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立校 向“美”而行

2022-05-01 14:15孔子俊苏岩霞王永东
甘肃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兰大兰州大学青年教师

孔子俊 苏岩霞 王永东

春日的午后,阳光中仍然带着几分凛冽的寒风,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的操场上,一群身着“兰大附校”字样队服的孩子们正在尽情奔跑……这是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兰大附校”)足球、篮球队的日常训练场景,而这只是学校素质拓展课程中的两门。近年来,兰大附校坚持以“美”立校,突出“大学里的小学,小学里的大学”这一办学特色,为“兰精灵”们打造了一个阳光健康的成长乐园。

经过兰大附校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兰大附校已经成功跻身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优质学校行列。回望兰大附校近年来的发展,是敢为人先、扎实做事的向上之路,也是心怀爱与美的拼搏之路。

“兰大为‘美’,用‘美’这个字再合适不过了!”谈及为什么选择以“美”立校,兰大附校校长杨永宏说,从内涵来看,“美”是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兰大属校对兰大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诠释和升华。

2019年底,杨永宏到兰大附校任职的第一件事就是着眼建设学校文化。他認为一个单位如果没有文化那就等于没有灵魂,是碎片式的、杂乱无章的,应该建设基于校情及历史人文基因、学校发展愿景的校园文化思想体系,并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改革课堂,打造属于兰大附校的品牌特色,凝炼出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创建以“美”文化引领办学的思想。

确定了办学理念之后,就有了思想和灵魂。兰大附校界定的“美”旨在倡导个性、包容共性,让每个附校人成长为最美的自己。学校立志用“美”的方式去培养“美”的人,努力办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孩子,满足每一个家庭接受优质教育的心愿。兰大附校从实实在在的细小处做起,构建了系统的“美”文化,真正开始了以“美”立校的进阶之路。

“美”既是统领兰大附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也体现在校园种种细微之处。从大门放眼望去,操场周围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各色新年纸灯、挂件,色彩艳丽,样式多样;走进教学楼,楼梯拐角处是英文字母形状的小书架,楼道墙体上粘贴着许多孩子们制作的卡通面具……

杨永宏说,为了让每个班级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各类传统节日时制作手工作品。除此之外,还要求每个班级创建自己的文化墙,并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

除了文化墙,学校还在走廊上设置了科技作品展示区。微型吸尘器、用电池驱动的小坦克、航空火箭模拟器……在学校特别安装的防尘罩里,这些作品保存完好如初。“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寒暑假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每学期更换一次。”杨永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每一件作品。

在兰大附校,“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更体现在学校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中。班级评价体系就是学校以“美”立校的生动体现。学校变流动红旗为集“美”活动,每个教室门边都有一个大大的“美”字。“美”字的每一个横线是小奖牌的粘贴处,从上到下依次是卫生、纪律、礼仪和路队。当“美”字的每一行都集齐了奖章,就可以兑换一个“大美班级”。“集‘美’行动将班级评价与学校的‘美’文化形成统一的体系,这是我们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创意。”杨永宏如是说。

除了校园实物,学校也力争让“美”走进课堂,为学生独家定制了“兰精灵”系列课程,建构了基础类(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确保学生全面发展。附校先后开发了48门拓展类课程,涵盖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素养、劳动素养和艺术素养等五大领域,所有教师从不同视角、以不同身份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刘洋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她和其他老师一起成立了无人机科技创新社。孩子们可以在这儿学到关于无人机的理论知识、分组使用无人机。除此之外,还可以学到当下热门的编程技术。刘洋说,等疫情缓解后会带孩子们去航拍实战,让他们拍出自己的作品。

2021年附校在保障基础类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提升拓展类课程的品质,致力于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以“尚美100”工程为抓手,充分盘活大学课程资源,并依托兰州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立足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和“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资源,成立了“兰精灵”少年科学院。先后数次组织学生走进兰州大学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兰州大学医学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民勤治沙站等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科考课程。

近两年,除了设置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兰大附校在师资储备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靠青年教师发家”的说法,生动展现了学校的教师群像。

2021年,学校从来自兰州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74个应聘的研究生中经过两轮筛选,招聘了15名优秀研究生,成为附校的新鲜血液。“学校之大不在楼之大,在‘师’之大。虽然我们在办学条件及硬件设施方面还有欠缺,但是我们的师资遥遥领先!”杨永宏说。

扎扎实实干事的氛围需要制度的保障。学校通过自主申报、民意测评、竞聘上岗,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师走上管理岗位,担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等职位。同时,改变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沟通方式,减少层层上报的流程,逐步使上传下达通畅高效。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更有奔头,学校修订并完善了各项制度,一条条加分标准,一项项考核指标,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定下了实干的调子。“只要想进步,学校都可以提供平台。”杨永宏诚恳地说。

为了给教师们“搭台子”,学校内部建立了青年教师工作坊、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计划、三级视导制度等相關环节。同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通过查教案、听课堂、作反馈来指导青年教师。从师傅的引导到学校领导班子把方向,环环相扣,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搭建的“台子”很快有了成效,短短两年时间,附校教师获省、市、区级荣誉称号或表彰奖励达148人次,省市级骨干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分别增加了9位和6位,并形成了教育部领航、名校长领军、金城名师领衔、省市级骨干领头的附校教学科研团队。

青年教师牛海灵是学校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的受益者,在入职短短一年内迅速成长。2021年,她以甘肃省说课特等奖的好成绩冲进全国比赛,斩获了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网络大赛说课二等奖。牛海灵直言自己很感谢学校搭建的平台,以后也要更争口气,力争在三年之内让自己的讲课水平再上一层楼。

在兰大附校教学楼里,一块挂着“少年科学院”牌子的教室格外引人注意。走进一看,教室内展示着孩子们参加“科考”的各类照片和手工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办“大学里的小学,小学里的大学”是学校回应“如何突出大学的附属学校特色”的思考。2020年8月起,兰大附校依托“兰精灵”少年科学院致力做实做大实践类课程。

目前,“兰精灵”少年科学院初步设置了敦煌、大气、草业、地质、医学、生物等研究所。通过小小科学家征集、少年科学院网站、敦煌小讲堂、假期科考课程成果小讲堂等活动,吸引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了少年科学院,让学生自己当“院长”,并聘请了16位大学教授作为少科院专家库成员。一年来,学校先后数十次邀请专家学者走进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长大讲堂”。“成立专家库是想调动家长资源,孩子们通过这个渠道知道了自己爸爸妈妈原来这么厉害。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学习到了新知识。现在报名的家长可多了。”杨永宏说,下一年学校将继续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

视野打开后,实践必须跟上。学校先后数次组织学生跟随兰州大学科研队伍的步伐,走进兰州大学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敦煌研究院、民勤治沙站等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科考课程。“可以说,少科院正在成为附属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杨永宏说。

校园的“美”、知识的“美”、兴趣的“美”、梦想的“美”,正引领着孩子们感悟“美”、创造“美”。兰大附校是这样做的,也正在以“美”立校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学校是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兰大附校操场一角的梦想之柱上记录了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杨永宏说:“做这个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把梦想投进去,十年后来看看。他们心里有个念想,做起事来更有劲!”彼时,梦想之柱的上方必定升起明月,给孩子们的梦想撒上一层淡淡的月光。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兰大兰州大学青年教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兰大为美,有幸遇见你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