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17:12徐世凤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徐世凤

摘   要: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搭建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通过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文化味;通过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探索味;通过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的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体验味;通过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艺术味,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载体,促进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31-0053-03

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开发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迁移。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是综合运用小学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促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跨学科知识的获得,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品质。

一、与语文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文化味

小学阶段,语文与数学的联系最为紧密,语文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通过與文字建立联系,学会精练概括及精准表达的方法,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数学学习中,能让学生轻松深刻地理解数学相关概念的实际意义。小学数学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让数学思维培养与语文文化渗透并驾齐驱。

如在小学数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与长度、面积、质量、时间、货币等相关的量的意义,到了四年级可以开展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活动——“度量衡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知道中国古代与量有关的概念的由来,了解度量衡的历史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对日常词语中计量单位的溯源和解析,感悟计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量和计量单位意义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

在“度量衡的故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融合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成语为对象,结合“量”的知识,运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对量及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感悟,具体活动设计如下:1.故事分享,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度量衡的资料,比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故事、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差别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让其余学生了解度量衡的历史和发展;2.成语收集,学生查阅工具书(成语字典等),从中找到带有计量单位的成语,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胆大如斗、火冒三丈等,并用文字、算式、图画等方式呈现这些成语故事及其中计量单位在古代的具体意义,再将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3.成果展览,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览,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丰富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量感。

以上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相融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将数学中的计量单位和语文中的成语故事紧密融合,让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历史、能对不同的量进行分类整理,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又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度量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浓浓文化味。

二、与科学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探索味

数学和科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的教学理念基本相同,教学过程都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与理解、分析与推理、探索与实践的能力,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能够相互提供知识、方法和能力支持。将数学与科学巧妙地融合起来,促进科学知识在数学中的迁移和应用,使数学的理性之美得到更好地折射。

如膳食中营养的均衡摄入与学生的健康密切相关,在人体每天摄取的总能量中,午餐约占40%以上。“午餐科学搭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节重要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需要合理运用数学和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比如需要知道各种营养成分及这些营养成分的作用、需要知道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比例、需要调查并且分析学校食堂的营养状况、需要用统计图整理调查结果等,教师除了要关注数学内部知识的整合,更要注重跨学科(主要是科学)知识的整合。

教学“午餐科学搭配”时,教师以“中国学生营养日”为活动背景,以响应节约号召设计校园午餐食谱为主要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等灵活方式进行探索,开展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有反思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融合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知识进行菜色选择、菜色调整、食谱投票、食谱选送等,解释午餐科学搭配的理由,并创造出科学的营养午餐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统计分析学校餐厅一周午餐食谱的营养构成情况,针对具体结果给学校餐厅提出科学的建议,并根据对营养膳食知识的了解,设计出一周营养午餐食谱,通过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宣传和评选。

通过对各种营养成分的计算和分析,以及科学食谱的设计和评选,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感受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的重要性。科学是数学的情境和载体,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实践探索能力等。

三、与体育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体验味

数学和体育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可以利用体育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做到寓教于乐。教师要沟通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育中学数学,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有据和有力。

如为了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五年级开展“制定跳绳标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确定五年级学生的跳绳达标线,帮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培养数据意识。具体活动设计如下:1.学生在体育课跳绳活动中收集数据并做好记录,每两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完成每人一分钟跳绳个数的收集; 2.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将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表达,特别是引导学生利用百分数将数据按照节点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分析最终制定五年级学生跳绳标准,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以上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利用数学知识制定跳绳标准的全过程,凸显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体会利用百分数对于决策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数学在体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如开展体育信息窗,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查找、梳理、筛选相关的体育资料(包含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成绩信息、足球赛中的抽签分组、篮球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数据等素材),从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又如举办体育报告会,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数学或体育学科的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详细汇报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采用的解决方法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制作活动报告书、组织校内张贴浏览等,感悟数学在体育中的作用,提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与美术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艺术味

小学美术课程中包含素描、剪纸等多方面内容。一方面,学生在练习素描时会潜移默化地锻炼结构意识,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剪纸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直观视觉效果,助力学生更深层次思考。

如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组织学生课前收集美術中的二方连续图案和四方连续图案,并在课上以这些图案为例,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运动的图形会说话”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利用彩纸设计出具有平移、或旋转、或轴对称特点的美丽图案,并写上自己的作品名称,交流自己设计的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比比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有学生以“我爱厦门”为主题,设计了兼具平移和轴对称特点的厦门特色海上地铁,地铁上有一群具有旋转特点的手拉着手的人儿,整幅图寓意:生活在厦门这座美丽的鹭岛花园城市,人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创美好明天。看似简单的画、拼、剪、贴,实际上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美学价值,数学知识和美术知识的有机融合使数学学习变得新颖有趣,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在“校园平面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实地测量、构建比例尺、依据比例尺进行绘图等阶段,将校园的形状、校园内的建筑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在纸上,此时学生需要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知识加以解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绘制的校园平面图进行展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绘制的过程,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并对平面图进行互相评价,融合智育与美育,使学生对美的感受由感性逐渐走向理性。

在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是最好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小学数学知识为核心,有机融入语文、科学、体育、美术等其他多个学科知识,使数学学习更具文化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