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首次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2022-05-01 02:0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天宫航天员载人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三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多维解读

让“天宫之光”照亮青春梦想

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民众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次太空授课前,有关方面就曾通过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我们看到,从“太空睡觉会不会做梦”“怎样在空间站里养金鱼”,到“航天员喝水的吸管会不会飞走”“氧气和水从哪里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问题都被纳入了“天宫课堂”的互动环节,而航天员叶光富演示的太空转身,也激发了许多小朋友颇具挑战性的思考。正是依托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力,巧妙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曾经在地面课堂上需要死记硬背的物理、生物学知识生动有趣了起来。

好奇是人的天性。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经回忆,是1970年从他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他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青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投身航天事业的。这当中,就有再次站上“太空课堂”讲台的王亚平。只有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创新创造拥有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天宫课堂”是一把进入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机构更好地成为引导和培养我国科技力量后备军的“孵化器”树立了样本,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逐梦太空的脚步。“神舟”“嫦娥”“天宫”“天问”,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见证了中国航天向宇宙迈进的铿锵步伐。探索太空的奥秘,我们求知若渴。传道授业天上来,“天宫课堂”为科普插上翅膀,让未来充满可能。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天宫课堂”让科普教育活起来、燃起来: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直观生动的太空授课让它离我们更近了;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天宫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思维转起来: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哪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太空梦、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天宫课堂”是传承、是梦想,仰望星空,我们也应该更加脚踏实地地努力,让梦想近一点、更近一点。

猜你喜欢
天宫航天员载人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天宫出差乐趣多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天宫之眼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天宫二号蓄势待发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