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体系构建

2022-04-26 00:41刘冬云胡忠礼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语文

刘冬云 胡忠礼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有利于落实新高考、新课标、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有利于推动“互联网+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文章所提及的“跨媒介”属广义的范畴,“任务驱动”也是从信息技术教学借鉴而来的,“四步教学法”中的“四步”是指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展示答疑、归纳建模。《红烛》的教学范例将“跨媒介”“任务驱动”“四步教学”这三个要素融汇到了一起,构建了一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体系,为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四步教学法;跨媒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01-03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实,“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应用范围和作用远远超过课标的具体说明。比如,远程网上授课、“名师课堂”学习、软件模拟实验等,哪一项能离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呢?“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提高学生学习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该贯穿语文学习乃至各科各类学习的全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落实“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呢?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完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一、理论探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就是跨越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跨越文字、图片、软件、音频、视频,跨越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单项交流与多项交流等方面界线的阅读与交流,是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阅读与交流。现阶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更多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数字化阅读与交流。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源于信息技术教學,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创设情境为要义、以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互动式多维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融合了问题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并依据新高考有了新的内涵,即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而不是再现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参与者、合作者,教与学都应关注情境创设。

本文的“四步教学法”中的“四步”是指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展示答疑、归纳建模。这种教学法是在“互联网+”大环境背景下,以“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改革思想和课标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融合了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中的有益成分的教学法。它提倡学生要以互联网为学习工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远离游戏;提倡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力;提倡学生运用各类跨媒介工具,做好阅读建模,掌握各类模板,按照“强化—内化—养成”的思路,推进方法的学习。

在这四步中,学案导学部分的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生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完成设定的任务,通过学案上给出的网络链接等进行信息检索、图片浏览、音频赏听、视频赏析等,并完成相关练习。这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合作探究部分的任务,是课堂上学生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形式为小组合作。学生在组内展示学案成果,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讨论有不同理解的内容,解决只有通过互助才能解决的问题,归总需要教师答疑的内容。展示答疑部分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先展示学生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再点拨与答疑。归纳建模部分,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学习建模内容,包括知识建模、学习过程建模、审题建模、答题步骤建模等。

二、案例探讨

(一)学案导学

教师提前两天把《〈红烛〉导学案》电子版发布在“七天网络”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成的导学案上传到“作业”里。教师在线批阅。学生课前查阅成绩及参考答案,对照答案修改自己的导学案。

《〈红烛〉导学案》

[学习任务]

1.完成导学案的子任务,熟悉现代诗歌的高考题例,进行知识建模、答题步骤建模。

2.读写结合,为高考作文写作打下基础。

[学习内容]

1.知读。用咪咕视频APP搜索并观看《五四记忆》和《无悔的选择·闻一多:国家有光荣 而后个人有光荣》两个视频,用网络搜索与“五四运动”和“闻一多”相关的介绍文字。根据视频和文字,各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文字。

2.音读。用喜马拉雅APP搜索并欣赏课文音频,再给下列词语注音:

烧沸(          )    脂膏(          )    慰藉(          )

监狱(          )    残风(          )    耕耘(          )

3.意读。

(1)初读全诗,借助网络查询生词。

(2)再读全诗,借助网络搜索,理顺诗歌脉络,绘制思维导图。

4.情读。阅读全诗,完成下列各题:

(1)《红烛》开篇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红烛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请指出《红烛》第8、第9节中两次呼唤的不同意味。

(4)“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有什么含义?

(5)“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达了什么意思?

(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引用古诗词但超越古诗词,并把自己和“红烛”相区分,直接表达了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赞美。

B.诗歌围绕着“灰”和“泪”,用七节诗抒发对红烛的感受。

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是多么不公平!但正是这样的不公平,才显出奉献的伟大无私。

D.“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句虽是对红烛的歌颂,但也暗含着惋惜和无奈。

(7)归结答题模板。

5.美读。阅读全诗,完成下列各题:

(1)作者借红烛表达了自己的献身精神,这是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欲扬先抑体现在哪里?请举三例,并简要分析。

(3)第一节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用“吐”而不用“拿”?

(4)为什么“红烛啊”在诗中出现多次?请简要分析。

(5)借鉴教师上传的成果,查阅、修改、完善有关本诗写作技巧的知识模板和答题模板。

6.背读。背诵全诗,并完成下列情境式默写:

(1)《红烛》中写燃烧成灰的直接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烛的脂膏流向人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烛》中概括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读。用托物言志、象征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二)合作探究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相关问题,总结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深度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

(三)展示答疑

各组代表出示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用“101教育PPT”中的“手机跟拍”将自己收集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点拨解疑。

(四)归纳建模

教师将本节课涉及的建模要点整理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学生在学案导学部分可以借鉴、修改、运用各类建模模板,并将模板保存到腾讯微云中。

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模板的改进方法以及使用方法,根据实际对模板进行微调。学生可在周末将完善好的模板上传到腾讯微云。

学生理解性背诵模板,教师按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课涉及多个写作技巧建模要点,现举例如下:

1.象征。作用:使抽象的概念、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蕴藉深刻。被象征体一般是抽象的,不同于比喻。

2.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突出强调后者,使文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

(1)欲扬先抑,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2)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反复。作用:强调,语气强烈,感染力强。隔断反复,有时构成段落排比。

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托物言志(托物寓意)。与比喻、咏物抒怀、象征、比兴等有联系。咏物诗大多托物言志,形象生动,蕴藉深刻。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又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案例解构

(一)学考一体,任务明确具体,任务驱动学生持续学习

导学案中有由总任務和“七读”子任务组成的任务体系。任务设置做到两个“对标”:对标核心素养,对标高考。导学案基本上仿照高考题型设题,指向明确,要求具体,致力于落实学考一体。学生受任务驱动积极行动起来,这样,他们的个人成就需要便容易得到满足,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读写一体,阅读和写作互相促进、高度融合

“写读”部分的相关任务设置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结合课文,以课文为范例,推动写作;二是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题材,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考写作打下技法、素材、语言基础。

导学案中的“写读”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象征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作是因为《红烛》运用到了这些手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性记忆知识模板,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跨媒介既指向资源,又指向方法、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学习应该是主流,而跨媒介的利用就是其中的一种形态。上述课例中,教师运用不同媒介引领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相应的能力。叶圣陶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做题能力,即应试能力;而跨媒介,能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快速提高学生的这项能力。

(四)四步教学法化复杂为简洁,其中的建模就是总结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提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应付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方法,有效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建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和方法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考试时有意识地规范答题。

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的本质是先用导学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后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落实任务并完成建模。各项任务按“个人自主解决—组内合作解决—教师答疑解决”的顺序逐步完成。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利用跨媒介资源来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在“互联网+”时代,多维度、跨媒介、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将成为主流。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法,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前景远大。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晖,周小蓬.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王红顺,褚清源,夏书芳.高效课堂技术解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