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走红网络

2022-05-01 02:0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钻研阅读者海德格尔

2021年11月初,在“海德格尔”豆瓣小组中,一则标题为“我是农民工,请问要如何才能入读大学”的求助帖“火”了。发帖者陈直(化名)称,自己是一个农民工,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想求助网友帮忙联系出版社,看是否有出版的可能,以作为“同等学力”的证明申请入读大学。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农民工和哲学的热烈讨论。

据悉,1990年出生的陈直,2009年从一所二本大学辍学。离开学校12年,他先后到过北京、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打工,修过机器,搬过货物,也曾在流水线上组装过平板电脑屏幕。同时,他钻研哲学,重新学习英文,翻译哲学专著,在繁重的打工生活中,每天坚持阅读两三个小时,带着存有1200多本电子书的阅读器四处漂泊。

意外被关注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之后,陈直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一些网友针对采访文章中的几处细节,认为陈直“对妻子不够好”“不好好干活去读哲学”。然而对于陈直钻研哲学这件事,妻子刘缨是支持的。在她看来,陈直只是每天花两三个小时搞哲学而已,生活中夫妻二人都是轮流做饭、做家务。

多维解读

“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让人感动

同样是农民工,在广东东莞的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广受赞誉,思考海德格尔的陈直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质疑,为什么?在一个盛行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時代里,有用还是无用、利益多还是寡,成为一些人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样的实用主义,导致“哲学遇冷”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读哲学被嘲笑”成为一种纠结的处境。物质生活上谈不上丰盈的农民工思考哲学,很容易给热衷“浅阅读”的人一种不务正业、本末倒置的感觉。

但事实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精神食粮,就像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一样,“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本质上也是在寻求一种精神食粮。就像余秀华可以写诗、范雨素可以写小说一样,农民工陈直同样可以钻研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英语、钻研哲学、翻译哲学专著,这样一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陈直作为农民工不仅想了,还勇敢地做了。这件事本身,就十分让人感动。

努力工作,和妻子轮流做饭、做家务的陈直,不仅有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也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生存理性。如果通过钻研哲学能够让他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能够让他更好地发现、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有什么不好呢?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要包容“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还要为普通人丰盈精神家园提供帮助和社会支持。社会给普通人一方别样的空间,普通人也能给社会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阅读者没有境界高低之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民工都是与流水线做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毫无诗意可言。而海德格尔象征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精神上的超脱意义。于是乎,有观点认为:农民工阅读和思考海德格尔,对他本人没有用,对传播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也没有多少用。然而,对阅读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有没有用”的思考框架内。你能指望用《红楼梦》处理家庭危机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真的是教人摩托车修理技能的吗?岂止是海德格尔,哪怕更多大众的、阅读门槛低的读物,也很难说出有什么用处来。

如果说一定要赋予阅读行为某些正当的意义,阅读可以是一种消遣方式,可以是一种启发思考的路径,也可以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但没有一种意义的实现,是以阅读者的身份地位为前提的。大学教授读网络小说可以读得不亦乐乎,农民工也可以读海德格尔读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同样,阅读也没有必然的高尚性与低劣性之别。农民工喜欢读海德格尔值得肯定,但我们也不能仅以此为依据评价其“精神境界高”。读书不应该有太多的道德绑架。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没什么不正常,就阅读文化而言,只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就是阅读人群减少,大家变得不爱读书。

猜你喜欢
钻研阅读者海德格尔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Desire for Youth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阅读者的春天
乐在钻研中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