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培训效果▲

2022-05-14 08:17韦彩云龚贝贝农秋棉吴锋耀刘宁梅黄妹青方跃平陆思颖谢朝琼
广西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专科艾滋病

韦彩云 龚贝贝 农秋棉 吴锋耀 刘宁梅 黄妹青 方跃平 陆思颖 谢朝琼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1 护理部,2 艾滋病科,南宁市 530023,电子邮箱:2451110238@qq.com)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1]。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患者582 472例,死亡168 391例[2]。为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年三个90%(即90%的感染者被诊断,90%被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达到病毒抑制)的目标[3],长期以来,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4],需要具有艾滋病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为HIV/AIDS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精准的诊疗护理服务。然而,艾滋病专科护士的护理能力仍然参差不齐,相比于其他专科护理,前者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明确的培训目标、科学的课程设置与考核评价[5]。目前国内已开展了针对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护士的护理培训[6]。我院2006年被原卫生部医政司聘为“国家艾滋病培训基地”,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国家级艾滋病临床进修培训班)参加培训的266名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均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同级别医院。纳入标准 :(1)年龄≥ 18 岁;(2)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3)自愿参加培训和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因事假、产假、病假等原因无法全程参与培训者;(2)所在科室无艾滋病患者。266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9(35.83±6.99)岁;本科及以下学历108人,本科学历153人,研究生学历5人;护士职称87人,护师职称113人,主管护师职称56人,副高以上职称10人。本研究通过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艾滋病护理专科基地的建设

1.2.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员学习所需:培训基地由1名护理部副主任负责,由艾滋病科大科护士长担任教学秘书,科教干事担任班主任,各负其责。培训基地设在1间多媒体教室,租用宾馆作为学员宿舍,给学员办理医院食堂卡,解决学员基本生活所需,为培训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建立整套学员管理制度,包括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学员守则、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请假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在开班仪式上告知学员并要求严格执行,避免培训过程的随意性,以保证培训效果。

1.2.1.2 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建立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师资库,师资队伍由医师、护士、管理者组成,采取自主上报、资质审核的方式遴选师资,理论课程试讲合格、操作考核合格才能入选。理论授课教师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艾滋病相关临床、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5年及以上。临床实践教师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从事艾滋病相关工作5年及以上,具有专科护士资质者优先。注重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每年选派教学骨干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及学术交流会议。护理师资人员均具有教师资格证书。

1.2.2 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模式

1.2.2.1 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班的学员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1)集中理论授课;(2)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既往典型案例中的患者,学员扮演护士角色,进行彼此互动式教学;(3)临床实操,学员跟班进入临床,面对面评估患者病情,找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落实具体护理措施,指导老师评价护理效果;(4)小组协作,3~4名学员为一学习小组(责任组),全程护理(门诊-入院-住院-出院-健康教育-门诊抗病毒)患者,即评估患者病情、护理问题、查找相关的护理证据,形成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在临床中实施,总结个案实施后的效果并进行汇报,最后由高年资的医师和带教老师点评。上述过程实施一对一负责制,结合操作示范、护理查房、病例报告,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全面融合在其中。

1.2.2.2 以学员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培训小组成员参照《实用艾滋病护理》[7]《艾滋病护理》[8],并以中国预防疾病控制中心编制的教学材料及《中国艾滋病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9]为指导,设置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基本框架。结合既往学员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将症状护理、HIV咨询检测告知、抗病毒治疗、职业安全防护、患者管理内容进行整合,初步拟定艾滋病专科护理培训课程内容,最后征求艾滋病诊疗、护理及管理专家意见,确定培训课程。见表1 。

表1 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内容

1.3 教学效果评估 (1)理论考核。每位护理人员在培训前及完成艾滋病专科护士理论培训全部课程的学习后,由主办单位统一安排理论知识考核,共有100道艾滋病相关知识题目,每题1分,共100分。理论考核成绩≥60分判定为合格。(2)操作考核。培训前后由临床带教老师随机抽取艾滋病专科护理技术进行操作考核,总分100分,操作考核成绩≥60分判定为合格。(3)学员对培训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由培训基地教师自行设计调查表,共25个评价条目,其中理论培训10个条目,临床实践14个条目,总体评价1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总分为125分,得分为80~99表示满意,得分为100~125分表示非常满意。总体满意度=(满意人数+非常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培训结束后,各学员分别通过网络形式填写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前后考核得分的比较 经过1.5~2个月的培训,266名学员均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应用艾滋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评估操作技能开展患者的病情评估、症状护理、心理问题咨询、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人文关怀等工作。培训后,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均P<0.05)。见表2。

表2 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前后考核得分的比较(x±s,分)

2.2 学员对培训教学的满意度 培训后,学员对培训教学情况满意185人,非常满意76人,总体满意度为98.12%(261/266)。

3 讨 论

3.1 基地教学成效显著 医院获得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资格后,不断探索艾滋病护理培训模式,成功举办了5期国家级、4期省级、3期市级艾滋病护理专科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同级别医院的266名护士参加培训,学员总体满意度为98.12%。此外,由医院每年主办一期艾滋病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培训班,邀请各地学员交流各单位的护理成果,免费培训800多人次,定期组织专家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进行的临床指导,覆盖广西南部地区的治疗点。意见反馈显示,学员对教学模式很满意,认为培训内容丰富、临床病例较多并且典型、教学形式多样,转变了学员对艾滋病护理的态度与认知;大多数学员学成回院后能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成为艾滋病护理的骨干。经过多年发展,培训基地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医院传染护理学科成为南宁市特色专科,2020年成为中华护理学会传染病专科护士京外培训基地;开展艾滋病护理相关新技术、新项目10多项,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20名护士获得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带教老师临床教学能力提升班培训证书”,进一步提升了临床教学水平。

3.2 开展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的经验和启示

3.2.1 课程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目前,针对艾滋病专科护士的培训尚无统一的教材,影响到培训的同质化。相关调查研究显示[10],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护士对艾滋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仍较为欠缺。同时,由于不同护理岗位的学员对知识点的需求不同,导致其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不一,如门诊护士更多关注患者的咨询检测、服药的依从性、地区间的转介等,病房护士更关注患者的症状护理、危重症护理及抢救技术。张林等[11]的调查结果表明,从事艾滋病护理的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主要为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患者临床管理及症状管理、艾滋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护理、HIV感染的婴儿和儿童的临床管理、症状管理、心理护理、患者及照护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特殊人群的关注、艾滋病护理管理等,与本研究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基本相符。因此,基地教学过程中,提前掌握学员的学习需求,并针对学员的需求培训,是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关键。

3.2.2 理论结合临床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手段:参加基地培训的学员均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因此,注重学员参与体验式学习十分重要。培训小组制定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理论授课的同时,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查房、案例讨论分析等多样化培训形式,临床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说、引导实际操作及学员主动式体验、参与、互动和探讨,不断向学员输送理论知识,以实践印证理论,理论结合临床,不断地进行实践、积累、总结再提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解决专科疑难复杂护理问题,从而提高学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2]。

3.2.3 人文关怀是学员安心学习的基础:有研究显示[13],构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培训基地给学员提供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满足其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配备相应的临床教学设施及优秀的师资队伍,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给予学员关心、关爱,使学员融入医院文化,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安心学习。因此,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培养具备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艾滋病专科护士。

3.4 基地的建设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培训结束后,学员取得资格证书返回原单位,可利用培训班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原单位开展艾滋病相关护理实践,并可通过学员微信群相互探讨工作中的困惑和护理难题,分享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各地区艾滋病护理能力的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战略》[14]中指出,当今艾滋病疫情的发展向艾滋病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患者需求呈现多样化,艾滋病护理人员需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专业化的照护逐渐成为医护人员工作的重点。应用和推广各项护理新技术,如艾滋病重症患者的救治技术及血液净化技术等,是应对不同时期艾滋病患者护理需求的举措之一。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的设置,在为艾滋病护理人员提供新技术等培训需求的同时,通过平台的搭建,可促使来自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护理人员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地开展交流合作,起到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尽快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年三个90%的目标策略。

综上所述,我院建立的艾滋病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训体系相对较为完善,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学员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学员培训的满意度较高,有利于艾滋病专科护士开展护理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但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基地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及考核指标等相对薄弱,亟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专科护士的相关核心能力,促进艾滋病专科护士的持续成长。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专科艾滋病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专科化管理在心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实践
《 世界艾滋病日》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中职学校农机维修专业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环境保护部北京会议与培训基地锅炉煤改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