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2022-05-01 14:15马绮徽
甘肃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马绮徽

“同学们,欢迎收听我们的‘德润之声’,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一则励志故事……”每天晚上8∶40,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道中心小学的寝室里,这温柔的声音都会准时响起。寄宿的学生们随即安静下来,他们快速钻进被窝,伴着轻柔的声音进入甜美的梦乡。

“‘德润之声’栏目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经典诗文等内容,在每天学生起床时和睡前播放。”校长旦知草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新尝试。

在陇原大地,有很多学校像卡加道中心小学一样,结合自己办学特点亮出自己的“思政”绝活,在育人路上,多点发力,多点开花。

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因此,拥有一支优质、坚强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

按照我省的工作思路,各市州纷纷摸底,直面教师队伍短缺现状,统筹解决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通过优先选聘、加强引进、多元遴选、校内转岗等方式,补充思政课教师缺口,目前全省中小学共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9109人,兼职思政课教师31251人,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达到1∶465。

要想火车快,全凭车头带。为了尽快让思政课教师成长,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参照省级政策,各市州纷纷行动,培养本土思政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全速发展。目前,思政名师工作室基本覆盖各市州,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招收10名以上学员对其进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参加“一师一优课”、德育精品课、示范巡讲等教研活动,有效发挥“传、帮、带”的教育引领作用。

定西市举办甘肃省思政课名师示范巡讲团第七专家组示范巡讲活动,全市5000多名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下”“线上”方式进行了全员培训。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交流轮岗,出台政策措施,通过支教、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学区内走教、城乡联盟共同体等多种方式选派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支教。在评优选先等工作中,注重思想素质考核,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在甘南州,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依托国家、省、州、县级培训等方式,尽可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短期进修和交流访学的机会,增加一线教师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州委教育工委主要领导赴天津衔接“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十三五”原有项目的同时,协商组团式援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订单式培养、铸魂支教三个协作项目。

酒泉市建立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研究审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制定国培、省培、市培项目中思品、思政及辅导员培训计划,健全市、县(市、区)、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成立市、县两级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6个思想政治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广大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定期研讨机制,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天水市委教育工委打造了1个省级和10个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参与名师210人,开展教学教研22场次、教师培训10场次、下乡巡讲44场次,累计带动辐射教师1200余人次。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全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市教育局依托省内知名高校累计培训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学校书记、校长及思政课教师915人次;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利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

庆阳市积极推行“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聘请市县党校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等兼职讲授思政课,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教育观、育人观。

为了做好思政教育,思政教师们牢固树立“把自己摆进去,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的理念,在实践的大熔炉中全面提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队伍建好了,怎么样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单靠过去教师一味灌输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为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各市州拿出实招,结合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平台。

整合优质资源,进行课程创新教研。針对各地各学段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创新联动教研机制,各市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各校进一步结合自身学段、学校特点开展思政课教研教学,积极推进大中小学不同学段间的教学交流,各地各校跨学段、跨区域的教研实践与交流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借助一体机、依托互联网,各地中小学通过录制微课及“同上一堂思政课”“课程思政”等方式,让思政教育渗透在各学科内,有效补充思政课堂的外延,努力做到课课有思政,环环有思政。

“今天咱们学习圆周率,提到圆周率,有一位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嘉峪关文殊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数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故事,是该学科的“思政”切入点。

在文殊镇中心小学,无论什么学科,都能看到“思政”的影子。这也是嘉峪关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缩影。

在嘉峪关市,以“必修课+选修课”为基本框架,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结合全市特点,开设特色鲜明、内容鲜活的选修课,形成各学段相互衔接、又有明确区分度的课程结构。完善思政课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不同学段学习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严守课堂教学阵地,则是武威市对思政教育的统一认识。全市各中小学统一选用统编教材,坚持把思政教育摆在突出地位,要求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认真做好备课、授课等环节,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同时,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坚持将育人作为课堂教学的首位任务,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动各学科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白银市则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让课堂和思政深度融合。会宁县的“红色基因传承”校本教材,白银区的“国家矿山精神”校本教材,靖远县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乡土地理”校本教材……各学校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围绕弘扬长征精神,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数字长征”“诗吟长征”“众评长征”“歌唱长征”“画说长征”等多学科融合渗透,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在革命老区庆阳市,全市统一高标准制定完善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各学校建立了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包抓思政教研组、备课组,联系思政课教师,听评思政课的制度,保障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向。鼓励思政课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树立互联网思维,统筹线上线下两个育人空间,确保用好网络及新媒体资源,推动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天水市把创新作为当地下好“思政”先手棋的坚定思路。全市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坚持以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为导向,拓宽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认定范畴。在评价考核时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时事教育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

同时常态化开展《开学第一课》录制展播活动,围绕抗疫教育、党史学习、强国有我等主题,为不同学段学生量身打造9节展现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视频课程,开学初全市60万中小学生統一观看。广泛开展精品思政视频课和思政微课教学活动,打造了118节精品思政视频课程,认真开展线下评课教研活动。

省会兰州各级学校依托兰州市大中小幼思政(德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6个分教指委,开设“时事政治课”等思政选修课。在教师中落实集体备课和跨学段、跨片区研课制度,举办“同上一堂党史课”“同上一堂战‘疫’思政课”等活动,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知识等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形成“3+1+N”的课程育人体系。

良好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如何让“思政”以更多元方式发挥育人功能?如何让“思政”工作真正“活”起来、“红”起来、“动”起来?改革创新就显得非常关键。

甘肃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红色文化资源,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独特优势——红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红色地标独一无二、影响深远;红色场馆内容全面、主题多样……几乎每个市州都有独特的“红色”印记。

“到今天,我还总会想起学党史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从那之后到现在我每天都涉猎红色知识,革命精神不能忘。”每每想起自己在2021年参加“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学生‘线下重走长征路’活动”时的情形,环县四中学生韩佳妮仍会激动不已。

这些资源,恰恰为各地学校开展红色活动,推进思政育人提供了沃土。很多像韩佳妮一样的学生,也都在一次次特色鲜明的活动中,把“红色”埋入心田,刻进脑海。

在推进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在探索思政育人的道路上,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挖掘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把“长征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八步沙精神”等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传承红色血脉,厚植红色基因,打造“红色甘肃”思政课程和活动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历史、民俗、文物、文化遗存等丰富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参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成了“文化甘肃”思政课程体系,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全省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思政课重要资源,免费向大中小学生开放。

张掖市充分利用环保科普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等建成市级以上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28个,建设“红军小学”3所,创建“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所,着力打造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依托张掖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设计开发研学旅行活动线路21条,研究开发研学实践课程20余门,近三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教育活动7.4万余人次。

定西市把握各学段特点做好思政教育的“接力赛”,紧贴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开展“千校万人唱红歌”接龙传唱活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全市青少年书信绘画大赛及“万名学生讲党史”“万家红色教育大实践”“万项红色成果大展示”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校园文化墙、校史馆、德育大课堂、校园运动会、文化节、第二课堂、大课间等活动渗透德育,通过疫情防控期间生动鲜活的事例和身边脱贫攻坚的“大奇迹”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成就,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喜闻、爱听、乐学,终身受益的课程。

2021年10月兰州疫情突发,居家线上教学期间,很多家长都感受到自家孩子的变化。“当我听到学校要线上云升旗的时候有点诧异,后来跟着孩子一起参加仪式,确实让我很触动。”这是很多兰州市华侨实验学校家长的心声,当他们看到学校坚持疫情防控期间在线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德育活动,他们都从最初的不解到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校,我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节课都是德育主阵地,大到对学生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小到红领巾的佩戴、对队旗的爱护,都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内容。”华侨实验学校校长王向晖说。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州教育局不仅组织编写了《临夏州中小学爱国爱党爱家乡资料汇编》,还根据《临夏州“千校万生学党史、感党恩、明志向”红色研学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全州中小学开展了“千校万生学党史、感党恩、明志向”红色研学活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学生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生到州内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开展研学活动。

嘉峪关市注重抓实践教育,积极开展“一校一品”思政教育(德育)品牌创建活动,依托“嘉峪关市精神”“八棵树精神”“铁山精神”“长城精神”和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魏晋文化、黑山文化,以及嘉峪关关城景区、长城博物馆、城市博物馆、酒钢“铁山精神”纪念馆,创建“四种精神、四种文化、四个场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34次,参与师生近3万人,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时代中国教育已经踏上新征程,“思政”正是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最有效抓手。

从陇上江南到肃北草原,从陇东塬到河西走廊,甘肃省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梁八柱”已拔地而起。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武装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思想,不再拘泥于课堂的思政育人正在社会大课堂中不断升华。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