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乡村振兴“五大抓手”

2022-05-27 14:44朱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朱军

摘 要:历史合力论揭示,由社会中的单个意志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作用于一点形成的主体合力,与以经济因素为首的社会客体要素形成的客体合力协同发力,推动了社会历史共同向前。乡村振兴“五大抓手”构建了五位一体多维振兴体系,深入延续社会大扶贫格局中形成的社会聚合效应,以人才与文化凝聚主体动力,以产业与生态集合客体效益,通过组织保障和乡村善治紧密联系主体与客体,有效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在实践中深刻延伸了历史合力论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合力论;乡村振兴;主体动力;客体效益

恩格斯认为,历史最终结果是由许多特殊生活条件决定的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会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形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产生一个历史合力,即历史结果[1]。在特定的机制下历史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成一种“合力”,黏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2]。这种将主觀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的合力论,既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机结合[3]。从历史合力论的构成来看,“合力”主要包含历史主体合力、历史客体合力、主客体相互协同合力三方面的要素。

乡村振兴对主体的“合力”主要表现在充分调动和激发主体内生动力,让村民真正参与到自身的发展实践当中;对客体的“合力”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自身的多重功能与价值,推动以产业为主的多维发展模式探索路径。乡村振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搭建起协同发展的桥梁,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要的组织保障,乡村善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不断拓宽创新发展维度,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充分黏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顺应了主体动力与客体效益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

一、主体合力:文化动力与人才助力

历史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4]。合力的主体及核心是人的力量,并且是多个人的力量。

(一)人才助力:留得住与愿意来

激活乡村本土人才的内生动力和大力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的参与,是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1.现有人才的稳定与利用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构一批积极能干的实用型带头人队伍,适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推进乡村职业教育建设,培养乡村技术推广人才,通过农业生产服务过程的现代化推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完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充分维护农业人才的福利保障和发展空间。

2.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

按照乡村的实际境况,引导智力下乡,通过物质、精神及政治层面的褒奖建立健全社会各类多元人才投入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落实“三支一扶”计划,提高外来人才服务乡村的针对性;加大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因地制宜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投资模式激活乡村的发展潜力。

(二)文化动力:增活力与扬正气

费孝通先生曾言道,“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5],这充分揭示了乡土文化是以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扎根于乡村,其对乡村振兴凝聚精神激励和智慧支持的引导性十分重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创造历史以及促使历史形成正向合力的必要条件。

1.思想观念的提升与引领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乡村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着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建设,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通过“能人效应”,肯定个人意志在精准扶贫当中的积极作用,激励村民依靠双手及智慧努力奋斗;加快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途径强化思想道德的约束力,不断扩大乡村法律服务覆盖范围。

2.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乡村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重点保护项目规划,全力保护修复乡村地区的历史遗迹;挖掘乡村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建立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与供给。以人才和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是强化乡村主体合力的重要路径。人才与文化的推动必然要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将乡村客体资源与乡村主体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利用客体资源激励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成了关键。

二、客体合力:产业基础与生态价值

历史的发展必然包含那些处于历史主体之外,但与历史主体又有着紧密联系,两者相互影响且共同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历史存在物,即历史客体。而客体合力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6]。乡村振兴扩大了历史客体的维度,协调了各方面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给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产业基础:融合发展与特色产业

在乡村并不具备承载工业经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和功能成为产业振兴乡村的基本路径。

1.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由于农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上的先天欠缺,单纯的农业发展无法带动全体村民快速实现富裕,而是要通过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与分销,以带动乡村加工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应对农产品消费多样化和功能化的需求,以新需求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带动电商等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

2.品质的提升与品牌的建构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关系着乡村产业能否实现高效全面的发展。通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充分应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不断创新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产销一体化,加速打造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生态价值: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

生态客体资源的循环利用影响主体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乡村振兴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1.生态的修复与环境的改善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市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合理合法的补偿;针对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及人居环境整治。

2.自然资源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生态资源是乡村具有的天然优势资源,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盘活乡村生态资源,坚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的特色生态旅游业,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手工业,丰富乡村产业链;强化农业生态产品的服务,针对市场需求提高相应的生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从产业和生态中挖掘客体资源多个维度的功能与价值,顺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可持续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主体合力能够发挥更好作用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主体与客体协同合力的关键:组织保障与治理体系

历史发展既不是脱离主体活动的纯客体过程,也不是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纯主体过程,基于实践之上的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总的合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7]。因此,如何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 [8]。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合力的关键因素是要有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治理体系,紧密黏合主体与客体,让主体更充分利用客体之力。

(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9]。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关键在选好领头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及完善基层保障机制。

1.抓好“关键少数”

严格选人标准,坚持对村“两委”班子的选人用人进行全面考核把关,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拓宽选人渠道,优化村干部结构,提升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实力;注重发挥“能人效应”,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到按需选用人才。

2.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

确保基层党组织用党的创新理论高度统一理想信念,巩固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推动党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乡村各类群体[10];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注重落实政策,严格执行动态考核;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

3.完善基层保障机制

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薪酬标准,确保村干部的社会保障切实到位;制定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标准,科学整合各类村级资源,真正做到用小钱办大事;给足基层党员干部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能动性,引导其深入群众为民办实事。

(二)“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时代乡村善治的目标是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综合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村民的积极性;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德治能够提升自治与法治的整体效能。三者之间是互相衔接和补充的关系,同时又是党领导下的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的体现。

1.推进自治实践

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引导乡村治理重心下沉,按照合乎群众自治组织内在规律的要求拓宽自治渠道与方式;健全村民自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监督职能。

2.强化法治保障

村民能够广泛获取保障自身权益的法律资源,是主体能够发挥其内生动力的关键。要对村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村民的权利意识,引导村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村民除经济权益外的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如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各项政治权利等;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督管理体系,避免基层党组织为获取政绩而损害村民的相应权利。

3.发挥德治效应

充分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引导村民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完善本土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思想道德约束力;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活动,抵制乡村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谦逊友爱的高尚道德品质。

四、结  语

每个社会成员都参与共同利益引导下的社会群体活动,社会主体的分力只有通过社会客体的现实支撑,才可形成社会总合力,历史的最终进程也将沿着总合力方向运行。强调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核心内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最终的合力。要充分把握“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延续相互协同发展的效用,始终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乡村发展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为主体不断地创造和完善条件、提供机会、赋予权利等,推动他们在勤劳致富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持生活改善的可持续性,继而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基础,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重要議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2]邵常伟,徐婷婷.探析“合力”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张荣浩,邱耕田.历史合力论中的社会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4][6]姚丹华.隐喻的深度: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多维审视[J].宁夏党校学报,2009(4).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

[7]张紫薇.历史合力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1(11).

[8]习近平.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20.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04529794394355792

[9]王海燕.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40.

[10]郭元凯,谌玉梅.组织振兴: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M].中原农民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9:2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