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逃税情形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2022-05-22 05:14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违约金税款税务机关

2021年末,据官方公告显示,在2019~2020年期间,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形式偷逃税6.43亿,其他少缴税0.6亿。浙江杭州税务部门依法对其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此新闻一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网友在吃瓜之余,也增强了关于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税的认知。对于哪种逃税情形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所谓的“税务筹划”之后为何还会被罚等纳税问题,本栏目收集、编辑法学专家的解读,希望给广大读者相关启示。

※ 逃税罪如何认定,何种情形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主任席月民研究员介绍,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罪名主要有逃税罪、抗税罪、逃避追缴欠税罪等。以逃税罪为例,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即构成逃税罪。

何种情形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刑法规定,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当然,补缴并非一律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席月民指出,法定的例外情形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 如果没有如实缴税,税务部门追缴期限怎么算?

专家进一步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不同类型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规定了不同的纳税申报期限,有的是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有的是次年六月三十日前,有的则是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纳税期限及时缴纳税款,逾期缴纳将承担法律责任。

关于税务部门追缴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 个人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企业经营所得,处罚!

就全民关注的薇娅逃税案可见,2019年至2020年期间,黄薇隐匿其从直播平台取得的佣金收入虚假申报偷逃税款,通过设立上海蔚贺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上海独苏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等多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虚构业务,将其个人从事直播带货取得的佣金、坑位费等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企业经营所得,进行虚假申报偷逃税款;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收入,未依法申报纳税。

这类涉及到采用转换所得性质方法被认定为偷逃税的情况,一般来说是把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转换为经营性收入,从而把最高税率为45%的综合所得变为最高税率为35%的经营所得,再通过对经营所得核定征收的方式,或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以财政奖励方式返还税款的方式,降低实际税负。

对此,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表示,近年来,税务部门一直重视并持续规范网络直播行业税收秩序,通过分析发现部分网络主播存在一定涉税风险,及时开展风险核查,提示辅导相关网络主播依法纳税。经税收大数据分析评估发现,黄薇存在涉嫌重大偷逃税问题,且经税务机关多次提醒督促仍整改不彻底,遂依法依规对其进行立案,并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税务检查。

律师说:不应当对“不当税收筹划”抱有侥幸心理

2011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国税发〔2011〕50号)第二条第(三)款第3目即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用于投资者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消费性支出和财产性支出”,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第三条第(四)款第2目即对“个人从事影视表演、广告拍摄及形象代言等获取所得”和“相关人员通过设立艺人工作室、劳务公司及其他形式的企业或组织取得演出收入的所得税”强化源泉管控和征管。具体细化到涉税服务性质,出现了“经销团队网络化”“外包服务集成化”以及“代运营团队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特点。可以说,在尚未泾渭分明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所得、劳务所得、自营情况下的生产经营所得几乎同时不同程度的并存。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节省税金支出的重要操作,已被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重视。但是,税收筹划不当,极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诸多麻烦,严重时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条:“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进行处罚。

因此,需郑重提醒各位纳税人:企业要诚信经营,依法依规开展业务,严格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以免产生严重的涉税风险,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切忌抱着为了避免企业所得税,而提供虚拟成本。

延伸阅读>>>

哪些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该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该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我国,自然人、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合伙企业需要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类,前者承担无限纳税义务,要就其中国境内外所得纳税,后者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中国境内所得纳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按照收入性质不同,个人所得被区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四项所得被称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四项所得则按月或者按次分项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税目税率设计较为复杂,针对不同类型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标准有所不同,而且在纳税方式上又存在代扣代缴纳税和自行申报纳税。因此,对纳税人而言,及时正确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主动学习必要的税法知识。

如果有人心存侥幸,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必然埋下法律风险隐患,受到法律制裁。

法律Q&A

Q:规定还款协议的违约金合法吗?

A:规定还款协议违约金合法,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关于规定还款协议违约金是否合法的问题,下面为您详细解答。

1.规定还款协议违约金是合法的。

2.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但是如果过高或者过低是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者增加的。

3.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违约金】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4.还款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件:还款协议书属于合同,还款协议书的法律效力生效需要具备法律规定的要件:

首先,双方要表意一致,这是合同成立的前提;其次,协议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这是合同有效的前提;若协议的缔约双方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所进行的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标的属于其所有等等;第三,协议的生效条件达到,若没有约定生效条件的,双方签字或盖章即生效,约定生效条件的,双方不仅不要在协议上签字或盖章,还需生效条件成就;具体到还款协议时,双方应该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还款协议约定的内容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最后,双方应规范签字或盖章。

猜你喜欢
违约金税款税务机关
No.8 薇娅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13.41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的公告
违约金约定过高,还能反悔么?
违约金与定金可以同时适用吗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研究
税务机关对减免税操作有哪些规定和要求
浅论违约金责任
论违约金性质的分析与重构
如何区别偷税与不申报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