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文化的产物“均陶堆花
——寿缸”*

2022-04-22 06:02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缸体宜兴

刘 俊

(江苏省宜兴市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22)

宜兴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均陶属于宜兴的本土文化,“宜兴三绝”中宜兴紫砂为一绝,均陶为二绝:大拇指堆花技艺,即宜均釉陶器独特的釉装饰和制作方法,均陶堆花工艺是装饰均陶制品的特殊技艺,主要以大拇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使用各种有色粘土堆贴、组成各种图案。它的技艺和艺术性较强,具有粘土意味又有半浮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效果。这种陶器上的堆贴工艺技巧性高,继承了传统的陶塑、印纹、贴花等,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综合发展,从而形成有着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陶瓷品种。均陶堆花在历史的长河里,创造了不少的艺术作品,它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的均陶寿缸,就是一件经典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堆花技艺与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 中国佛教的历史与起源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最早。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 世纪的印度,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S Siddhārtha,P Siddhattha),他 的 姓 是 乔 达 摩(S Gautama,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距今已有2 500多年历史。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58~75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相吻合。尤其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印度佛教派别也传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出现了多种派别。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他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在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和大、小乘佛法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一种通俗的说法,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众人。

此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对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政治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得出,与世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化色彩浓重。对中国而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中国陶瓷起源与发展

而中国制陶业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 000~8 000年,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因为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彩绘纹饰多以几何形为主,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商周时期的陶器应用到建筑方面,如瓦当等颇具特色,隋唐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蕴藏着从古至今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其中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为其中的代表。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也富有独特的魅力,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清朝初期制瓷技巧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从佛教和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来看,无论在历史、思想、文化、政治,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都有必要让人们对佛教和制陶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佛教起初的传播不是靠深奥的教义,而是通过图像和宗教仪式,因此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陶瓷制品更容易被接受。佛教进入美术领域后,在悠久的陶瓷史中,佛教与陶瓷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不少的民族瑰宝。佛教与陶瓷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佛教借助陶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我国陶瓷文化又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陶瓷的发展,使我国的陶瓷不仅在形制上,更在装饰上日臻完美。佛教中的人物、植物、法器作为瓷雕、图案,作为佛教日用陈设的器皿,已经广泛用于饮食、祭祀之中。

3 均陶堆花的历史发展和技艺特点

3.1 宜兴均陶的起源

作为陶瓷产区的宜兴,它的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便开始在丁蜀地区烧制陶器。陶瓷考古专家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古陶器及碎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宜兴的陶瓷文化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陶都“五朵金花”的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和精陶都体现了其丰富文化韵味。而在宜兴陶瓷产业中也融入了很多佛教文化,承载了古老的文明。宜兴作为陶瓷产区,创作了许多建筑园林陶瓷为佛教所用。如宜兴的琉璃制品繁多,有400多个品种,包括琉璃瓦系列、屋脊走兽系列、花窗栏杆系列、龙亭系列、浮雕壁画系列和路灯柱系列。而宜兴的琉璃瓦作为与佛教文化结缘最深厚的建筑陶瓷特色门类,形成了自身的艺术体系,被许多寺庙所使用。除此之外,宜兴的花盆、花缸等也被佛家用作庙宇的装饰,也成为佛家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有宜兴紫砂壶的“佛手壶”、“僧帽壶”等取材于佛教文化,包括很多的雕塑、泥塑、泥绘等与佛教文化有紧密联系。

3.2 宜兴均陶的技艺特色

而在宜兴的历史上,均陶有着许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陶瓷制品。宜兴均陶堆花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誉为“宜兴三绝”,其中“两绝”是①借助于艺人的大拇指,运用特殊的指法和技法,把不同色泽的泥料在坯体上进行艺术装饰。即艺人以大拇指代笔,以五色彩泥为墨,在陶瓷坯体上作画,借此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对自然的美好情怀;②宜均釉陶器以独特的制作方法,盘筑、打泥片、镶接、模具印坯的多种制作工艺形成,端庄的造型和富有特色的宜均釉色,使得宜兴均陶堆花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而均陶堆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均陶堆花始创于南宋,此时的堆花装饰技艺已在当时的日用粗陶中体现,技法虽然稚嫩,但已初具雏形。在明末清初,均陶堆花开始兴盛、发展,其技法慢慢走向成熟,并且其制作的日用陶器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广泛的使用。民国至今,宜兴均陶堆花在不断地摸索中完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宜兴均陶堆花独具匠心的指法和技法是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思考出来的。宜兴均陶堆花在坯体上装饰有拓、搓、行、撕、揿、堆塑六种基本指法。而常用的技法则有堆花法、贴花法、堆贴结合法、模板刻花平贴法、铁笔划花法、泥浆彩绘综合法。通过艺人的大拇指结合以上指法和技法创作出具有自我风格的艺术作品。

3.3 均陶寿缸的简要起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宜兴均陶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均陶的陶瓷实用器皿等都在佛家寺庙里出现。如上述所说的琉璃制品、瓦片、荷花缸等。在这些陶瓷制品中,宜兴均陶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瑰宝,宜兴均陶的堆花寿缸(见图1),又名“和尚缸”或“坐化缸”属于佛家的一种专有陶瓷寿器。它是文化习俗和宗教意象的产物,也是宜兴制陶人为佛教文化创造的专用陶器,是高僧“坐化”的器物(高僧离世被称作“圆寂”或“涅磐”)。坐化的高僧在其坐化缸中会有舍利出现,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由于坐化的高僧不必火化也可出舍利,坐化缸就成为高僧得道升天的重要形式。佛门中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死亡时间,安然而逝。因此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史有关记载甚多。如唐代黄涛《蒲山灵岩寺碑铭》记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肉不坏。”又如清代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图1 堆花寿缸

3.4 均陶寿缸的制作、造型、特色

宜兴均陶所制的堆花寿缸,属于花缸类。缸体造型为叠肚式陶缸,缸盖和缸体一般呈圆形。其大体分为:六方、八方、圆形,每件可分三段:一是缸体身筒,底小腹大,上口略收,便于罩缸;二是上盖,高60~80 cm左右,盖口中央留有10 cm 左右的盖顶;三是有口封盖,葫芦形状,高约20 cm 的盖顶。整个缸体一般用酱色粗陶土作胎骨,其颗粒粗、可塑性强、缸体不易变形。坯体外施老红釉或花缸釉,内施老红釉、花缸釉或铜绿釉,釉面呈青色略带微红,有了明显的光泽,堆花的画面较清晰,堆花的装饰与手法上也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有了较大的突破,画面题材从简单的绳线纹、水浪纹、弧线纹,单一的花卉局部装饰,逐步形成在坯体上直接堆贴装饰画面。后经过高温烧制,使得内外光泽晶莹,艺术价值极高。

整个缸体和缸盖上有均陶堆贴的图案,早期图案是在缸体通身是以连贯性的画面贯彻其中,画面连续性强,生动、逼真;后期缸体画面开始以装饰性花边分开,每个装饰性花边内为一个画面,但现存的多数堆花寿缸之间用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分开。这些花边和图案均采用堆贴工艺制成,立体感很强,造型十分精致。一般缸上采用的图案都是以传统的吉祥图案如人物、鸟兽、花卉、山水与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等图案,其画面内容针对性较强,寓意深刻。坐化缸出现较早,各地的做工也不一样,而宜兴均陶的堆花寿缸,更是别具匠心、精美绝伦,在每个特定的时代均陶寿缸,一般是由当时的均陶“大师”来制坯成形和设计制作图纹,是宜兴的艺术工匠们的智慧和劳动的产物。宜兴的堆花寿缸出现在明末清初。初期寿缸在制作和装饰上比较简单,多以简单的装饰花边或花鸟等图案点缀。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寿缸的制作不仅在工艺和技法更为细腻、精美,而且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

有一种清康熙甲辰年菊月(1664年)制作的寿缸,堆贴的颜体楷书,端庄古雅、韵致清绝,堪称佳作。到了近代,常州天宇寺主持僧曾到丁蜀镇定制一只抽角八方堆花寿缸,由著名的堆花名匠杨耀生承制。这只寿缸的八个抽角处堆贴“暗八仙”图案,缸体的八个面上堆贴“明八仙”人物图象。寿缸盖上堆贴了“四大金刚”佛像,并辅以琪花瑶草、飞禽走兽,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近代寿缸中的经典之作。

3.5 均陶寿缸的使用方式

寿缸的使用方式:“坐化”的高僧在进入坐化缸中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缸外坐化后由他人抬入坐化缸中;另一种是在坐化缸中坐化而后由他人将缸盖好。据说在第二种坐化方式中,和尚即将坐化(临终)时要有一定身份的方丈让其盘膝坐在缸内,盖上有开孔的“棺盖”,待坐化(死了)以后再盖上一个葫芦状的盖顶,然后埋在很深的地下。

这两种方式有所不同,但过程均一致。首先,坐化者盘腿入定置于坐化缸内,两脚交叉与缸底接触,以臀部、两膝支撑于坐化缸体内壁,形成一个底面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借以固定坐化者的身躯。其次,用缸盖将坐化者露出缸体的部分固定,其中,缸盖的中间留有一个圆孔,刚好能使坐化者的头部从中间穿过。最后,坐化者露出缸盖的头部用缸顶盖好并予以固定。在缸体、缸盖、缸顶的衔接处均设有卡槽,从而使整个坐化缸结合紧密、浑然一体。

为了使坐化的和尚免遭地中水汽侵害和湿气入侵,一般在高僧的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安葬。坐化缸的地形也十分考究,一般选在高坡之上,地形向阳、干燥之处。坐化缸的三重结构,一则能够保持坐化者坐化时的姿势,二则能以严密的结合方式保证坐化者在缸内不被来自缸外物体的侵害。

坐化缸内坐化的和尚一般均为修身高深的高僧,道行高深的和尚预知到其死亡时间后,为了在他圆寂后其弟子能继续瞻仰他的肉身,以达到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的境界。通常采取坐禅的方式达到高深境界,当一个人入定时,可以做到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环的流动,在这种状态下,和尚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不动,使身体的需求和体内的细菌活动降至最低点,因此有助于这些高僧的遗体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是“禅”的力量。

4 结语

由于战争及人为因素,使得能完整地出土并能再现坐化者遗容的坐化缸十分罕见。现存与世的堆花寿缸也只能在少数收藏者和陶瓷古玩市场中看到身影。但随着人们对宜兴均陶堆花寿缸的发现和认识,将为研究古代的制陶工艺和佛教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对于研究早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一定价值。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很多技艺和艺术作品,都只能靠言传或图片、影像资料保存。不过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地方性政府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创承。作为一名均陶堆花的手艺人,笔者同其他手艺人应该更好的把这份技艺传承延续下去,迎合当今时代的气息,创新的同时坚守传统的技艺和内在的一种美好。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缸体宜兴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高强度螺栓在发动机铝合金缸体联接试验分析
缸体铸件清洁度质量持续改善
宜兴釉陶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缸体铸件自动化打磨方案设计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