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引路耕读实践 巧构地理实用大课堂
——以校园“勤耕园”为例

2022-05-06 12:32广东徐喜珍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性案例校园

广东 徐喜珍

一、“勤耕园”实践案例设计背景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文章从考查要求和考查内容入手,以“四翼”中“应用性”要求为主要参考,把地理课堂和实践应用相统一,把劳动实践与地理课堂、地理知识、地理能力相结合,引路耕读实践,巧构地理实用大课堂,开展校园耕读实践活动,设计校园微菜园的地理教学案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丰富了地理大课堂的形式,探索了“应用性”要求在地理学科的实施路径,有效地引导了地理教学,为新高考、新教材教学提供一些案例教学的参考和建议。

近些年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了地理学与社会相关联的一个契机,创新、协调、绿色的理念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而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资源短缺的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果蔬农药残留,耕地锐减的现象不容小觑。

所以笔者就从生活中的餐桌食品安全的小问题入手,以校园为主要实践场地,设计班级“勤耕园”具体任务,构建了地理大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勤耕园”实践活动旨在提出驱动性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对问题进行研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内课外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以“怎样获得日常生活中安全的蔬果”为耕读实践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校园微农业实践的各个环节,分配具体任务,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课堂学到的知识有用、能力有用、思想有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勤耕园”案例设计的思路

校园“勤耕园”案例设计思路如下:

案例主题:从校园微菜园到微农业到生态农业的劳动实践

真实场景:校园耕读园区(学校荷花池周围)、校园厨房、校园实验室、校园图书馆

案例活动:观土测肥、品种选择、田间管理、采摘实践、厨艺争霸、享受成果

案例目的:“应用性”要求在耕读实践中的渗透、劳动实践育人价值、农业区位条件的再构建、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探索五育并举的地理教学实践

微菜园耕读实践案例设计框架:

三、“应用性”引路下的有用大课堂设计

我们习惯上说的课堂一般指发生在学校教室的教学教育行为,而大课堂则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学校内外、教室内外所有有利于教学教育的行为。以校园“勤耕园”实践为例,在“应用性”要求下设计地理大课堂,将地理课搬到了校园的池塘边、校园的厨房、实验室和图书馆,不断地将地理课堂往有用、有效、有品的方向构建(设计理念如下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学必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则告诉我们,学生在真实的“勤耕园”现场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区位等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所以“勤耕园”里的劳动课堂能以小见大地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其中在实践任务设计时注重社会调查的方法,例如,在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选择时设计一个比较系统的对比调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学科知识对比和活动的开展;重视实验的方法,例如,在对校园土壤和灌溉水源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时在实验室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的实验;突出劳动的价值导向,例如,在田间管理、采摘烹饪方面强调亲力亲为,学以致用,并记录蔬果和家禽的生长情况;鼓励学生对于不懂或者不清楚的知识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来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向有能力或经验的智者、长辈请教。通过这些举措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实践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人文地理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应用性”的要求强调学以致用,学生利用课堂内外所学知识,包括地理核心知识也包括跨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显性要求。“勤耕园”里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的农业区位知识,在校园里种植绿色生态的蔬果,同时借助已有的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去处理果蔬生长过程中遇到的虫害、杂草、浇水的问题,为生活中解决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提供措施参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浇水、除草、除虫等一系列过程可以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条件,并为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供机会。校园种菜、养鸭、养鱼的实践,让学生更像是一个农业专家、学者,而不是简单的农夫扛锹执锄在田里挥汗,学生们在准备—种—管—收获的过程中遇到了真实的问题并在多种问题的情境中经历持续性的农业实践,这让“农业”这个名词更具有生活的意义。

四、“勤耕园”里耕读实践实施路径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第一小组为调查组,主要调查“勤耕园”适合种植、养殖的品种。通过对各种平台和方式的对比,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最终从气候、校园环境、习惯的角度得出:蔬菜区种植韭菜、小葱、番茄等;粮食作物区种植水稻、番薯、玉米等;油料作物区种植花生、向日葵、芝麻等;果树区种植菠萝、龙眼、黄皮等;乡土草药区种植艾草、枸杞、益母草等;观赏花卉种植金银花、茉莉花、美人蕉等;乡土养殖区养了鸭子和观赏鱼,具体布局如下图所示。第二小组为实验组,通过实验对种植土和灌溉水源的理化性质做了简单的测定,测量pH值、观察土壤结构、质地,得出相应结论,为调查组提供数据支持;第三小组为行动组,负责装土入箱,将相应的土壤装入相应种植区的种植箱;第四组为种植、养殖组,负责种植相应的蔬果、喂养相应的鱼禽;第五组为管理组,负责种植区的田间管理,并记录蔬果的生长情况,过程中可以发现蔬果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长势、虫害、杂草等情况;最后一组为机动组,负责最后的采摘和烹饪。

“勤耕园”一部分蔬菜和瓜果成熟时,邀请参加实践的部分学生一起采摘,采摘过程中对蔬菜进行称重,方便后期估产以及后期菜园的整体规划,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烹饪美食,共享绿色健康美食。奇泽姆认为,素养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运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第二,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在“勤耕园”里微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运用农业的区位知识付诸实践,参与蔬果的成长过程,见证了一粒种子到满眼翠绿,最终收获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的过程,既欣赏了生命的成长过程,又享受着美食、健康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萌发了一些想法,如在自己家的阳台、小区的天台、校园其他可利用空地也可以有这么一个享受农业实践的可能。同时欣赏见证植物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享受美学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是农业区位要素及其变化的知识在不断构建的过程,更是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劳动实践和学习过程,在做事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迁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的地理也藏着“诗和远方”。

五、耕读实践构建有用大课堂的建议

鉴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四翼”要求之“应用性”的高考考查要求,立足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结合“勤耕园”教学实践,对于新高考地理的劳动实践案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劳动教学案例立足于知识实践,强化学科基础知识,设计简单实际案例,更有利于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建议在准备设计核心知识点的教学案例时,利用简单案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来系统地呈现知识体系。

第二,劳动教学案例问题设计时应重视能力实践,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不断在实践案例教学中引入地理思路,归纳逻辑主线,发展综合思维。除了常规强调的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外,还需注重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绘图能力。

第三,劳动教学案例应预留学生拓展实践的空间,强调对地理知识的举一反三。日常案例创设的情境、问题、角色扮演预留出拓展的空间和可能,即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的习惯,也拓宽了学生知识运用的领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该把握课堂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机会,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巧用真实生活场景拓宽思维的维度,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和思维碰撞来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劳动教学案例理念的精髓在于丰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去应对新的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强调独立、批判、发散地进行思考,创新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应用性案例校园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