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绽放总有其精彩的理由

2022-04-27 21:34王维莱王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室作业老师

王维莱 王超

教育是爱的事业。现实中,教育和被教育的双方,很多时候师生双方往往会以敌对的狀态存在。如何体现教育的爱呢?这需要智慧,这需要教育状态的“华丽转身”。这中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育人方式就至关重要了。

梁晓声说过,人需要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帮助他人的善良。我很希望学生也能具备良好的修养,自觉学习,自我约束,心怀善良。一开学我就让学生把这四句话贴在教室里,以此时时警醒。但是现实面前,总是有一些问题学生与突发事件打破我的理想。

一、理想与现实间的擦肩而过——管理不是征服

师生关系,从表面来看,存在着“不平等”,这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相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存在。何况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一味接受管教而不能半点反对。师生矛盾的焦点往往就在这里产生了。

新学期,我带新初一,走上讲台,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好奇的眼神,我告诉自己,要在一个月以内征服他们,让他们自觉学习,团结友爱,凝成一股聚力。

一周过去,相互试探,相安无事。第二周的周一早自修,教室里依然井然有序地收作业、看书,我站在讲台前,很满意地看着这一切。忽然,课代表说道:“小A同学英语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做!”在安静的教室里,这句话如同惊雷,同学们不再专注于手中的书,而是有意无意地开始打量我。我明白,这个时候我如果处理不够严格,以后学生都会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快步来到这个学生面前,把练习册重重地拍在桌子上,严厉地质问他:“作业呢,你凭什么不做作业?”接着,我一扫全班,“还有谁也没做作业,站起来!”我甚至可以感觉到我眼睛里喷出了怒火,学生们和我的眼神一对撞就立刻低下头,佯作看书。造完声势之后,我再回瞪他,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竟然无所谓地把练习册的角抚平,自顾自地一遍遍地把弄试卷,无视我的存在!这让我始料不及,明明这时候他的反应应该或愤怒,或害怕,或内疚,可是这样的不屑,让我很是不知所措。第一场较量,我败下阵来,除了让他补做之外,我别无他法。

我除了纠结于“威信何在?”,一时也无从着手,美好的管理愿景,倏忽间就无影无踪。唯一我清醒的是,我们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面对特殊的学生,“打压”肯定是不合适的,在教育的“字典”里,不能有“征服”二字。

二、追寻原因中思路的突破和转变——肯定才是关键

孩子成长中的犯错,是不是“十恶不赦”?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寻求教育的最佳契机。所有实施教育的开始,首先要改善师生的关系。

专家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我们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就要研究乐观和希望,在幸福快乐中引导我们所面对的个体。因为我们面对的个体,不是一个物件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

回到办公室以后,我开始琢磨各种对付他的办法,可是效果甚微。每到周末,他还是不做作业。无奈之下,我就和家长联系,家长总是推说工作忙,或者就不停和我倒苦水,孩子不听话,一到家就关房门,希望老师多操心等等。总之,从家长那得到的信息就是无法做到家校配合。但是,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获取了有效的信息:他出身在一个离异的家庭,父亲在他几个月的时候就离家而去,而母亲就一个人带着他生活。他的母亲除了在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愿有所作为以外,其他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有点嫌弃这个孩子拖累了她,言语之中不断流露出要不是为了他,老早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他再不争气,也就放弃他重新组合家庭,再生个孩子。

鉴于这些情况,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这种家庭。在一个能干成功的母亲的教导下,孩子理应耳濡目染,上进不服输。但是他的母亲总是嫌弃他,嫌他像他的父亲一样不如自己能干,感觉这个孩子亏欠了她。久而久之,他就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的累赘,自卑、敏感、缺爱。而本应该依靠的母亲,也不愿接受他,长久的心理暗示之下,他就用无所谓的态度来应对周围的一切指责、伤害,包括我对他的批评,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想到这些,我猛然明白,我和他第一次较量时,他那无所谓的态度背后的无奈、心酸。

我后悔了,我因为自己的某种目的,只带着收服学生,管制班级的目标,毫无温度地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却忽略了每个孩子背后有着不同的生活,甚至是遭遇。我很自责,但是及时发现问题,总好比意识不到错误。我开始揣摩,我该如何修复和这个孩子的关系。我需要一个契机。

果不其然,周一的早晨,他还是没有写作业。我一改常态,没有立刻进行处理。课间,他又习惯性地来到办公室补作业,以往我都是对他的蹙眉思索视若无睹。但是这一次,我时不时指点一番。快到放学的时候,还有一点没有完成,我特意在办公室等他来做,陪着他把作业全部做好、批好,让他准时回家。全程,我故意不指责他一句,而是玩笑式的历数了他学习之外的种种亮点。孩子毕竟是孩子,看到我的态度转变之后,他有点摸不清我的想法,于是匆匆和我说了一句“老师再见”就逃也似地离开。

他的背影有点诚惶诚恐,我的内心却涌起了美丽的涟漪。我为我对他的过错的故意“忽略”而高兴,更是一种庆幸。我有点释然了。

三、真心的呵护中感受温度——引导是最好的陪伴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我内心就释然的多。特殊对象的转化,可是慢工出细活,不是一蹴而就的。

接下来的日子,安稳而又不平静地过着。我利用下课的时间,看似无意地仔细观察他,我发现他果真“表里不一”。物理课上的他,会帮物理老师一起搬实验器材,发作业本;下了课以后,他会细心地捡起老师掉下的粉笔,还会主动整理讲台;甚至会帮老师把落下的水杯送进办公室。目睹这些,我内心无异于震惊。除了周末不写作业,他有很多闪光点。看着教室墙壁上张贴的梁晓声的“人需要有帮助他人的善良”的话,我不禁汗颜。我原本想警示学生的话,我自己却没有做到。作为班主任,我不止要教书,更是要育人,然后做到让两者相辅相成。可是,我却没有带着善意去教育一个善良的孩子。

到了周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需要和他谈一谈。我刻意把杯子落在教室,不出我所料,整个班级就他一人发现了并帮我送到了办公室。我就开始借机和他说话、聊天,从他的兴趣谈到他的学习,从他的交友谈到他的性格,我夸奖他总是把教室里的粉笔捡起来,感谢他总是帮助老师整理讲台。我还特意放低姿态告诉他做老师的不容易,同样他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养育他也很难。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个孩子什么都懂,只是生活中少了聆听和关注,少了肯定和赞美,他开始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整个谈话,很随意很流畅,他太需要一个人说说话了。放学铃响了,我笑着和他说,周末的作业如果不完成,咱们下周一课间继续在办公室补作业、畅谈人生。但是我希望只是和你畅谈人生啊。他笑着朝我摆摆手。

四、悦纳成长抛物线——批评也需柔软“转身”

孩子的成长,绝对不会永远是上扬的态势。作为教育人,就要善于和真心接受学生成长中的反复,用真诚的包容,给予孩子自我修正的勇气。

我们除了在积极中用希望和乐观的心理去面对学生,同样我们自身更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孩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中的起伏。

“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们班的宝贝和隔壁班同学在厕所门口打架了!,扭成一团了!”“打架?这么勇敢?”我心里的无名之火腾腾的往上冒。我先叫报告的孩子回教室,随后我就赶到事发现场。一路上的我是怒不可遏,打人的心思都有,怎么就……

来到现场,扭成一团的两个人已经被拉开,但眼睛里透出的怒火,却丝毫没有减少。我还没开口,他看到我的到来,眼里既有意外又有惊喜,嘴角的抽动仿佛又有对我述说的言语。我在扫视了他眼神的瞬间,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我说:“回教室!”目送他的背影,同时安抚了一下对方那个孩子。

回到教室后的那节自修课,出奇的安静,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看着他低头作业,我心里有了底。过了一会,估计作业也差不多了,我就叫了他的名字,叫他把作业给我面批。看得出,从其他孩子偷偷瞄他的余光中,感觉的孩子预估的是“暴风骤雨”。我什么都没有说,就谈作业。或许他在疑惑,或许他在等待,就连我放下笔的一刹那,他也似乎被惊倒了,身体往后闪了闪。

打架一事,我当众没提一字,只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一行:你得告诉我事情的原委,用文字告诉吧!放学时,我在办公室等来了他的“检讨书”。原来是隔壁班的孩子说我们当月的文明班流动红旗是骗来的,文明班不文明,他去反驳才扭起来的。

接下来的事情,不用细说也都明白了。我坚信:孩子出现问题,总有背后的原因。

五、和风静等花开——希冀迎来育人春天

马斯洛等专家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如果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只有在孩子符合既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我陷入深思,默送他的离开。

路灯下的他,朝家的方向走去,回家了以后会怎样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他会慢慢长大,他会变得自律,他有想法有温度,只要他心存善良,那么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都会慢慢养成。我庆幸,我明白的还不够晚。我也欣慰,周一的他,没有让我失望。

书桌前,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笔记上,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1.爱在细微处。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繁琐的,在平时和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我们会获取很多细小的信息。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文艺,有的喜欢交友等等,如果我们在收集到这些信息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作为与学生的交流话题,慢慢的,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就容易有共同语言。或许学生还会犯错,还会闹脾气,但当你的眼神与他们的眼神交汇时,传递给他们的第一个信息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们,使信任关心他们的,在情感的纠结中,他们会不好意思。因为细微之处,他们深深体会到的,是教育者的爱。

2.爱在需要处。每个孩子,都是成长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成长,避免不了会遭遇困难和迷惑。我们作为班主任,就要关注这些特殊的关节点。有时孩子一天默默无闻,低头木讷,我们老师就要主动关心,了解情况,对孩子和父母和朋友间的矛盾,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困难和迷惑的孩子,是最需要帮助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三言两语也会是久旱的“甘露”,对孩子心田的滋润无疑是最最有效的。

3.爱在平等中。在与孩子交往中,虽然有着表面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往往会引起家长的警觉,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其实,事实也是这样。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会有种种的“不平等”。比如对孩子固有的不良印象,往往使得我们的老师带了“有色眼镜”。或许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是天真的,但与生俱来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得孩子的心灵又是脆弱的。教育需要我们教师蹲下身子,需要我们用平视的目光去对待成长中的个体,昨天或许他是调皮的,今天的坏事不一定还是他造成的;昨天他是优秀的,免不了今天他也会有“越轨”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内心深处要有平等的意识,这样就容易让我们的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4.爱在行动中。爱不总是言语的说教,爱不是和顺的安慰,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爱的表达往往体现在和孩子的“同理性感受”。教师不置身事外,就要在平时的行动中去体现。和孩子一起劳动,比单纯的指教要有效;和孩子一起读书,比单纯的宣讲重要性有效;和孩子一起游戲,比强调班集体的重要性有效;和孩子一起散步,比面对面的说教有效……行动,在于我们教育者的付出与实践,不能仅仅是口头的指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言传身教中身教的奥秘所在。

5.爱在分析中。转变一个学生,就凭几次谈话,虽会有段时间的效果,但不可能立竿见影的。过了一段时间,老毛病还会复发,所以批评也是难免的。批评就要指出其不对的地方。所以我们在批评的时候,决不要以大道理去“漫灌”,而要利用理性分析去“滴灌”。真挚的感情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掌握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合理的分析,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迷茫时的心灵深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我一直相信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只要我们带着乐观和希望踏上讲台,保留着这份初心,真诚而热情,我们就可以在信仰中坚强,在问题中成熟,在集体中感染,在信任中成长。

猜你喜欢
教室作业老师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作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