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2022-05-28 07:59覃艳粟少华黄盛玲
内科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护出院住院

覃艳 粟少华 黄盛玲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 53002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多种心血管疾病长时间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一种不可逆转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2%,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3%[1]。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高入院率、高病死率、低生活质量等特点,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如何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提高其住院治疗效果、提高其院内院外的自我管理能力、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其再入院率是一件值得认真探讨的事情[3]。为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医护一体化管理对患者治疗效果、自我管理能力、住院时间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4]中有关诊断标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Ⅲ级;能进行正常交流并配合诊疗。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合并内分泌、造血、精神等系统严重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狭窄性心包炎、心源性休克、肺栓塞等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女23例、男37例;平均年龄(68.1±9.2)岁;平均病程(4.8±0.8)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7例、Ⅲ级23例;基础疾病缺血性心肌病31例、酒精性心肌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其他15例。试验组患者女24例、男36例;平均年龄(70.2±8.7)岁;平均病程(4.6±0.6)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8例、Ⅲ级22例;基础疾病缺血性心肌病33例、酒精性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其他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NYHA心功能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对其进行问诊及评估、开具医嘱;责任护士依据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饮食、运动、服药等健康宣教。患者出院后,由责任医生或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电话随访。

1.2.2 试验组 入院后,采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出院后回访等。(1)建立医护一体化管理小组。建立科室心力衰竭管理小组,建立心衰患者容量评估流程及容量管理流程;制定医护人员记录表格,记录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及注意事项。医护搭配及分组:每组至少有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及一名在心内科工作5年以上的或获得心血管专科护士证书的护士,医护长期固定协作。(2)制订一体化评估、诊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患者入院后,由医护一体化医生、责任护士对其病情和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容量状态和淤血情况、液体和钠的摄入情况,发现患者现存和潜在需解决的问题,作出医疗诊断和护理诊断,明确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医护一起进行讨论、医护联合查房,共同为患者制订治疗、饮食、运动、康复方案。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指导;由责任护士协同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落实诊疗计划。比如,对慢性心力衰竭利尿治疗患者的容量、心室节律控制进行一体化管理:对患者进行容量状态和淤血评估后,明确患者液体和钠摄入限制管理要求,由责任护士每天精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使医护同步掌握患者病情,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利尿剂量及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中毒。(3)交接班、病情观察一体化。医护一起查房,同时进行晨晚交接班,共同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转归,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责任护士及时追踪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向主管医生反馈,医护共同讨论出现病情变化或与预期治疗效果有差异的患者情况,改善治疗方案、精心治疗患者,直至患者好转或治愈出院;对疑难和危重患者,医护共同讨论、进行多学科会诊,提出护理难点及重点,对责任护士未掌握的知识点由医生给予讲解,从而促进护士提高理论知识,丰富护理经验。(4)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一体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反复住院,患者及家属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患者入院后,医护一体化小组及时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心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请心理医生给予干预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医护共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疾病相关知识及居家自我管理宣讲,为患者建立微信交流群,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进行居家容量管理及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管理能力 在患者出院当天,采用施小青等[5]研制的自我管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量表包含4个维度,20个条目,按照Likert分级法计分,1、2、3、4分分别对应从不、有时、经常及总是,总分80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3.2 医护满意度 在患者出院当天,采用科室自制的医护满意度调查问卷就患者对医生、护士提供的医护服务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1.3.3 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医护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以及对医生护士所提供的医护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医护满意度比较 [n(%),x±s]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发生情况比较 [n(%),x±s]

3 讨 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是指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通过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共同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模式。如何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规范的诊疗及管理,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情。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传统医护平行管理模式比较,具有比较鲜明的优势。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首要前提是掌握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6-7]。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从进入病区开始,医师护士一起参与整个诊疗活动,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告知患者病因、治疗方法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医护一起给予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及控制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锻炼等监督指导,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8]。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实行医护一体化模式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医护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能极大提高医护工作效率;科室医护关系团结融洽可显著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向良性发展,使患者更多获益[9-1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管理患者,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提高患者对医护的认可度。心力衰竭患者大部分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治疗时间长,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并发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生命体征、出入量及实验室检查的各项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实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医护作为一个整体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能更好地互相协作、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缩短住院治疗时间[15]。在患者出院后,医护作为一个整体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智慧医院随访,共同对患者进行居家饮食、用药、运动等指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居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的认可度[16]。

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是一项复杂及漫长的过程,我国心力衰竭患者基数大,规范患者住院期间的评估及治疗,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工作,提高出院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对心力衰竭患者实行医护一体化模式干预,可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提高护士的精细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医护出院住院
妈妈住院了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