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密集区半盖挖车站围护结构选型及分析

2022-05-20 06:12张刚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6期
关键词:围护结构砂岩号线

张刚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很多城市的老城区修建了地铁,以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但是老城区建筑物密集,地下障碍物多,场地十分狭小,可利用的有限空间问题突出。在这种城市密集区对地铁基坑围护结构选型更为严格,既要承担外围土层压力,又要控制基坑变形和周围建筑物的沉降,保证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是其中一个难点。在深大基坑的围护结构中主要有排桩和地下连续墙,内支撑主要是钢管支撑以及钢架混凝土支撑;地下连续墙是利用成槽机械以及泥浆护壁在地下形成一字形、T字形或π形槽体,然后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挡土和承重功能且连续的地下墙体;排桩指通过旋挖钻以及泥浆护壁+止水帷幕、或桩体咬合,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的一排或者双排的挡土支护结构[1]。

2 工程概况

2.1 车站概况

广州市某地铁车站沿东川路南北向布置,既有1号线车站沿中山二路东西向布置,与1号线车站呈L形换乘。车站主体为地下4层双跨岛式车站,全长170 m,标准段宽24.7 m,标准段基坑深27.35 m。因要保证市民的就医与交通流量要求,基坑开挖方案采用半盖挖法。

2.2 周边环境

车站位于老城区,道路狭窄,为16 m双向4车道;周边建筑物密集,两侧建筑物最小间距仅为36 m,与车站结构最近建筑物仅1.8 m;车站北侧为既有1号线区间,二者距离仅有8.5 m,在地铁保护范围内,1号线出入口在车站主体范围内,施工时需要封闭拆除该出口;东侧为人民医院10~25层建筑物,为桩基础并有2~3层地下室,距离车站3~5 m;西侧主要为5~29层居民建筑物,高层多为桩基础并有地下室,8层以下建筑物多为浅基础;南侧主要有2~7层建筑物,间距3~6 m,且多为浅基础。两侧高层建筑基础多为人工挖孔桩加锚杆支护,且锚杆侵入主体基坑范围内[2]。

车站范围内不仅建筑物密集,而且各种管线散布在车站两侧及车站结构正上方。有100多条通信管线分布在车站范围内,DN800 mm排水管、DN219 mm燃气管、DN1200 mm排水、2000 mm×1500 mm雨水渠箱、十余条10 kV、3条110 kV电缆贯穿车站。

2.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车站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地貌单元,地形较为平坦。基坑侧壁岩土层类型较多,包括杂填土<1-1>、流塑状淤泥质土<2-1B>、中砂<3-2>、砾砂<3-3>、软塑状粉质黏土<4N-1>、可塑状粉质黏土<4N-2>、硬塑~坚硬状粉质黏土<5N-2>,以及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粗砂岩、细砂岩<6>、强风化粗砂岩<7-1>、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7-3>和中等风化粗砂岩<8-1>、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8-3>、微风化泥质粉砂岩<9-3>。

3 基坑内支撑系统设计

车站基坑周边建筑较为密集,且距离车站结构较近。同时所处地质较差,土体及岩层水较为丰富。基坑深度较深,为27.35 m。因此,内支撑的承载力要求较高,竖向需要更多支撑。结合相关资料以及计算分析,基坑等级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2%H(H为基坑深度,mm),且<30 mm。拟设置5道支撑,其中1~4道支撑选择钢筋混凝土支撑,第5道支撑选择φ609 mm钢支撑。

第1道支撑截面1000 mm×1000 mm,间距6000 mm,冠梁截面1000 mm×1000 mm;第2~4道支撑截面700 mm×800 mm,间距6000 mm,混凝土腰梁截面800 mm×800 mm;第5道支撑采用φ609 mm,厚度t=16 mm钢管撑,间距3000 mm。

支撑的刚度计算见式(1):

式中,KT为支撑的实际刚度,MN/m;η为支撑的松弛系数,取1.0;Ez为支撑的弹性模量,MPa;Az为支撑的截面面积,cm2;Sa为支撑的计算宽度,取1 m;L为支撑的计算宽度,m;S为支撑水平间距,m;x为计算点至支撑点的距离,取0.5 m;Ls为支撑的计算长度,m;θ为支撑与腰梁的夹角,对撑取90°,斜撑取45°;Ej为腰梁弹性模量,MPa;Ij为腰梁的惯性矩,cm4。

经软件计算得到支撑的实际刚度。第1道支撑KT1=2767.3 MN/m;第2道支撑KT2=1586 MN/m;第3道支撑KT2=1568 MN/m;第4道支撑KT4=1985 MN/m;第5道支撑KT5=554.2 MN/m。

支撑的材料抗力计算见式(2):

式中,T为支撑的材料抗力,kN;ζ为与工程形式有关的调整系数,取1.00;ψ为与细长比有关的调整系数;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代入式(2)得:第1道支撑T1=14222 kN;第2道支撑T2=6428 kN;第3道支撑T3=6428 kN;第4道支撑T4=8545 kN;第5道支撑T5=5617 kN。根据工程类比、施工工序以及支撑的轴力计算可得支撑竖向间距,支撑竖向间距依次取5300 mm、5500 mm、5350 mm、5000 mm。

4 围护结构选型

由于车站周围环境复杂,基坑深度较深,且对防水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对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方案和围护桩+φ600 mm旋喷桩+内支撑方案进行比选。

4.1 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方案

地下连续墙厚1000 mm,嵌固深度微风化岩层取1.5 m,中分化岩层取2.5 m,强风化取4 m,平均槽段深度取28.95 m。基坑外地面超载取用20 kPa,根据实际选取最不利孔位置MLZ3-LSLY-025,楼层高度为8层,取荷载为120 kPa,依据地下连续墙和车站相关参数及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软件F-SPW7.0,按弹性支点法和增量法计算。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计算水土压力,黏性土采用水土合算计算水土压力。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按m法确定。

经过计算,地下连续墙的位移、弯矩、剪力如图1所示,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1.19 mm≤30 mm,且≤0.025%H,满足设计要求;最大支撑轴力在第4道支撑处,为5248.55 kN;最大沉降量为14 mm,满足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要求。

图1 地下连续墙位移、弯矩、剪力图

4.2 围护桩+内支撑方案

桩长28.95 m钻孔灌注桩+12 m桩间旋喷桩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直径径取1000 mm、间距1200 mm,旋喷桩直径600 mm。选取与地连墙相同条件下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围护桩结构位移、弯矩、剪力如图2所示,围护桩最大位移为:15.00 mm≤30 mm,且≤0.025%H,满足设计要求;最大支撑轴力在第4道支撑处,为5129.59 kN;最大沉降量为17 mm,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图2 围护桩结构位移、弯矩、剪力图

4.3 围护结构方案比选

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和围护桩结构都可以在本站实施,因此,在其他方面进行方案比选。

4.3.1 受力性能

两种围护结构所处环境、地层、外荷载以及内支撑设置相同,因此,对围护结构的抗弯刚度EI进行比较,两种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E相同,则只比较支护结构的截面抗弯刚度I:围护桩单元I桩=πD4/64(D为围护桩直径,m),地下连续墙支护单元I墙=bh3/12(b为地下连续墙厚度,m;h为截面高度,m);经过计算I桩=0.049 m4;I墙=0.0833 m4,而I墙>I桩;因此,地下连续墙的抗弯刚度较围护桩大。

4.3.2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由于本车站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近,且位于医院附近,需要控制噪声;同时在车站北端头侧8.5 m处有既有1号线区间,附近有大量居民楼房为天然基础,因此,对施工产生的振动需要控制。由于气候环境和地质、水文条件,地下水丰富,降水较多,所以,围护结构需要较好的止水防渗措施。围护桩施工时,振动大,噪声难以控制;同时,防水措施采用φ600 mm旋喷桩,但增加止水帷幕措施,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也增加了对土体的扰动次数。

而地下连续墙施工采用双轮铣成槽,振动小,降低了对附近建筑物、地铁区间的影响;同时产生的噪声可以控制,对居民、医院病人的影响较小;地下连续墙接头采用套铣接头,该工艺成熟,已经得到较好的止水效果,不易失效,工艺简单,结构的整体性较好。因此,在城市密集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地质情况下,地下连续墙更加适用[3]。

4.4 经济性比较

本工程方案研究阶段,对地下连续墙及围护桩结构进行整体工程费用估算对比(见表1)。地下连续墙虽然总体造价较围护桩结构造价高,但整体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表1 地下连续墙及围护桩结构经济对比表万元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下连续墙和排桩围护结构的受力、对环境的影响、成本、适用性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看出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地铁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是不二的选择。地下连续墙刚度较大、抗渗性好、耐久性好、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同时在建筑密集区施工时对周边建筑物结构和居民生活影响较小,机械化程度高,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通过合理规划场地、控制施工参数等手段,地下连续墙会越来越适用于城市建筑密集区的基坑的围护结构。

猜你喜欢
围护结构砂岩号线
民居建筑外墙围护低能耗控制方法仿真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砂岩:黏结在一起的沙子
超载影响下围护结构非对称基坑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贺兰口砂岩吸水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