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评述
——基于国内外研究的对比视角

2022-05-11 02:13孙晟宇阮添舜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创顾客领域

孙晟宇,阮添舜

(1.西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3.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近年来,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企业与顾客之间共创价值的价值共创研究逐渐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价值共创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交换服务或互动体验而共创共享的动态过程。价值不单是由企业创造,顾客也参与互动,共同创造[1]。国内已有诸多企业通过价值共创获得竞争优势,滴滴、爱彼迎和抖音通过平台驱动用户参与创造价值,结合资源整合和互动,共创价值[2];小米公司通过构建创业平台、创业者与消费者关系网络实现价值共创[3]。

Prahalad等[1]于21世纪初提出价值共创理论雏形,Bodil等[4]指出与消费者共同进行服务开发会获取更好创新性,通过实证证明价值共创与顾客参与的程度密切相关。Vargo等[5]认为顾客不再是价值的消耗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自服务主导逻辑建立以来,价值共创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Vargo等[6]提出以服务生态系统作为服务主导逻辑的拓展研究视角,相关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网络构建与生态系统创新。国内学者研究价值共创的理论与实践也产出部分重要的成果,朱勤等[7]认为平台赋能对企业共创价值和绩效更有效。马永开等[8]提出工业互联网的“三联”价值共创模式,构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共创模式。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价值共创的主体尤为复杂,利益相关者群体均参与共创价值[9-10],而价值共创研究必须结合历史进程中的新形态、新时态、新业态,动态联盟利益相关者,才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性方针和战略决策。尽管已有学者通过理论综述对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概念及影响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探究,但仍然难以全面展示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发展脉络,且缺乏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的视角。

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领域的文献,运用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对近20年来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共现聚类分析及突现分析,系统地展示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建议和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科学计量方法结合数理统计与可视化分析,可系统清晰地展示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律[11]。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基于文献资源构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律,较传统的定性研究综述,更全面、直观、系统[12]。运用科学可视化计量方法探索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规律,发掘热点前沿,可以系统地构建研究框架[13]。

本文从价值共创领域研究出发,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共现共被引等方法,抓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基于CiteSpace V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对国内外价值共创领域的文献统计分析,研究该领域演进趋势、时区分布、热点前沿,对比分析评价国内外研究的能量分布、发展趋势、热点与前沿。本文关于价值共创领域发展趋势与热点前沿研究的思路,见图1。

图1 价值共创领域发展趋势与热点前沿研究思路图

论文发表量和共被引量可以全面评估研究者在特定领域的综合影响力和贡献值,本文运用普赖斯定律[14]定量分析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综合指数法探究价值共创领域的核心作者分布,公式为:

式(1)中,Nmax为研究者的最高发文量,N为被认定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式(2)中,Mi为学术影响综合指数,Di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Ci为核心作者的共被引次数,Di和Ci的权重指数均为0.5。

1.2 数据来源与检索

本研究涉及的基础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通过 TS=“Value cocreation”OR“Value cocreation”、篇名=“价值共创”、关键词=“价值共创”三个条件分别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1.3 评价指标的分析

为评价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影响分布,本文立足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来探究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趋势、热点前沿。为进一步分析评价价值共创研究领域的基础数据与演进路径,引用频数、中介中心性、凸显性和综合指数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15-16]。

2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能量分布

2.1 价值共创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文献数量确切反映学科知识的增长量。表1据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数据,按照论文发文数量及发表年份统计。

由表1可知,近20年来,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07—2014年国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文献数量每年均不足100篇。从2015年开始,价值共创研究的文献呈现出快速增长,2020年发表文献458篇,约占价值共创研究的文献发表总量1/5。受统计时间影响,2021年部分论文未被本文纳入,故2021年数量相比2020年较少。日益快速增长的文献数量展示了国外价值共创研究在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上的重要价值。

表1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

国内价值共创研究起步较晚,2015年以前,国内价值共创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此阶段尚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从2016年起,国内文献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发表的文献数量突破300篇。与国外相比,虽然文献发表总量相对较少,但总体发展仍呈快速增长趋势。

总之,价值共创研究发展相对成熟,且成为相关研究领域较热门的话题。对比国内外发文量数据,国内文献数量总体较少,国内研究应结合国外已有研究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地学习和总结,紧跟研究前沿,掌握研究趋势,深掘研究热点。

2.2 价值共创研究的学科及期刊分布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按学科类别统计分析发文量,国外价值共创研究以商科(1 039篇)和管理类(875篇)为主,两个学科的文献总量接近2 000篇,价值共创研究为商科和管理类学者带来了宝贵的价值。旅游及休闲领域的学科发文量达到242篇,价值共创理论为企业和消费者深度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提高了双方的效用。同时,其它学科也将自身理论融于价值共创研究,企图解释一般规律。

国内价值共创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115篇)和经济学(50篇)两个领域,属于相对聚焦的研究方向。同时,部分研究还涉及到了情报文献、新闻传播等领域。

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列出了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前8种期刊,如表2和表3所示。国外期刊中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和 JournalofService Management的发文量均超过100篇,几乎占发文总量的10%。分布在其他期刊的文献数量相对平均。从数据来看,论文发表主要集中在与市场营销和服务管理相关的期刊上,表明价值共创研究被市场营销领域广泛应用。

表2 国外价值共创研究的高发表量排名前8的期刊

表3 国内价值共创研究的高发表量排名前8的期刊

国内期刊仅有《管理评论》《科技进步与对策》《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的发表数量超过10篇,研究领域与国际保持相对一致,在市场营销领域应用最多。总体上,价值共创研究在国内外被接纳的学术期刊和发文数量日渐增长,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

2.3 价值共创研究的国家、机构合作分析

本文通过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究不同国家、地区在价值共创研究领域的差异性,结果如表4所示。国家政治生态、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对研究的开展和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度反映文献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数值越高,表示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性和贡献值越高[17]。由表4可获如下发现:第一,从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价值共创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门话题。第二,美国在价值共创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处在前列,起步相对较早,发文总数超过400篇;英国、澳大利亚位列第二和第三;澳大利亚的中心度达到0.59,说明澳大利亚的学者在该领域做出的研究贡献值较高。第三,中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文量位居第四,说明价值共创理论在我国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第四,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对此领域的研究也不在少数。总体上,就国家与地区分布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

表4 价值共创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前 8)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本文筛选并罗列出发文量在前8的国内外研究机构。

如表5所示,国外研究机构中论文发表量位于前八的主要分布在欧洲和澳洲。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在价值共创研究领域发表文章65篇,芬兰汉肯经济学院发表文章44篇,芬兰阿尔托大学发表文章31篇,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四。卡尔斯塔德大学是价值共创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权威学者BO EDVARDSSON所在的研究机构,为推动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发表文章35篇,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发表文章29篇,位于第三和第五,表明了澳洲学者在该领域有较高的成果产出和国际影响力。

表5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机构分布情况(前8)

表5显示,国内研究机构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等。中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是周文辉团队、简兆权团队结合市场营销领域与服务管理创新开展研究,为国内价值共创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相比国外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2.4 价值共创研究的核心作者分析

对价值共创领域国内外研究学者和合作集群的分析,表明国内外的价值共创领域科研团队初具规模,有相互合作又自成体系。同时,国际研究团队集群相对集中,主要以团队模式展开,而国内研究领域的学者相对较为分散,核心集群较少,可能会造成对研究领域的可持续与探索性降低。

由式(1)计算得出国内外的最低发文量分别为2.37和3.35,据向上取整原则选择发文量超过3篇和4篇的学者作为候选群体,分别是5位和15位。由式(2)得出候选核心作者的学术影响综合指数,选取综合指数为100及以上的作为核心作者。

如表6所示,国内外价值共创领域的核心作者共6位,Edvardsson和Vargo分别发表文章25篇和18篇,位居核心作者前两名。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的Edvardsson等[18]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结合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为过渡到服务生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Vargo等[19]提出服务主导逻辑并为价值共创研究开发了经典范式。在国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简兆权等立足市场营销领域,以不同的视角为切入点对价值共创展开研究,周文辉等基于价值共创视角开展创新管理研究。国内外核心学者均为价值共创研究做出了贡献。

表6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情况

3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热点

3.1 国外价值共创研究热点聚类特征

文献中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文献的核心观点。关键词的频数和中心度可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关键词可以呈现聚类热点的时间跨度和变化趋势[20]。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运用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对价值共创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进行了聚类分析,探究价值共创研究领域热点研究内容,结果见表7。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2 24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得出关键词共140个,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围绕value co-creation(479 次)、service dominant logic(349次)、customer experience(251次)、customer participation(180 次)、business model(189 次)、value creation(179 次)、service ecosystem(89 次)等高频关键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1年,国外价值共创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参与体验、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等方面,高频关键词表征的顾客参与是产业生态链创造价值的重要角色。其中,关于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参与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领域,侧重研究以顾客参与为主导的营销策略优化、服务质量改善等问题;关于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等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战略规划等领域,侧重研究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主体间的资源交互、价值交换及协同创新等问题。国外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关于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2010年,文献主要集中对价值共创理论起源及内涵的探析,主要包括产品主导逻辑理论、服务主导逻辑理论、服务逻辑、服务科学与传递等研究,聚类标签为4,6。第二,关于顾客参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2013年,主流观点认为顾客不止是价值的消耗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实践,包括顾客参与、顾客体验、共同创造等,聚类标签为1,7。第三,关于生态系统与外部性的研究,包括服务生态系统、数字化生态系统、可持续生态系统等,聚类标签为2,3,5。

3.2 国内价值共创研究热点聚类特征

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得出关键词共89个,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价值共创(167次)、服务主导逻辑(27次)、案例研究(11次)、虚拟品牌社区(9次)、服务创新(8次)等高频关键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国内价值共创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共创、服务主导逻辑、虚拟品牌社区等高频关键词。其中,关于价值共创与服务主导逻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协同创新领域,主要研究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机制及服务主导的创新逻辑;关于虚拟品牌社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领域,主要研究社群营销、社群意识中虚拟品牌的影响。国内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也呈现三个特征:第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价值共创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国际的理论基础,以服务主导逻辑为主,集中于聚类标签为1的相关文献。第二,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证实践研究,结合国际价值共创研究,进行量表的开发与验证,将顾客融入企业的制造与服务中,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聚类标签为2,3,5的相关文献均涉及实证实践研究。第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虚拟品牌社区,构建虚拟品牌社区,认为创造价值的主体由企业向顾客转变,主要集中于聚类标签为 4,6,7 的研究文献。

4 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关键词突现分析可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活跃度,可视化展示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与前沿。结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梳理国内外文献不同时间节点高频关键词,构建了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见图2。

4.1 国外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4.1.1 理论研究初探期(2007年以前)

2007年以前,国外的价值共创研究尚处在理论研究初探期,国际价值共创研究发表文献较少,主要以“co-production”和“Value co-creation”为主要研究问题。从传统观点的视角来看,企业被视为价值的创造者,而顾客被视为价值的消耗者,随着研究的不同推进,顾客不再是单纯的价值消耗者,也是价值创造的参与者,可视为价值创造的来源。Ramírez[21]指出顾客与企业的共同生产创造价值,这一思想明确了顾客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Prahalad等[22]认为顾客与企业共创价值的途径是互动,顾客体验是价值共创的核心。据图2(a)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随着理论研究的萌芽,顾客逐步发展为价值创造中的关键角色,因此,以顾客体验为实践的价值共创正式开始。

4.1.2 理论研究稳步增长期(2008—2010年)

如图 2(a)所示,2008—2010 年属于理论研究稳步增长期,国外价值共创研究发表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围绕“service dominant logic”“service”“customer participation”等关键词研究,价值共创的研究逐渐兴起,但仍处在资源整合阶段。Vargo等[5]提出经济交换的基础是提供服务而不是商品,演进出一种新的营销主导逻辑,即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参与共同生产和创造价值,价值也是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19]。因此,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的价值共创理论逐渐完善。Groenroos[23]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研究表明,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基础的资源,旨在促进顾客实现使用价值。当接受使用价值作为基础价值创造概念时,顾客就是价值的创造者。Spohrer等[24]提出价值共创以互动和交换为目的。Brodie等[25]通过关系营销理论和服务主导逻辑,探索了顾客参与的理论基础、顾客参与在管理和市场营销及特定商业实践中的应用。顾客作为价值创造和使用的主体开始备受关注,Chan等[26]探究了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不同研究对象参与对满意度和绩效的影响。

4.1.3 理论研究高速发展期(2011—)

据图 2(a),2011年以来,国外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处于高速发展期,研究不仅针对内部机制机理,还逐步结合生态系统向外部展开外延,主要以“business model”“service innovation”“customer value”“service ecosystem”和“digital servitization”等为研究方向。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分析研究、定量分析研究等,且研究视角逐渐丰富。价值共创结合商业模式开始于2008年,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众包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研究,而企业价值共创的核心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27]。Vargo等[6]提出并阐述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超越关系概念,并将其与服务生态系统的模型联系起来,通过该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价值创造,从而更好地向企业提供信息。以服务生态系统作为服务主导逻辑的拓展研究视角,相关学者也开始了深入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网络构建与生态系统创新。随后,Vargo等[28]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对服务主导逻辑进行修订,对基本定义进行了完善,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推进了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研究,同时强调了制度和体制的重要性。Cabiddu等[29]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将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共创价值的途径。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平台结构与商业模式逐渐多样化,现阶段的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和平台治理进一步将企业和顾客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0]。

图2 2011—2021年国内外价值共创研究的关键词突现词节点

4.2 国内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4.2.1 初探起步阶段(2011年以前)

国内价值共创的研究相对国际起步较晚。如图2(b)所示,2011年以前属于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国内学者已经意识到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重要性,且引起业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相关问题与研究方向尚不明确,研究程度较浅,代表性及指导性的文献没有出现,同时也没有质性研究,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值得关注的是,张祥等[31]提出未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焦点来自企业和顾客的共同创造,并通过实证证明顾客参与的价值。

4.2.2 接轨国际阶段(2011—2014年)

如图 2(b)所示,2011—2014 年,国内价值共创研究主要结合国际已有的相对成熟的研究理论,以“服务主导逻辑”“服务型制造”“品牌体验”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李耀等[32]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比对分析,提出基于顾客主导逻辑的顾客创造价值方式和途径。武文珍等[33]梳理出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脉络,并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此外,理论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逐渐丰富,营销领域逐步开始结合服务主导逻辑进行相关研究,品牌管理、服务型制造等研究逐渐增多[33-36]。

4.2.3 同步发展阶段(2014—)

据图2(b),2014年至今,国内价值共创研究出现快速增长,大量的质性研究与实证分析开始涌现[37-38]。研究不仅限于理论探索,更是涉及商业模式创新、虚拟品牌社区、服务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等[39-40]。伴随着产品服务系统、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共创产品等研究逐渐增多,学者基于国外的前沿理论结合中国的制度情境、企业情境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势在必行。尽管此阶段已将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吸收和应用,但与国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结合互联网发展数字化经济,带动利益相关者多重参与共创价值更显得尤为重要[41]。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价值共创的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对价值共创领域近20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统计分析、共现聚类分析及突现分析,系统地展示了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国外价值共创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且目前已经形成以欧洲和澳洲为集合的多个合作机构和核心作者群体,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既有共同性,又有异质性。国内价值共创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合作集群分散,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且缺乏连续性,核心研究团队较少,在追赶国外研究及与国际接轨方面,国内研究团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二,国外价值共创研究相对系统完善,包括理论研究,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参与、顾客体验、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共创、服务生态系统、数字化服务等,且研究方法丰富,涵盖了案例研究、实证分析等。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营销领域出发,探究品牌体验、服务型制造、产品服务系统、虚拟品牌社区、商业模式创新等,研究视角较窄,且缺乏研究积淀,对标国外研究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三,国外价值共创研究演进有着清晰的脉络,研究体系相对完备,方向性比较明确,主要围绕服务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等展开研究。国内价值共创研究还处在同步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尚处在质性案例研究向实证研究过渡阶段;研究方向上,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呈微观向宏观过渡的特征。

5.2 展望

首先,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变革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近些年的共享经济和平台治理将企业与顾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继Vargo等[6]提出价值共创研究要落脚在服务生态建设之后,研究重点转向将企业纳入整个社会外部环境体系,随之价值共创研究的演变与外部性高度相关。因此,结合互联网的数字化和大数据进行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研究势在必行。在互联网数字化和大数据的支撑下,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化,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共创互动和体验模式,更能扩大行业边界,探究如何基于数字生态系统连接价值共创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体验的新模式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继续深入探究价值共创理论和机制研究。国内价值共创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扎实,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现阶段应加快探索理论研究,追赶超越国际研究进程,加大研究理论与机制的力度深度,探究吸引共创主体参与服务生态系统建设、价值共创服务交换和资源交互的协调、服务生态系统可持续稳定发展等关键问题。其中,带动利益相关者参与价值共创的利益分配、动力机制和竞合机制等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最后,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制度、市场和文化有着明显差异,国内的研究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其中,情境因素作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视理论的来源与适用条件,切忌生搬硬套,要结合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本土化研究,探索国内价值共创研究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摆脱理论和实践不匹配的困境。因此,探究国内情境下价值共创主体之间行为互动和协调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共创顾客领域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生活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与时俱进 开阔视野 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