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化主题活动的开展
——以大班“我们的鹤琴爷爷”主题活动为例

2022-05-06 02:28江苏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幼儿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鹤琴陈先生爷爷

江苏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田 浦

我园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为办园指导思想,那么为什么我园叫鹤琴幼儿园呢?幼儿知道陈先生吗?幼儿对于我园的文化了解吗?鹤琴幼儿园的幼儿是不是应对陈先生有所了解呢?要怎么去了解呢?于是,大班组的教师和幼儿开启了主题活动“我们的鹤琴爷爷”,来了一场很有意义的与陈先生的隔空对话。

一、主题活动的来源

2020年临近暑假,我园的艺术老师计划创作一幅关于陈鹤琴先生的油画。张俊园长带着艺术老师和当时我们中班年级组几位教师去拜访陈先生的学生唐淑老师,期望搜集一些与陈先生有关的资料。唐淑老师展示了一本记载着陈先生事迹的画册,讲解了陈先生研究儿童心理、创办幼儿园和幼师学校的故事,我们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张俊园长告诉唐老师幼儿园想要创作陈先生油画的想法,幼儿也将参与其中。唐老师觉得很有意义,但前提是幼儿需要对陈先生有所了解,这样幼儿才能自然地表现和表达。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去了解呢?我们中班年级组几位教师经过商讨,决定在大班上学期开展主题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幼儿一起探索。

二、主题活动开展前的思考和准备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和幼儿一起探索,及时回应和支持幼儿。为此,大班年级组教师利用暑假阅读《陈鹤琴全集》,增进对陈先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思考如何开展这个预设的主题活动。

1.预设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

开学初,大班年级组教师一起交流暑假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对于主题活动开展的思考。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幼儿,思考幼儿对于鹤琴爷爷想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最后通过讨论预设了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主题活动目标是:(1)了解陈鹤琴的生平,知道他的主要事迹。(2)通过了解陈鹤琴,尊敬与喜爱陈鹤琴,为自己是鹤琴幼儿园的小朋友感到自豪。主题活动线索是:(1)陈鹤琴是谁?(2)陈鹤琴做了哪些事(计划从研究教育和研究孩子两个方面去了解)?(3)作为鹤琴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怎么做?

2.调整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

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参与了园部对于该主题活动的审议,大家围绕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的讨论给年级组教师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在讨论主题活动目标时,虞永平老师认为教师需要了解以下内容:陈鹤琴先生要求孩子们做什么?他希望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用陈先生的思想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将陈先生的理念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孔起英老师提出,这个主题活动不应该做完就结束,而应该延伸进行,持续影响幼儿的生活。结合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年级组教师通过讨论增加了一条主题活动目标,即“通过了解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用活教育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在讨论主题活动线索时,专家们认为第二条线索中有关研究教育和研究孩子这两条子线索是从成人视角进行梳理的,幼儿不一定感兴趣,各班教师可以不急着确定子线索,后续再从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出发确定活动线索,以预留足够的空间去开展班本化课程。

3.搜集主题活动资源

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于是,大班年级组教师继续阅读《陈鹤琴全集》,分类整理其中的故事、音乐、游戏等内容。教师们还通过园部的牵线,向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的亲人咨询,听他们讲述陈先生的故事,收集了有关画册、书籍。家长们也提供了一些来自网络的影像资料。年级组教师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归类,有的教师汇总所有的图片、影像资料;有的教师将《陈鹤琴全集》中的童话故事全部录制下来,做成故事音频文件;有的教师挑选了《陈鹤琴全集》中适合幼儿演唱的歌曲,形成音乐资源包……年级组教师共享这些主题活动资源包,用以支持幼儿开展班本化课程。

三、主题活动实施进程

幼儿关于陈鹤琴的已有经验几乎为零,主题活动线索如何展开呢?在这个预设的主题活动中如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呢?大班组教师决定回归儿童、跟随儿童,把开展主题活动看成师幼共同生活、成长的过程。由此,主题活动逐渐呈现班本化特色。

线索一:陈鹤琴是谁?

在探究“陈鹤琴是谁”这个问题前,教师们积极营造支持主题活动开展的物质环境。将上一届大班毕业生送给幼儿园的礼物——陈鹤琴的雕像摆放在幼儿园门厅最显眼的位置,将收集来的有关画册、书籍、图片等投放到活动室的区域中,过渡环节的音乐换成了主题活动资源包中的歌曲,幼儿午睡前听的故事也换成了资源包中录制好的故事。教师们期待着幼儿能主动发现这些变化,与环境互动。

有的班级决定邀请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和幼儿一起制作调查表,一起研究陈鹤琴,从而丰富幼儿对陈鹤琴的认识,扩充幼儿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了解陈先生的思想,了解他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了解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教师没有把做调查表的任务直接抛给家长,而是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抓手。首先,教师与幼儿进行讨论,搜集幼儿关于陈先生的问题。其次,教师将问题归类整理后分享给家长,这样家长和幼儿可以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制作调查表。教师有意不设定调查表的形式,并给予家长和幼儿足够的时间。

由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的调查表的内容和形式很丰富。形式上,有思维导图式的、轨迹图式的。大部分家长意识到幼儿无法完成纯文字的调查表,所以调查表上应以图片资料以及幼儿的表征为主。这样幼儿看得懂,介绍起来也得心应手,能吸引同伴观看和倾听。内容上,有的幼儿调查了陈先生的事迹,有的幼儿调查了陈先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幼儿调查了陈先生的学生,知道了我园有的教师就是陈先生学生的学生……这些调查结果不仅回答了大部分幼儿的疑问,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最后,教师将调查表贴在室内,供幼儿翻阅。

另一个班级的教师也通过集体讨论让幼儿提出关于陈鹤琴的疑问,最终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这些问题分为以下五类:相貌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家与家人,与幼儿园的关系。对同一类问题感兴趣的幼儿形成一个调查小组,有人记录问题、有人提问、有人记录回答。幼儿最喜欢采访教师、园长,教师放手让幼儿自主调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查结束后,同组幼儿将调查所得用绘画方式进行表征和梳理,并委派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调查结果,其他组员予以补充。通过分享每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幼儿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教师将小组的调查结果贴在室内,供幼儿继续观看和讨论。

从幼儿的调查中,教师关注到他们对鹤琴爷爷的相貌特征很感兴趣。于是,教师搜集了陈先生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照片组织幼儿观察,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时期为鹤琴爷爷画一幅肖像画。基于幼儿关注到了大厅里摆放的陈先生雕像,教师也用超轻黏土塑造了鹤琴爷爷并展示在美工区,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也制作了年轻时的鹤琴爷爷和年老时的鹤琴爷爷的黏土人像。更有幼儿举一反三,用五子棋、雪花片等拼摆出鹤琴爷爷的样子,大家纷纷称赞和模仿。这个过程既帮助幼儿认识了鹤琴爷爷,也丰富了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线索一的学习中,有的班级让家长、幼儿共同调查,有的班级让幼儿成立调查小组自主调查,这是同一主题活动的不同进入方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教师基于本班幼儿的能力和需要作出的选择。在实施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年级组放权给教师,尊重教师的思考。教师也放权给幼儿,尊重幼儿,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多样化。

线索二:陈鹤琴做了哪些事?

1.鹤琴爷爷的一生

在幼儿的调查表中,有的以轨迹图的形式展示了鹤琴爷爷的一生。听完大家对调查表的介绍,幼儿记住了一些关键事件和重要信息。比如,“鹤琴爷爷学习很认真,考上了清华大学。”“鹤琴爷爷去美国留学。”“鹤琴爷爷办了鼓楼幼儿园,我们鹤琴幼儿园不是他办的。”“鹤琴爷爷的儿子叫陈一鸣。”“鹤琴爷爷是园长伯伯的老师(教师纠正他们说,鹤琴爷爷是园长伯伯的老师的老师)。”看到幼儿对鹤琴爷爷做了哪些事情很感兴趣,有的班级教师觉得可以借鉴幼儿的调查表,共同用轨迹图梳理鹤琴爷爷一生中的关键事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幼儿记忆,而是希望幼儿从中感受到鹤琴爷爷为小朋友、为教师做了很多事情,感受到鹤琴爷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梳理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有的事件是有现成图片的,比如鹤琴爷爷去美国留学、创办幼师学校等;而有的事件是没有现成图片的,就需要幼儿自己画或与同伴合作画,比如鹤琴爷爷出生、和妈妈在河边洗衣服、在南京师范大学教书等。教师将现成的图片和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邀请幼儿一起按照时间顺序制作鹤琴爷爷一生的轨迹图,教师还在每张图片下辅以简单的文字介绍。也有的班级没有采用轨迹图的形式,而是将幼儿绘画的鹤琴爷爷生平事迹做成了一本画册。

在梳理鹤琴爷爷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很多关于鹤琴爷爷的故事,也知道他为小朋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创作了很多游戏、童话故事、歌曲,创办了幼儿园,设计了很多玩具……教师通过改变过渡环节音乐、睡前音乐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和欣赏鹤琴爷爷改编和创编的歌曲。幼儿发现,原来他们从小班开始每逢新年都唱的《小兵丁》就是鹤琴爷爷填词改编的,于是他们用齐唱、轮唱、重唱的方式再次演绎了《小兵丁》。

鹤琴爷爷设计的数字谜语画游戏也深受幼儿喜欢,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家长一起玩这类游戏,由此还引发了自己设计数字谜语画的热潮。体育游戏时间,幼儿玩起了鹤琴爷爷设计的斗鸡游戏。他们通过画册欣赏了鹤琴爷爷设计的摇摇马、摇摇船等,觉得鹤琴爷爷为小朋友设计了那么多游戏和玩具,他真的很爱小朋友。

2.“活教育”和“死教育”

很多幼儿在调查表中都提到鹤琴爷爷的“活教育”,那究竟什么是“活教育”呢?在《陈鹤琴全集》中,鹤琴爷爷用图片展示了什么是“活教育”、什么是“死教育”,图片下面有一些文字,比如“教育实用”“书本至上”“以德以爱感化儿童”“以威以畏约束儿童”等。教师没有直接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念给幼儿听,而是询问幼儿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说:“这个老师看起来很凶,我不喜欢这个凶的老师。”“这边的小朋友全部低着头,另一边的小朋友都抬着头笑眯眯的。”“有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有的小朋友在看书。”……教师追问幼儿喜欢哪张图,不喜欢哪张图,为什么。幼儿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说,这些他们喜欢的事就是鹤琴爷爷希望看到的“活教育”,他们不喜欢的事就是鹤琴爷爷批评的“死教育”。教师还把图片下的文字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在了解鹤琴爷爷所说的“活教育”和“死教育”后,教师鼓励幼儿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活教育”和“死教育”。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他们说:“活教育就是每天都能出去玩,死教育就是不能出去玩。”“活教育就是有看书的时间,有玩的时间,死教育就是只看书,不玩。”“活教育就是老师很温柔、笑眯眯的,死教育就是老师很凶。”他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活教育”和“死教育”的朴素认识和理解。教师对于幼儿能够理解“活教育”和“死教育”到什么程度没有做要求,只要幼儿能够初步知道鹤琴爷爷倡导的“活教育”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他们的老师也像鹤琴爷爷对待小朋友们一样对待他们就足够了。

3.鹤琴爷爷对小朋友们有哪些要求

主题活动开展到这里,园部准备邀请鹤琴爷爷的孙女陈虹老师和鹤琴爷爷的学生唐淑老师来幼儿园给幼儿讲一讲鹤琴爷爷的故事。幼儿很期待见面会的到来,他们也有很多问题要问两位奶奶。有的班级教师通过和幼儿讨论了解幼儿的问题,并引导幼儿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比如,鹤琴爷爷为什么要当老师?陈奶奶小时候有没有玩过鹤琴爷爷设计的玩具,它们是什么样的?鹤琴爷爷为什么要设计那么多玩具?等等。有的班级教师不仅鼓励幼儿提问题,还邀请家长提问,并由教师在见面会上代为提问。家长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比如,家长如何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孩子应不应该上培训班?看到现在的教育现状,鹤琴先生会满意吗?等等。

在见面会上,两位奶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很多图片讲述了他们和陈鹤琴相处的故事。接着,每个班派代表向两位奶奶询问最关心的问题。大一班幼儿询问鹤琴爷爷对自己的孩子和孙子有什么要求。大二班幼儿因为调查过鹤琴爷爷设计的玩具,所以想问:“鹤琴爷爷做过哪些有趣的玩具?你们小时候玩过鹤琴爷爷做的玩具吗?”大三班幼儿知道自己班的有很多本领和知识的姜老师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是鹤琴爷爷学生的学生,所以想要了解:“鹤琴爷爷在师范学校教了学生哪些知识?”大四班幼儿的疑问则是:“对待调皮的学生,鹤琴爷爷是怎么教育的?”两位奶奶逐一做了解答,由此幼儿对鹤琴爷爷有了更多的认识。

见面会结束之后,幼儿用绘画、前书写、语言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收获。其中,他们对于鹤琴爷爷对自己儿子和孙子的要求很感兴趣,经过大家的回忆和教师的帮助,他们梳理出了鹤琴爷爷对小朋友们提出的要求: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关心国家大事,诚实,勇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爱小动物,好好吃早饭,按时排便……有的幼儿自豪地说:“我能做到,我每天都好好吃饭。”“我也能做到,我每天都运动,我喜欢跳绳。”……

在线索二的学习中,每个班级跟随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无论是来源于幼儿的还是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只要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跟随幼儿,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幼儿就会愿意去探索和研究。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没有可以参考的蓝本,所以年级组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研讨,反思已经开展的活动,计划接下来的课程走向。各班教师会结合年级组的讨论和班级幼儿的实际经验、兴趣,互相学习,带着思考继续前行。教师不仅仅是课程决策者,更是反思性实践者。如果年级组也无法确定课程走向,就会继续寻求园部乃至专家的支持。

线索三:作为鹤琴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做调查阶段,幼儿就了解了鹤琴幼儿园不是鹤琴爷爷创办的,而是为了纪念鹤琴爷爷才叫鹤琴幼儿园的。了解了鹤琴爷爷为小朋友们做的很多事情后,幼儿也想为鹤琴爷爷做一些事情。

1.编唱歌曲,记住鹤琴爷爷的希望

幼儿表示自己一定要记住并做到鹤琴爷爷的要求。有的幼儿联想到之前改编过《小兵丁》的歌词,如果把鹤琴爷爷的要求编入歌曲,就能通过演唱记住了。于是,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改编了歌曲《小兵丁》,并且取名为《鹤琴爷爷的希望》。他们经常哼唱这首歌,逐渐内化了这些要求,比如爱祖国、爱运动、爱劳动、爱游戏、爱学习、爱提问、爱野外、爱动物、爱文明。

2.担任讲解员,介绍鹤琴爷爷生平故事

幼儿发现其他班幼儿路过时常常驻足观看活动室门口的鹤琴爷爷一生的轨迹图展板。他们认为作为鹤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认识鹤琴爷爷,所以就主动当起了讲解员。

3.布置主题墙,展示课程开展的过程

主题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在主题活动中做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并将这些内容布置在班级主题墙上。这样做既让幼儿回顾自己做过的事情,也让其他班的教师和幼儿看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他们还去参观其他班的主题墙,发现和自己班的主题墙相比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除了用主题墙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课程开展的过程,有的班级还制作了主题图书,将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反映幼儿探索历程的照片、对话记录、绘画作品等内容放在主题图书里,供幼儿翻阅、回顾。

4.举办新年音乐会,演唱鹤琴爷爷编的歌曲

在新年到来之际,大班组举办了新年音乐会。幼儿演唱了在主题活动中欣赏过的鹤琴爷爷编的歌曲《玛丽有只小羊羔》等,还演唱了自编的歌曲《鹤琴爷爷的希望》,最后合唱了鹤琴爷爷改编和填词的《小星星》。幼儿通过音乐会的方式纪念鹤琴爷爷。

5.参与创作油画作品,纪念鹤琴爷爷

在探究和了解鹤琴爷爷后,幼儿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油画的创作。他们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绘画的与鹤琴爷爷有关的作品,经过艺术老师的挑选和处理,成了油画的部分背景。部分幼儿还参与到绘画、勾线和涂色的过程中。最后幼儿园将作品悬挂在幼儿园里,以示纪念。

在线索三的学习中,幼儿用简单、真诚的方式纪念着他们喜欢的鹤琴爷爷。教师给予时间和空间,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想为鹤琴爷爷做事的心愿,园部和专家重视和支持教师、幼儿的想法。作为鹤琴幼儿园的幼儿,能用鹤琴爷爷对小朋友的期望来要求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作为鹤琴幼儿园的教师,能像鹤琴先生一样“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作为鹤琴幼儿园的家长,能学习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这些应该就是鹤琴爷爷最希望我们做到的事情,也是我们能为鹤琴爷爷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预设的主题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令人惊喜。教师体会到,只要在主题活动中关注幼儿、跟随幼儿,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幼儿就会愿意去探索和研究。虽然主题活动结束了,但鹤琴爷爷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幼儿,幼儿将带着鹤琴爷爷的期望继续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这届大班幼儿探索和研究鹤琴爷爷的经历也将启迪下届大班幼儿。

猜你喜欢
陈鹤琴陈先生爷爷
永远的怀念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冬爷爷
站着吃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爷爷说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