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香榧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05-13 05:02李爱华刘建雄杜拾平赵剑平郑怀廖正茂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香榧产业发展

李爱华 刘建雄 杜拾平 赵剑平 郑怀 廖正茂

摘要:通过对香榧产业在全国主产区以及本省区域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该产业在湖北省发展具备的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针对香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良种缺乏、种植和加工技术滞后、建园成本高,回本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香榧;产业发展;榧树资源

中图分类号:S791.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020(2022)02-0043-05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posals of 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Li Aihua Liu Jianxiong Du Shiping Zhao Jianping Zheng Huai Liao Zhengmao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the authors analyzed its advantages of resources,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T. grandis ‘Merrillii’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For existing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 grandis ‘Merrillii’ industry,such as lack of improved varieties,planting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backwardness,the high cost of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long cycle of cost recovery,we proposed to actively support for national policy and financial support,make the enterprises as the leadership and take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of companies (cooperatives) + farmers. Through tackling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duction,minimize various risks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Industry Development;Torreya grandis resources

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为国家Ⅱ级保护树种,集果用、油用、药用、材用、绿化、观赏于一体,也是国内特有的经济型生态树种[13]。香榧果是著名的干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果入药,具有杀虫、消炎、润肺功效,还具有一定的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45],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食品;其木材纹理直,结构细,硬度适中,有弹性,具香气,不反挠,不开裂,耐水湿,为建筑、造船、家具等的优良用材;其树皮可提炼烤焦、假种皮提取高级香精,可以说香榧全身是宝。

2016年5月8日,原国家林业局在北京召开了《香榧产业发展科技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论证会。《规划》中明确了香榧产业发展从育种、苗木繁育、栽培、产品加工到产业扩面富民的總体思路,并计划五年构建跨省域香榧产业发展技术队伍与相关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从香榧栽培、加工等各层面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为打造百亿产业打下坚实基础。规划中将浙、皖、苏、闽、赣、黔、鄂、湘等八省确定为香榧适宜栽培区。为推动《规划》实施,摸清本省榧树(香榧)分布与栽培现状,推动湖北香榧产业的科学发展,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服务团采取查阅资料、问询、走访、实地踏查等方式,在省内开展了香榧产业调研工作。

1榧树属及香榧资源状况

1.1榧树属资源分布

榧树属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中国产4种,即榧树Torreya grandis、巴山榧树T.fargesii、长叶榧树T.jackii和云南榧T.yunnanensis[6]。榧树为中国特有树种,产于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湖南西南部及贵州松桃等地,生于海拔1 400 m以下温暖多雨地区。资源最丰富的为浙江省,其次为安徽省。巴山榧树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东北部及西部峨眉山等海拔800~2 700 m的亚热带山区,但已是渐危植物[7]。长叶榧树产于浙江南部和江西东部,也濒临灭绝[8]。云南榧树为滇西北特有种,群落分布在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贡山、中甸海拔2 160~2 970 m高山地带[9]。

湖北省野生榧树属植物有2种,即榧树和巴山榧树。榧树在湖北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幕阜山区的通山县等地,散生于混交林中,资源相对较少。巴山榧树在湖北省内主要分布于竹山、房县、竹溪、神农架、兴山、巴东、宣恩、南漳以及通山、崇阳等地,散生于海拔800~1 800 m的混交林中,是湖北省境内榧树属资源分布最广的种类。

湖北林业科技第51卷第2期李爱华,等:湖北省香榧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1.2香榧简介

香榧为榧树的一个栽培品种,是榧树自然变异中发现的品质特别好的单株,经无性繁殖发展起来的雌性优良无性系。香榧已有1 000余年的栽培历史[10],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香榧最早起源于唐代,到宋、元、明、清逐渐扩大栽培和规模发展[12]。会稽山区是香榧栽培的起源地,也是古代榧树的中心产区,目前在会稽山区的诸暨、绍兴、嵊州、东阳和磐安仍保存有大量的古香榧群落,据统计,5县市共有百年生以上嫁接香榧古树64 252株,仅诸暨市就有古香榧树40 754株,千年以上的有27株[13]。古香榧群落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14]。

香榧幼树喜阴,怕高温干旱和强日照,结实以后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积水涝洼和干旱瘠薄。地理分布于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以中亚热带为主,分布区的年均气温为15.2~18.7 ℃,极端最低温-17.0 ℃,≥10 ℃积温4 758~5 940 ℃,年降水量1 000~1 900 mm。野生香榧主要分布在海拔200~800 m的低山丘陵[15]。香榧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最适宜的是在凝灰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生长,以偏基性岩石发育的微酸性到中性的山地红黄壤及黄壤为好,而酸、黏、排水不良的土壤不适宜香榧生长[16]。

香榧为异花授粉,风媒花,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实形态成熟,需经历3个年头。每年5~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同树”。实生树一般需要15~20 a才开始结果,20~30 a后达到盛果期。成年的香榧树一般每株采收果实可达20~30 kg。由于香榧可以嫁接于榧树和巴山榧树上,适合榧树、巴山榧树生长的地方均可种植香榧。因此,湖北省内的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的部分区域适合推广种植。

2全国香榧产业发展情况

2.1传统产区情况

传统香榧种植产业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省会稽山区的诸暨、绍兴、嵊州、东阳和磐安等5个县(市),分布范围狭窄,产量极其有限,香榧子常年产量约600~1 000 t[9],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厅制定了香榧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香榧南扩”工程,以浙中会稽山脉和浙西、浙南地区为重点,着力培育香榧基地的建设。经过多年栽培,已选育出了‘细榧’‘朱岩榧’‘羊角榧’‘芝麻榧’‘米榧’‘茄榧’‘丁香榧’‘獠牙榧’‘小圆榧’等一批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在栽培管理上先后发布了《香榧栽培技术规程》和《果用香榧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

安徽省近几年也在大力发展香榧产业,主要分布集中在黟县、休宁、徽州区、黄山区、歙县等地,全省香榧种植面积已有200 hm2,年产商品榧1×105 kg[1718],并根据种核的形状、果品的香味以及开花习性等指标从野生榧树中选育出‘小米榧’‘小圆榧’‘和尚榧’‘花生榧’等优良单株。但由于产区群众对榧树的粗放经营,影响榧树生长,致使产量不稳。

香榧加工技术目前主要还是采取传统加工工艺,从采摘、堆沤、洗晒到炒制[10],加工工艺流程步骤多且效率低、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不高,主要靠操作者的经验掌控每道工序,难以精确控制加工过程,导致果品品质一致性差,这些已经成为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除了香榧炒食外还成功开发出多味榧、椒盐榧、奶油榧及香榧饼干、香榧洗护用品以及香榧精油等系列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2湖北省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香榧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通山、崇阳、英山、房县、巴东、南漳等县有少量种植,种源均来自浙江、安徽。湖北林宝香榧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本省种植香榧最早的企业,与通山县正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山县昀泽香榧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了通山香榧。目前已造林超过200 hm2、育苗近150万株;建立香榧品种收集圃10 hm2,从浙江引进‘细榧’‘小圆榧’‘珍珠榧’‘脆仁榧’等香榧品种12个、榧树雄花品种3个,从安徽引种和尚榧和花生榧2个品种,同时在通山本地选择作授粉树的榧树优株3个。

2021年通山县香榧产业协会颁布了由通山县香榧产业协会、通山县正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山县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和通山县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法规股共同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 通山香榧》(T/TSXF 001-2020)团体标准,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通山香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崇阳县的湖北香榧裕农业有限公司专注于香榧种植、加工、销售及香榧衍生产品的研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建设。香榧造林400 hm2,在香榧林隙地套种白芨等药材近66 hm2,并计划合作开发的香榧油,香榧洗护用品、面膜、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已在运作中。公司2019年成立第一年就因造林、抚育管理、林地流转、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等投入了48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了乡村振兴。

英山县以“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方式,建设以大别山香榧产业园为龙头、各地香榧种植户为载体的经营模式发展香榧产业。位于孔家坊乡有良香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农户26户,建设苗圃6 hm2、育苗150萬株;中心种植园9.1 hm2,挂果树12 000余株。2019年新造香榧林近40 hm2,2021年已部分挂果。同时在新造林地套种苍术、天麻、茯苓等药材。2016~2021年每年收获香榧青果1.8~2.0万kg,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建设的1 500 m2厂房,也为香榧产品的加工厂做好了准备。2016年合作社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南榧”商标注册证。合作社拟走精品路线,将香榧打造成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使之真正成为大别山区农民的摇钱树。

湖北香榧产业发展目前多以香榧种植为主,对香榧加工、衍生产品的研发还处于规划中。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专业团队经过十余年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已在本省香榧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制订《香榧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引进香榧品种‘细榧’,在本省通山、英山、巴东区域试验后,被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良种。

3湖北省香榧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3.1发展优势

(1)湖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香榧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香榧分布于北纬27°~32°[14],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都能满足香榧生长的需求。本省大别山区、幕阜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部分县市位于其中,而且在这些区域均有榧树属植物分布,特别是榧树的雄株资源较丰富,仅通山千年榧树就有百株以上、百年榧树千株以上,充分说明这些地区生境条件适于发展香榧,也符合适地适树原则。

(2)市场潜力优势。香榧全身是宝,寿命长达400~500 a,是优质的果用、油用、材用树种。目前主要在浙江、安徽等省有规模发展香榧果的加工食用,产量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目前榧籽供不应求、价格高,对香榧的油用和木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充足的原料保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榧产能过剩的风险较小,因此开展香榧种植、加工、销售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3)政府支持、社会认可、民间参与及资本投入优势。在《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将投入9 400万元,用于香榧的科技支撑,并成立了“香榧产业发展科技指导委员会”,显示了政府部门对香榧产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力度。目前在本省香榧引种地,各级政府和部门全力支持、老百姓积极参与、民营企业出资出技术,助推了香榧产业的发展。

3.2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合本省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本省香榧种植时间尚短,榧树良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优良品种。目前推广种植的品种均来自浙江和安徽,这些品种在湖北省的适应性、品种的稳定性还有待科学验证。另外,香榧种质资源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滞后,苗木品种与质量难以保证。

(2)种植与加工技术滞后。香榧根系怕渍水,幼林期喜荫,且缓苗期长,造林时需对授粉树合理配置。种植技术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加工技术欠缺,香榧衍生产品研发的滞后,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都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香榧产业初步发展,未形成产业优势。目前,香榧发展主要以龙头企业建基地为主,还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的格局。而湖北省目前已有油茶、板栗、核桃等形成规模的种植业占用了大部分山地,香榧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较为适合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此外,湖北民眾没有食用榧籽的习惯,对香榧的经济价值知之甚少,大面积推广种植后,加工能否及时配套,榧籽的销路如何,都无法把握,这也是农户对发展香榧种植业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4)基地建设投入较大、周期较长。香榧苗期生长时间长、前期建园投资巨大,成本回收期长。虽然栽培香榧从长远看经济效益显著,且收益期非常长,但由于香榧苗有别于其它果苗,2+4龄(2年生砧木+嫁接4年)苗价50~100元/株,10龄苗才能结果,建园8~10 a才能收回成本,建园成本高。此外,香榧为雌性优良无性系,风媒花,自然情况下授粉挂果率有待提高。目前省内已经挂果的均采用了人工授粉,这也将增加农户的劳动成本,影响了农户种植香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湖北省发展香榧产业的几点建议

4.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认真学习和了解国家有关香榧产业的政策,充分领会《规划》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包括政策、项目、经费等。在本省香榧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应组建专家科研团队,特别是争取国家林草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共建分中心,协同开展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多渠道争取国家、省部级香榧科研、工程项目,攻克相关技术难题,把握香榧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为本省香榧产业的发展开好头、服好务。

4.2以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香榧种植前期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期长,技术含量要求高,产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加工工艺、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充分了解香榧产业特点,制定香榧产业发展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香榧产业宜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挥公司、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公司、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林农种植风险降到最低。

4.3科技先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是保障香榧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存在问题,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后,才能保障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一是开展本地榧树品种选育和外地引进品种区域试验,避免盲目引进,从源头上解决香榧品种及授粉树配置问题。二是加强香榧种苗繁殖技术研究,从砧木筛选培育、嫁接方法、种苗管理等方面着手,重点解决嫁接成活率、苗木保存率问题,提高苗木质量。三是推广高效无公害栽培,如标准化造林、集约化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解决“造林不见林”以及形成低效林或破坏环境等常见问题。四是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以短养长,解决香榧苗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同时对幼树保温抗旱、提高苗木保存率,并形成地面覆盖以减少水土流失。五是改进香榧果加工生产线,量化精准加工工艺,解决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提高加工品质和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章矩,戴文圣.中国香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

[2]沈登锋,曾燕如,喻卫武,等.榧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种子理化性质的初步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5):747-752.

[3]陈力耕,王辉,童品璋.香榧的主要品種及其开发价值[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5):33-34

[4]陈怡,刘海琳.11种榧属植物离体培养中再生能力的差异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9(2):29-32.

[5]王向阳,修丽丽.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20-22.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457.

[7]周先容,张薇,何兴金,等.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资源及其保护[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2):42-46.

[8]姜顺兴.珍稀濒危树种长叶榧树的生态结构及栽培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1987(2):37-39.

[9]侯昭强,文光玉,周丹,等.云南榧树群落及其植物区系特征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5,44(3):37-44.

[10]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71-474.

[11]李金昌,金航标,兰传亮,等.香榧古树资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学会,2013.

[12]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香榧品种起源考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443-448.

[13]孟鸿飞,金国龙,翁仲源.诸暨市香榧古树资源调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2):134-136.

[14]王斌,闵庆文,杜波,等.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服务价值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2013,21(6):779-785.

[15]戴文圣,黎章矩,程晓建,等.香榧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2):140-144.

[16]寿企洋,蔡天军.香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76,78.

[17]胡大荣.徽州区香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6,42(1):49-51.

[18]梁淑云,丁之恩,胡文翠.安徽香榧资源概况及栽培技术[J].经济林研究,2006,24(2):59-62.

(责任编辑:郑京津)

基金项目:湖北省林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香榧良种选育与苗木快速繁育技术”(2016-LYKJ01)。

作者简介:李爱华(1963~),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木本粮油树种育种与栽培。

猜你喜欢
香榧产业发展
老爸和香榧
枝头浓缩的千年时光
全国首个榧文化研究会在柯桥区稽东镇成立
东阳香榧变身“财富树”
《看图识香榧》出版
嵊州香榧品牌建设要走特色之路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