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作马铃薯节本控害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2022-05-29 06:04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间作作物马铃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作为中国重要农作物,其产量也随之提升。玉米生产间作技术不断完善,间作成本逐渐降低,病虫害防治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玉米及马铃薯为中国常见粮食作物,近年来市场需求量明显增加,随着农业技术不断优化及创新,玉米间作马铃薯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技术流程及工序较为复杂,施肥及除草等环节可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也有待提高,相关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种植模式。本文分析了玉米间作马铃薯技术的理论基础,阐述其间作优势,随后分析了玉米间作马铃薯节本控害增效栽培技术。

1玉米间作马铃薯技术理论基础

玉米间作马铃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其理论基础首先为高矮搭配原则,即玉米为高秆作物,马铃薯为矮秆作物,二者间作使得农作物横纵发展干扰减少,不仅通风而且透光,对促进作物早熟及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为双子叶与单子叶搭配原则,不仅可以养地,还可以充分利用营养物质,避免因缺少某一种营养元素而导致生理病害;最后为长短搭配原则,是指作物生育期,马铃薯生育期较短而玉米较长,二者间作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2玉米间作马铃薯优势分析

2.1便于栽培管理

玉米及马铃薯均为秋季作物,可以同时播种,灌水时间也大致相同,经前期科学规划可以达到同时成熟及收获的效果,且在生育期内田间管理工作大致相同,即按照一般单种玉米(或马铃薯)进行管理即可,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水肥及人力,便于栽培管理,管理效果良好。

2.2便于季节倒茬

合理轮作倒茬可以有效解决秋作面积被压缩、夏秋比例失调及病虫害与杂草为害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水肥及劳力紧张状态,合理轮作倒茬是增加秋收作物面积的重要手段,且经过间作种植方式,作物产量明显高于单种作物种植产量,秋田面积即使增大也不会减产,种过秋作的茬口再种植其他作物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解决秋作低产问题,又利于夏秋倒茬。

2.3提供优质饲料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优质牲畜饲料,例如玉米籽粒等精饲料及马铃薯块茎等多汁饲料。除此之外,以玉米及马铃薯茎叶为代表的粗饲料不仅可以青贮,同时也可以在切碎后直接饲喂牲畜,但其营养价值及适口性能等均有待提高,种植人员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及增加秋作面积等方式来解决用地及养地矛盾[1]。

2.4增加作物产量

玉米间作马铃薯单产要比单种玉米(或马铃薯)的单产高出20%左右,玉米喜温、喜光,而马铃薯喜阴、喜凉,间作时以玉米生长为主,保障了通风及透光程度,玉米叶片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提升光合效率及产量,而马铃薯能够在下部得到散射光,既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又能保证气候凉爽,有利于结薯并提高产量。

3玉米间作马铃薯节本控害增效栽培技术要点

3.1选种

选种时应当考虑成熟期、温度及湿度等条件,尽可能选择高秆玉米品种及矮秆马铃薯品种,减少横纵向生长矛盾并保证作物生长环境。对于两季地区间作而言,马铃薯应当选择早熟品种并在春季使用地膜覆盖,且为减少病菌感染,应选择直径为3 cm的健康种薯或整薯播种,部分种薯需提前晒种,缩短出苗时间,春季播种时可以对其进行切块处理(纵切)并保持薯块大小适中,确保养分充足,提高种薯抗旱涝能力。

3.2养料供给

玉米根系较为复杂且生长速度较快,对养料需求更多,与马铃薯间作时应当充分考虑肥料及水分因素,同时严格控制氮素等微量元素,确保作物正常生长,且基于高秆作物高度优势,能够为马铃薯矮秆作物提供充足的氧元素,实现优势互补,在浇水时应当以小水流在两行马铃薯之间进行浇灌。

3.3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提高间作产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关键环节,为提高存活率应当避开霜冻期,可提前20~30 d播种,在马铃薯薯块增大期间一定要确保平均温度小于23℃,其茎叶养分充足并尽可能保证产量,播种方法以开沟点种法为主,借助农具按行开沟,并将已经处理好的马铃薯播种于深度为10 cm左右的沟内,为提高播种效率及效果,通常会借助机械进行播种,调整好植株间距(30~35 cm)及行距(20~25 cm)。由于马铃薯耐凉性明显好于玉米,出苗后需进行浇水,以此降低土壤温度,且大于5℃时便可发芽生长。

3.4栽培方法

对于旱地而言需采用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的方式,为有效解决玉米挡光问题,栽培人员可以在马铃薯行距30 cm及株距20 cm左右时,将玉米及马铃薯各种2行,以此控制密度,而对于高秆玉米而言可以采用3:2种植的方式,在马铃薯幼苗出土后进行地膜保护,地膜可以有效保持水分并提高地温,避免幼苗高温灼伤,且相较白膜而言,黑膜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且升温相对较快,应当结合种植地气候与土壤条件进行选择[2]。

3.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工作效率及效果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及质量,无论是浇水还是施肥工作都应当按照周期进行,定植后1周可以进行灌溉,保证土壤处于半干半湿状态,且在午后灌溉以防落叶,若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则可以省略除草步骤,同时还可以联合整枝摘心方式加快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时,应当始终坚持“综合防治”及“预防为主”原则,定期喷洒可湿性粉剂20%稀释液,同时还可以使用适量根腐灵来防治根腐病,或喷洒适量吡虫啉及扑虱灵防治白粉虱及蚜虫,每隔1周喷洒1次即可[3]。在5月上下旬应当防止黄鼠及野兔等危害幼苗,发现缺苗时应当立即补种。

玉米间作马铃薯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2种作物的自身优势,同时还可以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增加产量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韬,徐永进.恩施市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3(10):110.

[2]金建新,何进勤,冯付军,等.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5):20-25.

[3]刘英超,汤利,郑毅.间作玉米马铃薯土壤水氮协同吸收特征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4):150-156.

(山东省滕州市種子公司周臻)

猜你喜欢
间作作物马铃薯
为什么要多元
马铃薯有功劳
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挖掘这些基因,让作物抗各种病(2020.3.27 科技日报)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火星马铃薯”计划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马铃薯主粮化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