯体会脱水离模(见图3)。此时将模范打开脱模即可。脱模后,修正粘接缝处。如此,完整且精美的器物就通过模印完成了。

图3 脱水离模

需要注意的是,应对模范内壁的凹凸起伏变化和曲直折角走向有所把握,因为当泥料完全覆盖模范内壁后,只能凭借初期的印象和指腹的触感来控制印压的力度与轨迹。一般情况下,先印制主体或形体较为复杂难印的部分,后印较小且形体简单的部分,以尽量缩短各部分坯体留模时间及其脱水、干燥程度上的差距。模印工艺的流程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却需要极为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3 邢窑模印纹饰的艺术风格

邢窑以生产白瓷而闻名,圣洁的白色是邢窑不变的追求。纹饰的出现不但是对瓷器美感的丰富,也起到了对白色的烘托作用,而模印成为日常使用的选择。

邢窑模印纹饰凹凸有致、错落有序、层次分明、虚实兼备。与彩绘花纹相比,模印纹饰更为含蓄,表达也较为委婉,也由此与白色的风貌更加统一,能将白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彩绘花纹的运用,则容易喧宾夺主,使主色成为底色,这也是后来彩瓷自成一系的缘由。

相较于刻划纹饰而言,模印纹饰着眼于整体造型,诸如形式元素的规范、纹样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安排以及纹样彼此间的关系等,追求布局的对称与严谨;而刻划纹饰是从局部出发,逐渐推动纹理的发展,进而寻找形成样式的可能。刻划花纹线条直白流畅,构图清新简单;而模印纹饰线条丰富多变,构图复杂,内容充实,图案生动形象,常见“花团锦簇”、“枝繁叶茂”“西域人物”等图案。模印也因模具及其印制方法的不同,而形成风格迥异的纹饰,各具特色。压印的纹饰相对比较独立,既可单独成图,又相互联系。每个压印到器具上的纹样都是清晰、准确的。戳印常为排列整齐的圆形或菱形等几何图形。整体上看,图案有规律、一致且清雅。双模合印,不但能够规定纹饰还能规定陶瓷的形状,并且一次成形。

唐代繁荣与强盛,在文化上也呈现出开放、自信、包容、多样的姿态,而邢窑的发展符合大唐盛世的文化脉搏,模印纹饰多带有大唐盛世的雄浑、壮美与西域风情。邢窑模印纹饰多是将单个独立的纹样相互连缀成枝蔓卷草的图案或将独立的图案分层叠加成团状的图案呈现于器皿之上,如印花蝶纹,蝴蝶与花卉分别是独立的纹样,却通过蝴蝶头部与花瓣儿连缀成统一的图案;再如鱼叶纹,菱花纹、叶形纹和水波纹将凸起的小鱼层层包围在中央,纹理由浅至深层次分明。邢窑模印饰纹的结构层次多,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具有表现力。最精美的邢窑器物纹饰多在盘、碗的中心和器具的腹部,图案以团状纹样为主;而分布在口沿、颈部、肩部等位置,则常用卷草结构的纹饰带。整体而言,这种纹饰丰富多变,近似唐代美人的发簪,华丽繁复却又精细别致、错落有序。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器物来说,质是制造器具所用的材质,而文是加于材质上的的纹饰。倘若材质损劣,则纹饰就失去了它的基体,如乞者戴花;若不加修饰,材质的美便难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只有材质与纹饰相称,相辅相成,锦上添花,方成“大器”。邢窑陶瓷和邢窑模印工艺,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泥料模范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