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路径及实施保障策略

2022-04-29 13:02崔彩周
物流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

崔彩周

[摘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是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保鲜保质的关键。分析认为“第一公里”农产品冷链处理可以通过当地种植大户、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等路径(组织主体)来完成。从解决各路径个性化问题的视角,提出政策倾斜支持种植大户带动小农户对农产品进行规范化冷链处理;多主体参与产地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基本交易规则,提升冷链服务能力,科学厘定冷链服务价格;通过精准招商等,引进、培育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等策略。此外,从解决各路径面临的共性问题视角,提出预冷知识宣传与技术培训,扶持农产品品牌与制定“第一公里”冷链服务技术标准,加强冷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秀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等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路径;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8:F762;U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2022)03-0025-07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Support Strategy of "First-mile"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Services

CUI Caizhou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Predicating that the "first mile" cold chai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be completed through such agents as local large planters, wholesale markets, and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etc.,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lping each agent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including preferential policy to encourage large planters to lead small farmers into standardized cold chai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ce-of -origin market to improve basic market transaction rules, build better cold chain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cientifically price the cold chain services; and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of scale through precise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attraction, etc.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all the agents, i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e-cooling knowledge publicity and technical training,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brand building and formulation of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first mile" cold chain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d chain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appointment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is field, etc.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first mile; cold chain service path; support strategy

0 引言

農村物流“第一公里”是指农户和种植大户所售的农产品从其手中到乡镇物流网点的最初一段路程[1]。农产品冷链物流“第一公里”状态,主要即指农产品收割后预冷(一般要经过初加工,如拣选、去根等),也即收获后,第一时间内利用一定设备和技术处理农产品,使其冷却到适宜运输或贮藏的最低温度,以保持产品硬度和鲜度等品质,以及就近冷链运输、质检、冷藏等,农产品没有从乡镇物流网点外运的处理状态,其核心是产品预冷环节。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是冷链物流的初始基础与保障,做好“第一公里”冷链服务对于保证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优质供应,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国内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的研究文章,多数是从具体冷链储运方法、冷链设施改进等某一角度探讨[1-3]。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着力探讨“第一公里”冷链服务运营路径及面临问题、相应对策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欲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菜农、果农的鲜活农产品严重滞销的现象,多数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第一公里”冷链服务环节存有短板相关,改进“第一公里”冷链服务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新采摘的果蔬,常温下货架期为3-5d,而预冷+冷库保存下,货架期可在15d 以上[2]。货架期大幅提升后,可以进行错峰销售和远距离运输,同时降低冷链物流中后端的冷藏、冷冻环节的机械能耗,经济效益增加。预冷及冷链运输到就近储藏网点冷链储藏等“第一公里”行为有助于产品销售时间、销售半径扩张,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

提升“第一公里”冷链服务水平已成为共识。但目前来看,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乡村,由于冷链服务组织不力,预冷、冷运、冷藏设施匮乏以及农户冷链处理意识淡薄,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处理效果总体仍不理想,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相关方面聚力解决。

1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处理的主要路径

多数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户经营规模小,小微农产品收购商采购地点分散,这两类主体一般是不愿意出资直接对农产品进行冷链(尤其是预冷)处理的,而是在采摘后常温运输到冷链配送中心再冷链发运,或者直接常温就近运输配送,农产品总体上损耗较大。

因此,如何組织对农产品冷链处理成为“第一公里”农产品保质保鲜的关键。不同主体组织开展的冷链服务特色也有所不同,根据冷链服务组织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路径。根据目前实际,“第一公里”冷链服务组织主体主要有种植大户、批发市场、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三类,由此,也就有相应三种冷链服务路径。应说明的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政府扶持由农民自愿参与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也是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的主要组织者或者参与者,由于这些组织作为合作者也参与上述三种路径冷链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它们单独组织的冷链服务),所以对这类组织冷链服务不拟作为单一冷链路径论述。

1.1 农业种植大户

农业种植大户(本文中包括大型家庭农场、参与农业生产的规模企业等)作为“第一公里”冷链服务主体,这是最本土化的方式。小规模种植的农民通过和种植大户签订(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代为签订等)有关预冷(以及第一公里其他有关冷链服务,本处主要指预冷)协议,付出一定比例费用,由种植大户代为预冷,或者以一定价格销售给种植大户,由大户预冷。如果种植大户(或农业公司)承包土地,从事规模农业,农户受雇经营赚取工资或分红,农产品预冷也自然由大户规模化开展。

如上所述,一般来说,分散的农户或者小规模收购商是不愿意投入较多资金开展产品预冷的。因为,分散农户考虑到支出成本与收入报酬的不匹配即付出成本太高而不愿意进行冷链处理。小规模收购商,考虑到收购的农产品地点、对象经常不固定,预冷设施过多投入(或租赁)显然不经济。由于种养大户多数是本地能人,立足本土产品生产经营,且本来就有部分业务从事产品预冷等冷链业务(包括自建、租赁冷链设施等业务),如果能以某种方式吸引农户加入自己的冷链业务体系,除了可以维持自身产品预冷等冷链处理需求,对于增加自身收益、减少农户的产品损失,显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产地市场(产地批发市场)

农产品产地市场,一般即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它是农户家门口的市场,反映着农业生产与消费者供需信息,也是农产品冷链服务契约签订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产地市场冷链储运对于经营户分散且规模普遍偏小的特色山区尤显重要。市场经营主体(这里不拟探讨没有参与农户冷链服务的小经营户)通过与农户结对子,确定“第一公里”冷链服务价格或者农产品收购价格。之后,在对农产品预冷处理后,冷运到市场,经过分拣、标准化处理后冷藏,可以就地售卖或者通过冷链物流卖到外地市场。

产地市场建立有助于解决产地农产品积压、标准化处理、冷藏等难题,同时也是本地农产品向外展示的平台,优质农产品通过本地市场的展示(伴随交易),也会吸引更多外地冷链物流企业进入,把相关产品运输售卖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

通过行业协会引介以及政府常规招商、项目招标竞聘等方式,吸引外地大型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即可以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进驻。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与农户签约(可以借助农业合作社平台统一开展),约定适时收购农户符合一定规格的农产品,经过冷链处理后再运送到城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超直接对接”可以看作是这种模式的延伸化,即超市充当第三方经营者,直接负责农户的产品收购、预冷、储藏,并分拣运送到超市售卖。

第三方物流公司全程参与农产品冷链服务,畅通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农产品售卖成本(特别“农超对接”),赋予了农户与消费者在定价中更灵活的议价空间,一定程度上互惠农户与消费者。

应该说明的是,不管哪种冷链服务方式,政府的介入是必须的。主要由于这些主体组织冷链服务当前尚不太稳定,需要积极引导、帮扶。另外,基本的经营条件(路、水、电、网络等)也需要公共服务部门(尤其是政府)推进完善。当然,也应说明的是,各类主体经营冷链服务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市场供求状况最终决定每个经营主体存在的必要性与否及预期收益多寡,所以各类主体的冷链服务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

2 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不同路径面临的主要难题

基于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处理的组织主体不同,面临的问题也有所区别。同时每类主体面临的问题,其他主体也同样会受到影响,即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除了对冷链服务主体本身面临问题进行阐述外,也简要阐述各主体面临的主要共性问题。

2.1 不同冷链服务路径面临的个性化问题

如上文所说,不同的冷链服务路径,即体现组织主体不同,所以不同冷链服务路径面临的问题,也即不同组织主体提供冷链服务面临的问题。

(1)种植大户对普通农户参与产品冷链处理带动不强,其主导的冷链服务定价较为随意。目前,经营大户自身经营能力强,但对一般农户的产品冷链处理带动效果不强,尤其是有关农产品预冷等处理带动效果不明显。因此,应探讨如何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促进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业品种种植的经营大户在农产品采摘后,第一时间带动农户对农产品进行规范化冷链处理。由于缺乏一定的收费标准,各地种植大户对一般农户提供的产品预冷等服务收费不规范,不少农业大户感觉是“被求者”,收费要价随意,不利于农户农产品预冷服务有效开展。

(2)产地市场尚未规范建立。产地市场建立与完善的核心是要处理各参与主体的关系与完善定价机制。产地市场的发育与当地产品的交易量、区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产地市场,促进“第一公里”农产品的冷链处理,其关键是构建产地市场主体(经营户,尤其是批发大户)与数量众多的中小农户的有效合作关系,在农产品收购、预冷、储运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操作。但目前这类合作关系尚需更稳步推进。

另外,产地市场一般是确定收购农产品再做冷链处理,不会专门做预冷等冷链服务。因此,农产品没有收摘上市前,确定收购价格是关键问题,应探讨建立农民预售产品价格的评估协商机制(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参与),克服交易双方自发定价、随意涨价、降价等不规范行为。

(3)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农产品冷链服务,首先应选择可进入农村进行综合冷链服务的外地优质企业,以农产品收摘为起点,对农产品从预冷、初加工、储存,直至冷链外运、售卖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但目前,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入产地市场,多数缺乏整合产地预冷、产地加工以及批发市场建设的能力。

在产地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处理方面,尚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引导,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与冷链服务需求主体(农户等)建立高效协作关系,对普通农户产品开展“第一公里”预冷服务,以及低温环境下初加工、运输、仓储服务或者就地收购,并开展后续冷链处理。目前,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专业化、精细化预冷及其他冷链服务吸引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接受服务,并建立紧密高效的协作关系,尚需要多方面探索。

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服务发展与服务价格机制完善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如何确定冷链服务价格以及未进行冷链处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没有规范的文件指引,而且,随着农产品价格波动变大,定价机制设计也面临一定困难,这也是困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的关键问题。

不同的经营主體,对于农产品“第一公里”预冷处理方式有所差异,但核心都应注重建立与分散小农户的密切合作关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必要的动态调整收费服务机制,促进农民接受冷链服务。

2.2 不同冷链服务路径面临的共性问题

除了各服务路径即各经营主体面临的个性化问题外,各经营主体也面临一些共性难题。

(1)农户、涉农企业预冷意识薄弱。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通农户普遍对农产品预冷意识不强,即缺乏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前移理念。考虑成本与预冷设施使用频率等,相当比例的农户和中小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工流通企业不拟重点探讨)不愿投入资本购置或租赁预冷设备,错过了农产品产后第一时间预冷降温的时机。

(2)地方农产品品牌发育不足。建立农业品牌,有利于促进农户形成品质意识,珍惜自己的“安全信誉”[4],有利于对当地产品生产统一管理,且有利于制定统一标准和处理流程(包括制定“第一公里”冷链处理流程),对生鲜农产品开展有效预冷、分级、加工、包装、贮藏。但目前农产品地方公用品牌、个体(种植大户)农产品特色品牌仍然较少,这需要政府与社会相关服务机构的多方参与。

(3)农产品预冷服务标准不统一。目前,冷链处理标准,尤其是预冷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第一公里”农产品冷链服务规范化开展。冷链服务标准体系(主要牵涉到“第一公里”),包括农产品收割后各类产品的预冷技术、包装规格、转运设备标准、收费价格(预冷等冷链服务价格)等没有统一标准,致使冷链服务组织主体在开展冷链服务各环节工作时缺乏统一标准参考,也使得预冷与后续冷链服务环节不能很好衔接。

(4)预冷、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体来讲,我国预冷、冷运、冷藏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部分地区果蔬采摘后仍在常温下装车和运输,冷链流通率不到5%[5]。

目前,农产品常用的预冷方法是产地就地预冷与采后直接入冷库(距离产地有一定距离)冷却。而节省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产地就地预冷,但总体上我国产地预冷设施(比如可以高效预冷的差压通风预冷、真空预冷、水冰预冷、新近发展的移动冷库箱等机器设备)资金投入尤为匮乏。就地预冷以及冷库的不足导致我国果蔬现有低温贮藏量仅占果蔬总量的 1%-2%,低温贮藏能力严重不足[6]。

(5)人才匮乏。在农产品预冷、冷链运输到储运地点等环节,需做到科学分拣、有序进入冷库储存,以及分装运输到需求的集散地或者超市,需要大量专业冷链物流服务人才。目前,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冷链物流(服务)人员尤其缺乏,需要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在农业发展政策方面给予人才更多支持,促进冷链服务人才下乡。

3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服务的保障策略

农产品冷链服务策略既涉及到个性化路径(策略),也涉及到共性化解决策略。

3.1 根据冷链服务的特色路径,探讨个性化解决策略

(1)构建生产大户、普通农户冷链服务供需的双向激励机制,并完善相应定价机制。加大新型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大户)培育力度,调动种植大户主动带动小农户实施农产品预冷。推进当地农户股份式加入农业生产大户经营或者其控股的冷链运输体系,产品集中采摘、运送、储藏。对种植大户提供预冷设施自行购置、配送、安装调试相关方面财政补贴,提供预冷设施(政府购置的设施)租赁优惠。设置专项资金资助,即设定量化指标,对帮助小农户预冷服务的产品达一定数量或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标准的农业生产大户,分级别奖励。

出台激励措施吸引农户接受“第一公里”冷链服务。为鼓励本地产品外运销售,扩大市场规模,对参与、接受预冷服务的农户以及和冷链企业(种植大户)合作订立购销协议,通过冷链物流,推广本地产品的户口,可以在产品新增收益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此外,允许小农户在产品销售后按销售利润一定比例扣除先期冷链服务费,减少农户资金支付压力。

完善生产大户冷链服务定价与监管机制。即依据市场成本支出情况、季节特点等确定农产品冷链服务的价格,并建立监管机构,实行动态有效监管。对和农户签署合同确定的预冷等冷链服务价格,一般不能随意变动;如果由于市场成本骤增需要变动的,要通过沟通说明,经过农户认可才变更。

(2)完善产地市场建设。多主体参与产地市场建设。政府市场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市场批发经营户与农业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企业)、普通农户精准化对接,构建常态化稳定的交易(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产地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基本交易规则。通过缔结稳定或者弹性(根据需要不定期签订)契约,稳定产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方(市场经营户)冷链服务基本关系。农产品一旦确定采摘时间,市场批发经营户等即应第一时间进入田间,参照有关冷链服务标准,开展产品预冷(代为预冷或者收购后直接预冷,一般以后者居多)、分拣、冷链运输(即通过优化市场监测检疫流程,开辟冷鲜农产品快速通道,运入到市场)、冷藏,并准备下一步的销售。

提升产地市场冷链服务外溢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地市场冷库、增加冷藏车辆,推进建立产地市场农产品全程冷链和智能监控物流体系,扩大跨区域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能力。此外,应推进以产地市场为基础的畜禽肉、水产品、果蔬等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扩大产地市场的影响力,更多推广本地农产品等。

科学厘定产地市场冷链服务(或收购)价格。即在政府物价部门监管之下,本着参照市场行情、双方协商原则,确定农产品(没有冷链处理刚摘下的)收购价或者“第一公里”系列冷链服务价格收费标准(没有直接收购的产品)。对于基于天气等原因造成的预购农产品价格(定金等)损失,可以通过“政银保”(政府、银行、保险公司联合)方式,即市场经营者通过购买特种保险方式,获得部分补偿救济。

(3)引进、培育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优选或扶持相关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农产品区域。一方面,如果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无序进入农产品产地,自发开展产地农产品冷鏈服务,可能会导致服务标准降低、价格体系混乱,冷链各环节不对接,甚至“断链”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有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限制,一些物流企业不愿进入。因此,县域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应从全域冷链服务需求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市场进入激励或者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引入数量适度的大型综合性冷链服务企业,开展系列冷链服务,防止优质冷链服务企业进入较少或者意图“抢占市场”且服务低劣的企业进入,导致恶性竞争现象。

为此,要精准招商,多渠道引入大型优质生鲜农产品冷链服务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参与产地冷链服务,实现低温预冷、运输、仓储、派送全程专业化管理和控制。即在可选的条件下,优先优惠支持(培育)可以参与产地预冷、产地加工以及批发市场建设的综合性冷链服务企业进入,大力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产地预冷、低温运输等冷链全程业务。促进预冷、加工、冷链运销各环节协调发展,实现产地和销地冷链物流高效对接[5]。为推进优秀企业进入,要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服务质量评价,遴选服务优质的企业,与农区企业、农户(通过合作社)签订稳定协作合同,进入农区提供冷链服务。

多方协作,确定第三方冷链服务定价。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应建立与其他预冷组织主体协作联动、个体农户有效参与协商(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代单一农户参与协商)机制,遵循市场需求变化规律,完善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议定,政府、社会力量有效监管的科学定价机制。

以上市场冷链服务方式,不管哪种都应促使供应链与价值链的有效衔接,使运营冷链物流的生产大户、企业或者批发市场有盈利的空间,促其持续经营。3.2 推动冷链服务共性问题解决基于各路径冷链服务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应从多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1)加大预冷知识宣传与技术培训。要扩大宣传,增进公众对生鲜农产品冷链处理作用的认知,从而激发冷链服务的需求。在农产区,要宣传、普及、推广预冷技术,尤其是冷水预冷、强制通风等预冷方式,并努力实现农产品产后预冷、分拣分级、初级加工等全程低温控制。

对普通农户,尤其应加强冷链储藏基本知识(包括适合储存农产品体积重量处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其低温储藏意识,增进其对冷链储存专业服务的需求。对冷链服务环节的工作人员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即在包装、搬运、运输、预冷、贮藏、加工等方面加大技能培训,使其更好改进冷链服务,减少人工失误带来的损失。

(2)提高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为推进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大地区公用品牌的塑造。可以以地方龙头企业为基础,牵头推进、优化地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品种,加大生产过程管理,规范果实成熟后的收摘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并适时带头申请地区公用品牌[7]。

获得地区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后,需要继续强化对品牌的维护。特别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比如,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方式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特色产品种养培训,主要培训标准化选育种、栽培、过程管理、农药化肥使用等,让分散种植的农户了解区域公用品牌的种养技术、产成品达到的基本标准要求,确保地区特色产品的品牌质量。

除了地区共用品牌外,鼓励企业(一般即是生产大户)自主申报名优特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等特色产品品牌认证。政府通过税费减免支持企业或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快企业此类特色品牌的培育。

健全法规,加强品牌的使用管理,维护地区品牌声誉与相关企业的合法利益。市场监督执法部门对冒充区域品牌或者企业名优品牌销售产品,或者其他恶意诋毁品牌言行要制定细化的法律规定,通过提高罚款等方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出台惠农信贷等措施鼓励小农户全面开展品牌种养,确保农产品符合地区公用品牌或者其他当地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要求。

(3)推进“第一公里”冷链服务技术标准建设。根据国内、国际标准的质量安全认证(尤其注意逐步按照国际标准质量安全认证)制度要求,遵循行为信息可以追溯基准,完善生鲜农产品预冷、包装、运输、冷藏、配送,以及冷链设施安装的相关冷链服务技术标准(细分标准不拟论述),并以此规范冷链服务主体,尤其是在农产品“第一公里”的行为。

目前,虽然部分省市已经制定了地方标准,比如《标准_DB21T 2542-2015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DB 37/T 2112—2012农产品(果蔬)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规范》。但是全国范围(以及省际区域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商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只是在全国部分城市(企业)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希望国家或部分跨省区域能尽快完善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操作规范,更好指导农产地“第一公里”农产品冷链服务工作。

(4)加强冷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第一公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冷链服务的保障,政府应参与、助力冷链服务组织加大冷链资源和技术投入,增加及优化配备产地预冷、冷藏设备,包括大力引进、建设、租赁、扩充新型真空预冷设备、一般冷库、移动冷库和冷库车等。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做到更好地调动和利用冷链资源,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如做好冷库和冷库车的空间利用,减少浪费。针对行业协会牵头、政府投入的公共冷链基础设施(冷链设备),为提高其利用率,对不同的运营主体都应开放,不过要收取相应的使用(租赁)费。

解决冷链设施投入的资金难题,可由地方政府主导,引入PPP投资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政府可直接投资,并通过税收、补贴、用地、用电等实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注资。此外,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允许农户入股,实现“政府+农户+外来优质物流企业(或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冷藏保鲜、仓储运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5)完善优秀人才培养及使用制度。首先,要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针对物流或是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增加冷链物流必修课程以及化学、食品学、机械运输等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其将来能更好解决冷链服务问题提供知识储备[3]。

其次,对冷链服务人才下乡,要秉持“共享”理念。只要能够为乡村冷链服务,不管时间长短,不管是不是定居农村,都可以灵活引入、使用,并出台配套激励措施,鼓励冷链服务人才为乡村冷链服务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4 结语

生鲜农产品如果要做到保质尽快送到消费者手中,除了运输、配送环节推广冷链物流,也要在源头上对农产品保质、保鲜,即为农产品的“第一公里”做好冷链服务工作。为此,需要从冷链服务主体(途径)个性化及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价格问题、预冷意识、品牌创立、技术规范、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与供给等方面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农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0):61-62.

[2] 吴军.果蔬价格能否卖得高关键在“最初一公里”[EB/OL].(2019-04-02)[2021-10-08].http://newpaper.dahe.cn/ hnsb/html/2019-04/02/content_329618.htm.

[3] 刘婧怡.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的“第一公里”痛点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20(4):145-147.

[4] 张涨.打通农产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EB/OL].(2016-01-11)[2021-10-08].http://views.ce.cn/view/ent/201601/11/ t20160111_8178856.shtml.

[5] 何旭东.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7(11):61-63,79.

[6] 赵皎云.移动制冷技术在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应用:访中集冷链科技有限公司方案解决部负责人岳治强[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s1):48-51.

[7] 柯炳生.如何打造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J].云南农业,2018(10):12-13.

猜你喜欢
农产品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海南省计划打造千个“三品一标”产品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
河南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一览表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
5月上旬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
农业部暂停和取消部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资质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