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2022-05-30 06:20彭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彭峰

【编者按】故事类文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本类型。读故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认知和思想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文本占比较高,涉及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刊发一组文章,对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加以剖析。

摘要:解读故事类文本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赏析故事类文本美好的语文品质,基本指向是观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具体思路是确立解读重点、把握解读维度。教学故事类文本的基本策略是归类与朗读、比较与质疑、品析与范读、透视与复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

本文所探讨的故事类文本,主要是指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其主题集中、情节简单、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深受学生喜爱。故事类文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探讨这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本解读:挖掘故事类文本的语文品质

解读故事类文本,首先需要理解语文品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具体的解读思路。

(一)前提:理清“语文品质”的概念

“所谓‘语文品质,就是指一篇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质量高下。”这是王尚文先生给语文品质下的定义。放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中该如何理解?以二年级上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为例。第一自然段中“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交代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还交代了它们各自的活动状态“坐(在这里是长期停留之意)”“飞”“落”。这就为下面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创设了情境,同时也规定了它们对话时应该有的姿势和语气语调:青蛙在井底,应该是仰头说话的,气定神闲的;小鸟在井沿,应该是低头说话的,气喘吁吁的,它们对话时是有一定距离的。区区两句话,不过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和三个动作,就为后面的对话提供了特定的情境。和后面的对话部分相比,这显然是略写,却是不能少的“前提”。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文章的“主体”,寓意蕴含其中,遣词造句都彰显语文品质。例如,第五自然段写道:“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句话用了一个感叹词“哪”。一般我们会用“呢”,此处为何用“哪”?是因为“哪”读起来“赞叹”之味十分浓烈,而“呢”的“赞叹”之味相差甚远。如此谋篇布局,如此遣词造句,质量不可谓不高。

结合具体文本理解“语文品质”,我们很轻松就可以感受到,语文品质是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出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由此可见,解读故事类文本,需要观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二)思路: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着手

当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解读每一类文本都要琢磨的,但琢磨的重点有所不同。“诗的对象是比较概括的,散文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特殊的对象和特殊的感情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散文的感染力,构成了散文的情和趣。”“诗和散文大体是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表现人物心灵,而小说则是把人物打出常轨,突破常态心理结构,把潜在的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和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孙绍振先生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诗歌、散文、小说解读的重点,分别是充满概括性的意象、充满特殊性的对象与情感、人物情感的失衡与平衡。那么,故事类文本解读的重点与策略是什么?

1.确立解读重点

确立解读重点的前提是搞清楚故事类文本涉及的神话、民间故事、童话等体裁之间的区别。在许多人的概念里,神话、民间故事、童话因外在形式都会用到想象、虚幻的手法而被混杂在一起。实际上,它们有文体、表述内核等方面的区别:神话揭示了一种宿命,蕴含着人类无意识的原型,会告诉你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在路上要经历哪些考验,并终将有什么结果;民间故事更多地带着民俗与特定时代的烙印,侧重于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人们往往编创的是与惯常的伦理相冲突的故事;童话表达人类的梦想,孕育着人类有意识的情结,表达人类希望到哪里去,希望改变或获得什么的愿望。解读这些文本,先要确定其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因为它们各自的表达重点是不同的。然后,根据课文的表达意图来锁定重点人物、重点情节、重点环境。例如,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文属于神话,解读时应该紧扣与阐释“宿命”相关的人物(普罗米修斯)、情节(普罗米修斯因帮人类取火而甘愿受惩罚)、环境(高加索山上)。其中,最能反映普罗米修斯悲剧宿命的是“不听劝”与“受罚”。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解读重点应指向“不听劝”与“受罚”。

2.把握解读维度

确立了解读重点后,还需要把握解读维度。聚焦故事类文本语文品质的解读,需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两个层面着手:从人物言行、人物遭遇、人物态度等层面,把握神话揭示的宿命;从特定时代鲜明的人物性格、通俗的表达特点、现实与故事之间的差距等层面,体悟民间故事特定时代的烙印,解读劳动人民的愿望;从不同童话人物的对比、现实与故事的反差、童话正派人物对现实的超越等层面,感悟童话承载的美好愿望。

以《普罗米修斯》为例阐释解读维度。该文想要告诉读者火从哪里来,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取火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在这条路上他将经历哪些考验,并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首先,赏析遣词造句之匠心。聚焦“不听劝”“受罚”的解读重点,需要从人物言行、人物所处环境、人物遭遇悲剧的残酷性以及人物对待遭遇时的态度等维度去解读。如赏析普罗米修斯“受罚”部分的句子“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出来”,如果去掉“可是”一词也是通顺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可是”一词呢?因为“可是”一词除了转折之意,还更好地揭示了普罗米修斯所受惩罚的残酷性。“可是”这个极为普通的字眼,放在此处却表现了极不普通的情感——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与对宙斯的憎恨。这样的词句,课文中还有很多,例如“死死地锁”“日夜遭受”“没有了尽头”等。其次,赏析谋篇布局之独特。神话详写部分是“劝说”和“受罚”,“盗火”等其他部分略写。这样安排,就是為了衬托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坚定。以第六自然段为例,前两句写普罗米修斯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最后一句则写“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如此一来,整段话就有力地衬托出了普罗米修斯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二、文本教学:感悟故事类文本的语文品质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原由,从而使学生得到借鉴,提升自己的语文品质。”王尚文先生的这段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也为我们教学故事类文本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遣词造句之美好,常用的策略有“归类与朗读”“比较与质疑”;感悟谋篇布局之精妙,常用的策略有“品析与范读”“透视与复述”。

(一)感悟遣词造句之美好

1.归类与朗读

归类,作用在于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规律;朗读,作用在于让这些规律被形象化地感知、体验。尤其在故事类文本中,两者连用,能让该类文本语言蕴含的哲理得到感性的润泽。教学该类文本,运用归类与朗读策略,从词语的情绪、情感色彩出发,透视词语的表达意图,是必须拥有的教学视角。以故事类文本中的童话故事为例,其表述具有浓浓的童趣味,往往会反复使用结构相近或相同的语言表达。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类表达做归类,再以朗读的形式品悟这类表达的特色。

民间故事《咕咚》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其中有六个带有感叹词的短语,我将其归类梳理,分为两组:

第一组: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

第二组:不好啦、快跑哇、快逃命啊。

这两组短语容易读错,也很“耐读”。第一组的感叹词要读得短促,第二组则要读得又长又响,因为是呼救,要表现出紧张与恐慌。

童话故事《树和喜鹊》中的第一、二自然段: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渴望与邻居和睦共处的愿望。这两个自然段,有三个“只有”和两个“孤单”。这五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孤单、难受。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和后面的“有了”“都有”这一类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反复”表达的作用,学生定能体会童话所表现的强烈感情。

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归类的标准可以是词语的情感色彩、表达意图等;朗读则需要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配合朗读技巧的示范、点拨。

2.比较与质疑

故事类文本经常为了揭示一种宿命、阐明一个寓意、传递一种梦想、展现一种精神,在具有内在规律可循的用词特点、行文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意指性”。此时,需要使用比较策略,指引学生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意指”,同时配合质疑策略,主动对其中的独特“意指”进行质疑和释疑,增进理解。两者连用,能让这种独特“意指”深入学生内心。比较策略通常有两种:一是对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增删调换,二是将文本有类似情节的两三处句子放在一起。这两种,都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当我请学生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女孩时,有学生就提到这句话,说这是一位穷苦可怜的小女孩,理由是她没戴帽子,还赤着脚。如果仅仅感悟到这里,那学生还没发现课文的美好品质——独特“意指”。于是,我请他们读读另一句话: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在街上赤着脚走着。

学生比较后发现这句话也通顺。我问他们:“那作者为什么把‘赤着脚放在‘在街上的前面呢?”有了质疑,学生再次咀嚼文字,推敲语境,从而领会把“赤着脚”放在前面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穷苦和可怜。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

——这是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我将两个“曾经”删除,让学生读读是否通顺,并请学生提出疑问。学生问:“为什么一再强调‘曾经?”很快有学生回应:“因为小女孩已经死了,之前她是多么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但这一切只能在幸福的幻想中发生。”可见,学生已经明白了其遣词造句的用意。

(二)感悟谋篇布局之精妙

1.品析与范读

故事类文本在传递核心“意指”的过程中,大多会借助特定的表述凸显人物形象,明晰故事表述顺序,让读者在读与思的过程中抓取内涵。品析,在于发现谋篇布局的层次和匠心;范读,在于以“有声样态”再现故事的表述层次。两者连用,理性和感性得以交融。

《普罗米修斯》的第六自然段这样写道:

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这段话的层次结构,是典型的“转折”。前三句写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很具体;最后一句写他不屈服,很概括。第二、三句话的层次结构,是典型的“递进”。教学这个段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死死地锁在”“不能动弹”“日夜遭受”“不向宙斯屈服”等,感悟遣词造句之功力。引领学生感悟谋篇布局的精妙时可以采取范读的策略:教师范读,读出前三句蕴含的悲痛,且读出悲痛程度的逐渐加深,最后一句读出坚定。至此,还要让学生继续品析范读中的变化,品析文章为何要做这样的处理,明白段落“转折”“递进”的层级结构。最后,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其实,第七自然段写了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的折磨,比第六自然段的折磨更加痛苦。因此,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也是递进关系。从分析层次结构入手,指引学生通过品析和范读感悟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是“捷径”。

2.透视与复述

“情节详略”与“人物情绪”通常是故事类文本谋篇布局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故事的叙述意图——塑造人物的精神品格、阐述道理、反映美好愿望等。透视策略,主要涉及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人物情绪的变化、文字段篇的结构等,能够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行文重点、人物言行变化。复述策略,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表达信息,内化故事的谋篇布局特色。两者连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理解走向运用。

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人物情绪变化也很鲜明。教学这个故事的第一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透视陶罐和铁罐的情绪变化。学生发现:铁罐的情绪(情感/语气)变化是“傲慢→更加轻蔑→恼怒→恼羞成怒”,陶罐的情绪(情感/语气)变化是“谦虚→争辩→劝说→不理会”。经过这样的透视,学生对两个核心故事人物的情绪变化就有了整体感知和精准把握。接下来复述,我启发他们顺着陶罐和铁罐的情绪变化,理出“为什么争辩”“如何争辩”“争辩的结果”的线索,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复述,效果很好。

《普罗米修斯》教学的复述环节,我让学生先顺着课后习题透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故事重点——大多数故事的重点是“经过”,但这则神话的重点,既不是“起因”,也不是“经过”,而是“结果”——普罗米修斯受罚。写这部分内容,课文整整用了两个长长的自然段。透视故事各部分的详略安排,能够让学生明白作者的重点何在。学生明白了复述重点,对课文的表达意图也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一定的领悟。

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故事的轨道里发现、感悟美好语文品質的旅程。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师可以灵活选用或者适时调整感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