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五周年:未来之城 雄姿初显

2022-05-12 10:03人民中国段非平
中国报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白洋淀新区建设

文︱《人民中国》记者 段非平

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5年来,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定完成,一批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一个个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在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三座新城”同步推进

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使雄安新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如今,融入无数人梦想的雄安正在从纸上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地上、地下、“云上”三座新城雄姿初显。

“雄安每天都在变化,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在创造奇迹。” 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雄安新区主城区——启动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波有感而发。如今,启动区的主干路和次干路已全部建成,可以畅通抵达所有正在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工地。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山东荣成—内蒙古乌海)等对外骨干路网也已建成通车,打通了新区的交通大动脉。“亚洲第一大火车站”雄安站更是成为雄安的一张新名片。

城市生态廊道和水系建设与便捷、立体的交通体系共同构成了雄安新区的城市框架。

未建城、先植绿,是雄安规划的新理念。5年来,“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计造林45.4万亩,使雄安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根据规划,未来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并实现步行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生态目标。

坐拥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使雄安新区具有天然的生态优势。但一段时间以来,白洋淀也遭遇水位下降、污染严重等威胁。从谋划设立雄安新区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5年来,新区通过引黄入冀、南水北调等工程,每年为白洋淀补水3亿至4亿立方米。持续强化的污染治理举措,也使白洋淀水质不断改善。2021年,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达到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白洋淀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雄安,地上是一座城,地下也是一座“城”。如今,作为新区“神经脉络”的地下综合管廊已初具规模。地下管廊采用三层结构,最上面是物流通道层,用于无人驾驶车以及物流货运系统通行;中间层是人员疏散和通风设备安装的夹层;最下面则是4个不同功能的管线舱,满足未来城市能源、电力、通信、供水的传输需求。这意味着,空中架线路、地面埋管道导致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病”将在雄安绝迹。

除了“地下城”,雄安新区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云上城”。与其他城市不同,雄安的智能城市建设,具备与物理城市同步建设、相互共融、共同成长的先天优势。这一优势,也使雄安新区的智能城市建设站位高远、独具特色。雄安将建起中国首个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城市计算中心是“大脑”,负责各类智慧城市系统的运算和存储功能;物联网平台负责管理城市内的物联网设备,类似人体的“神经”;CIM平台则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孪生镜像,新区每建设一栋楼,甚至城中每更换一个路灯,都能在数字平台上同步显示。雄安将真正迈向“数字孪生城市”的新阶段。

疏解非首都功能开新局

京津冀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好,河北吃不饱”,折射出北京“肥胖”、周边“瘦弱”的发展之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核心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走出一条解决“大城市病”的中国特色道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正是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关键之举。

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一批重大疏解项目有序在雄安落地:中国华能集团等首批央企已启动建设程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产业园等市场化疏解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截至今年3月底,中央企业已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100多家,3600余家北京企业落户雄安,占总量的八成以上。

为服务疏解企业顺利落地,雄安新区提供了一站式、全流程的服务。据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项目部经理赵路辉介绍,为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他们把“工位”搬到工地上,以便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协调解决。为方便北京疏解企业办理迁移业务,雄安新区还计划于今年搭建全国首个企业跨省迁移网办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未来,只需坐在办公室里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企业迁往雄安新区的申请、落地工作。”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齐振家介绍道。

除了优化营商环境,为疏解企业提供各种支持,新区还通过打造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自身的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2021年冬,雄安新区首个大规模建成区——容东片区迎来3万余名居民的回迁安置。72岁的容城县罗河村村民张广怀用“一步登天”来形容自己在容东新家的生活。“新房的条件比过去好太多了,而且这里学校、医院、超市、文化活动站、养老驿站一应俱全,我和老伴可以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 张广怀笑着说道。

看着不远处正在兴建的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雄安院区,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孙方方感慨地说道:“习总书记曾说,我们建雄安不是只为了打造一个漂亮新城,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每天看着学校、医院这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设施拔地而起,我坚信,在雄安,我们会生活得很好。”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经理刘创感慨万分。正是他所在的中建三局,当年曾在深圳书写了“三天一层楼”的传奇,如今他们又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并见证新的历史。

3 月 31 日,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工作。

2021 年 9 月 1 日,雄安新区悦容公园北苑内的景色。

智能、绿色、创新是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在5年的规划建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贯彻始终。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被称为“雄安城建第一标”。该项目的每个构件里都“埋”有芯片或张贴了二维码,实现了全工序全过程的大数据管理。项目还上线了智慧建造系统,只需使用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实现全景监控、环境能耗监测、无人机航拍等功能。

在雄安宣武医院项目施工现场,项目控制室安装着2023倍变焦高清摄像头,这是项目内部的“天眼”,可以聚焦到500米开外脚手架丛林中工人身上的安全带搭扣上。“我们可以实现‘以天文标准掌控施工现场细节’。”北京建工雄安宣武医院项目经理赵育华介绍道,每天早上,智慧监控系统都会发送一份工程运转情况和质量报告,“雄安质量”就这样在每个环节中得到了保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到“终端能源消费全部为清洁能源”。雄安新区并非清洁能源富集地,但260公里外的张北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丰富。2020年8月底,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每年超过70亿千瓦时的清洁绿电直送雄安,实现了用草原的风点亮雄安的灯。

到2035年,数字经济占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80%,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不低于90%,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为80%……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项具体指标,展现了雄安打造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雄心和决心,也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

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正在向着典范城市阔步迈进的雄安新区不仅会成为一座生态宜居的绿色之城、一座集萃智慧的创新之城,更会成为一座引领时代的未来之城。

猜你喜欢
白洋淀新区建设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美丽的白洋淀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