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2022-05-09 06:42董金玲王洪中崔茜悦
地理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实践

董金玲 王洪中 崔茜悦

关键词:“双减”政策;创新作业;设计;实践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入手,引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特点,探讨与反思“双减”政策下教师如何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实现地理课程育人的独特教育价值。

一、创新作业设计的案例缘起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正当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踏上回国之路时,笔者所在学校团委面向全体师生发起了一项主题为“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的“贴中国心”活动,活动不仅表达了全校师生对孟晚舟女士的深切祝福,更彰显出对强大祖国“暖实力”的敬仰之情。笔者从中捕捉到其蕴藏的地理教学价值——创设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地理德育情境,进而挖掘出富有生命力的关联问题并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不仅能减少机械、重复、无效作业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識,培养学生“让生活更美好”的能力[1]。

二、创新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1.创新作业设计的案例情境

案例情境是创新作业设计的起点,承载着教师对本次作业设计的意图和方向,需要对真实的情境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案例载体。《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并明确提出高考命题理念要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而情境正是实现这种理念的综合考查载体[2]。为此,笔者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理念要求对案例所要呈现的事件内容进行处理和加工(表1),形成“学习探索情境”案例,促使“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2],案例内容如下。

[案例:孟晚舟平安归航]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 年9 月25 日21 时50 分,孟晚舟女士乘坐的包机顺利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当天,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发布,华为蝉联榜单第一位。

材料二:华为致力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在深圳坂田·天安云谷园区内已形成“研发设计—零部件供应—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智能产业生态圈,已进驻相关企业60 余家。今天的华为正告诉世界,中国用几亿条廉价牛仔裤换美国一架波音飞机已成为历史,当今的中国企业不仅能研发高端产品,还能在5G 网络通讯方面领跑世界。

2.创新作业设计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创新作业设计的桥梁,其不仅从时空角度搭建科学之桥、文化之桥、精神之桥,还从命题与立意、信息与处理、问题与达成的试题解答中凝练智慧、提升素养与升华情感。《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四翼”考查要求即是对设计问题的具体指导,其明确指出在加强对基本概念与基本思想方法考查的同时,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这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成为“过去式”,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2]据此,笔者立足“孟晚舟平安归航”这一真实情境案例,拟定了如表2所示的问题链、核心素养目标以及设计意图。

3.创新作业的实践与评价

向学生布置作业并要求其完成相关设问是创新作业设计的落点,但不是终点。借助这一实践环节,教师可从以下几点评价与反思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一是学生是否感知和理解“嵌套”在情境中的课程教材内容;二是教师是否通过多维度的问题链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行为的发生并促进意义学习;三是学生是否借助真实情境体验到知识理解、运用、迁移与升华的幸福,并乐于将其劳动成果进行分享;四是学生是否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发展了支撑自己终身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最终聚焦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度上。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作业环节体验到“做中学”的快乐,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内容与教师点评如表3所示,表格中主要呈现开放性程度较高的相关设问,基础性的相关设问不再陈述。

三、成效与反思

1.学生因创新作业设计而发展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创新作业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以凝炼的真实情境材料作为引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与问题的探究,主动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建构。因此,地理教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眼光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直面困难的毅力与热爱生活的激情;另一方面能启发学生依据学科原理深入思考、探寻、探究现实问题,提升其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最后能引领学生用学科融合的视角领悟“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因创新作业设计而成长

作业设计与完成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用心”设计作业的过程,就是要“引领学生探求地理规律并走进真实的世界”“指导学生去发现广袤天地的自然美、领略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共生之大善的理念”[3],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能及时捕捉和唤醒学生的需求、要能善于发现现实情境中蕴藏的学科资源、要能熟稔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内容、要能擅长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要能善于发挥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等,最终追求实现“用教师的创新去启发学生的创新”,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

3.课程因创新作业设计而丰盈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强。借助作业设计这架“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中感受人地和谐之美;可以指引学生迈上社会大舞台,在历史长河中领悟人类智慧的伟大;可以更好实现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理念浸润于课程资源建设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宽度和厚度,并助力其成长为有情感、有态度、有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实践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