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质量研究

2022-05-01 17:48喻科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4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喻科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保护生态脆弱区环境、解决农村深度贫困的重要方式。湖南省安化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不全、乡村人才不足以及基层治理有盲点等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需要从推进产业融合、完善基础条件、充实人才队伍以及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产业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 产业兴旺 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XTKT202119)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中共益阳市委党校立项课题“开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新局面研究”(2020YDX004)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益阳市社科联立项课题“益阳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021YS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因此,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需要推进就地安置与劳务输出,扶技、扶志与扶业并重,完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软件”和“硬件”,盘活用好迁出地的各项资源,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湖南省安化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探索创新“安置区改社区”经验做法,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化样板”,实现从“荒山到小镇”、从“安置区到社区”、从“贫困山乡到旅游景点”的华丽蝶变。

(一)整合乡村优质资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安化县茶乡花海生态文化体验园位于县城东郊12公里,占地2500亩,由98座小山头组成,花园花海700多亩,打造悬崖宾馆、空中漫步等品牌景点100余处。借助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与文化,以茶为基础、花为重点、名贵树种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而成的茶旅一体化综合产业园,2020年试营业8个月,创文旅产值3000余万元。建设在茶乡花海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梅山赛车运动主题公园,与茶乡花海景区互为补充,形成集体育、旅游、教育培训、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茶乡花海项目优化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为易地扶贫安置区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二)组建茶乡花海社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茶乡花海社区由安化县龙塘乡原大百龙村、茶乡花海特色小镇安置区合并而成,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104.28公顷,于2018年3月启动建设,新建房屋70栋、面积53915m2。安化县茶乡花海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相毗邻,是全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来自全县13个乡镇517户2133名贫困人口集中搬迁入住。2019年12月,茶乡花海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将特色小镇安置区纳入社区管理,成为搬迁户生活便利、和谐有序、就业稳定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样板区。2021年1月,茶乡花海社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三)景区社区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渠道

安化县在茶乡花海生态园实施全国首批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项目,探索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增加群众收入渠道。景区与社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社区+搬迁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景区的发展、农民能就业、社区增收益等多重效益。例如,茶乡花海生态文化园体验园与茶乡花海易地搬迁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对于每年31万元收入按3:7的比例用于易地搬迁贫困户分红和投入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茶乡花海生态园运营公司对每张门票收入提取10元用于被租赁土地农民返利分红,2020年农民分红共计107万元,户均增收1300余元。借助景区带来的人流量,在安置点周边发展餐饮、交通运输、贸易零售、农产品种植销售等行业,通过乡村旅游变“输血”为“造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探索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惠民、富民之路。

(四)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化解群众基本矛盾

安化县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深入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探索易地扶貧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新路径,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建立“1234”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工作模式,实现小事消化在网格、大事化解在社区。深入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建立群众自治微信群2个,让群众一键了解政策法规,实时反映诉求建议。全面落实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整合邮政投递点、快递包裹代收代寄、银行存取款、小超市等一系列便民服务。

(一)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安化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探索创新“安置区改社区”,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化样板”,实现从“荒山到小镇”、从“安置区到社区”、从“贫困山乡到旅游景点”华丽蝶变。景区与社区相伴而行,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区的发展、农民能就业、社区增收益等多重效益。但是,茶香花海景区开业以来,配套产业发展不足,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以门票为主,综合收入不足。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景区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出现了资金流转不畅、游客流量减少、员工流失等问题。安置区(社区)后续产业结构单一,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搬迁群众的产业增收需求。

(二)基础设施不全,群众生活有待改善

茶乡花海景区通过招优引强,加大资金投入,园区内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仍存在景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示范带动作用不够的问题。沿景区周边、沿水、沿路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大,景区示范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地将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精力、资源、项目集中投向核心村,对周边自然村的整治建设重视不够,安置区与自然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在加快社区建设过程中,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政策不活,办法不多。村居民建房缺乏规范与指导,民居特色不明显。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杂物乱堆放、垃圾乱抛洒等现象给黑臭水体整治、美丽村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乡村人才不足,制约景区社区发展

安置区(社区)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失,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茶乡花海社区2133名异地搬迁人员中,共有1031名适龄劳动者,实际留在景区从业人员不到100人,就近用工比例不超过10%,剩下超过80%的人员选择外出务工。实用人才紧缺,难以招到符合公司(项目)发展的商业类人才。例如,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的梅山赛车运动主题公园,对于车辆维修、职业车手、园林设计、花卉培育和企业运营、新型媒体等方向人才需求较大,但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人文氛围、福利待遇等方面影响,目前仅依靠企业本身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制约了企业发展。

(一)推进产业融合,壮大发展基础

1.整合分散资源,壮大产业集群队伍。在茶香花海景区的基础上,开发休闲度假、养生民宿、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特色餐饮等项目,使单一景点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和乘数效应。在梅山赛车运动主题公园特色景点的基础上,开发梅山文化、赛车文化等产业,借助“梅山赛车比赛节”“安化黑茶节”等系列特色节庆活动,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全国旅游市场,为“景区+社区”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转变传统思路,加快促进融合发展。转变“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传统思路,探索“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路径。例如,依托茶香花海景点,推动黑茶、农副产品、特色蔬果等的快速发展,打造“茶果结合”“纯天然绿色蔬果”等本地特色品牌,发展“前店后厂”销售模式,有效解决景区主要依靠门票收入问题,助推“景区+社区”持续发展。

3.发挥品牌效应,健全文旅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利用“安化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中欧地理标志灯的品牌效应,用安化黑茶品牌带动同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价值链构建。进一步把安化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出来,做实“茶旅文康”产业融合,把安化梅山文化、黑茶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增强文旅产业文化底蕴。

(二)坚持示范带动,提升服务水平

1.高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布局优化,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重点村”“特色村”打造相衔接。例如,将“茶乡花海”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

2.加快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建立标识引导、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等。

3.要把握处理好路与景的关系。让通景道路与山水、民宿等景观互相映衬,着力提升整体形象和内涵气质。按照农村住房建筑设计示范图集要求,结合本地特色,对国省干线和县乡主要通道临路民居环境清理整治,整饰改造,打造民居整治整饰样板,逐步推开。把握处理好“土”与“洋”的关系,传承乡土气息这一内核,融入时尚元素这一关键,让游客既能感受传统的魅力,又能享受现代之舒适。

(三)坚持人才振兴,充实人才队伍

1.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乡村人才。依托湖南城市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外挂式”培养等新模式,侧重培养一批熟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村专业型人才。实施农民素质提升三年、五年行动,主要面向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开展农业经理人培训,重点在农业生产组织、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从事管理与服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畅通体制机制,引进乡村人才。畅通体制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吸引一批退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等到乡村任职,探索村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聘用、顾问等方式,从外部引进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新乡贤投身家乡建设。例如,成立乡贤参事会、乡贤联谊会等组织,吸引乡贤参与项目招引、美丽乡村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乡村事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岗位参与支农、支教,打通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通道,为乡村建设行动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搭建交流平台,储备乡村人才。精准选派和管好用好新一批驻村工作队,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着力选派一批善经营、懂技术或熟悉市场的干部驻村开展工作。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等下乡政策,将懂科技的农技干部以及其他优秀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进回乡农民工创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支持新回乡创业农民工及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培训,储备农村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

1.“景区+社区”组织联建,激发党建引领活力。紧扣景區管理和社区治理工作实际,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支部设置与服务居民、游客、商家等不同类型主体融合,推进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部署区域党建工作,加强协商议事、资源共享,一体推进景区社区治理、旅游服务、景观打造、产业发展等工作,实现“景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2.“景区+社区”党员联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围绕旅游发展、旅游服务、社区治理等内容进行讨论和建言献策,拓展党员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落实党员分类管理制度,结合党员平时表现、先锋示范、民主评议等情况,开展景区党员、社区“两委”、协会党员、党员商家综合考评,联合评选年度“最美党员”“先锋导游”“党员示范经营户”,授牌“党员示范岗”,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景区+社区”服务联抓,提升旅游整体品质。坚持多元需求导向,加快旅游新场景营造,充分挖掘展示特色文化,持续优化旅游服务,推动旅游服务品质和社区治理水平同步提升。增强服务能力,定期邀请规划、文化、旅游和基层治理等方面专家学者为景区和社区党员干部授课,促进党员干部坚定发展信心、增强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潘彪,黄征学,滕飞,夏成.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贵州省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1(05):84-90.

[2]张兴鑫.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甘肃农业,2021(04):34-35.

[3]武汉大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研究课题组.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特征与后续扶持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0(12): 88-102.

[4]刘同山,陈晓萱.易地扶贫搬迁:成效、问题与政策反思——基于宁夏H县S村的调研[J].新疆农垦经济,2020(10):15-23.

[5]何安华,倪坤晓,李竣,黄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道路探析——以安徽岳西县为例[J].农村工作通讯,2020(14):34-35.

[6]涂圣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导向与战略重点[J].改革,2020(09):118-127.

[7]张涛,张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减贫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7(04):129-136.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委党校统战理论研究室)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