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2022-05-30 04:17金嫣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生活化

金嫣

摘   要:美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将生活元素与初中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初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   生活化   教学质量

美术学科是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艺术内涵。如何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接地气”,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欣赏课为例,谈一谈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一、注重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一)打破学科局限性,融合多学科教学

美术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的局限性,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获取不同文化、地域与民族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美学的认知。在欣赏《富春山居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拍摄的风景照片,在课堂导入阶段请他们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讲一讲自己的游历体会、趣闻乐见。学生惊叹于祖国山水的雄伟壮丽,也体会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由此渐入佳境,对美术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很好的铺垫后,笔者再出示《富春山居图》,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更加敬仰。初识作品后,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富春江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在画面中寻找相似的景色,探访画家的足迹,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富春山居图》中的景色是南方山水,体会南方山水的韵味。在此环节中,山水景观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画作的意境做好了铺垫。

(二)突破传统,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方式

在创作中,我国古代的画家有别于西方画家,他们不受视角的局限,往往人随景移,境随心转,描绘出不同视角、空间的变化。这种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而《富春山居图》则很好地诠释了散点透视构图,融会贯通山水画的“三远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场移步换景的奇妙山水游历。如果教师生硬地讲解画中的构图,就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还显得枯燥乏味。

要打破这种传统模式,教师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寻求贴近生活的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把画作分成四段,结合音乐讲解画作构图。首先,让学生整体浏览画作,把握山势的走向变化,然后分段解析,进行师生互动。欣赏第一段时,笔者提问:“眼前的大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归纳出:“顶天立地、圆浑敦厚。”笔者再让学生用线条画出山势的走向,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这种震慑人心的视觉效果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改变视角,山势同时发生变化,慢慢变得平缓,又陡然曲折,连绵犹如乐曲的强弱节奏,学生也用线条完整表现出山势的变化,将自己置于画卷中,跟随画家的视角感受辽阔深远的构图。

二、美术人文性与生活化的结合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也是文人画的代表,画家黄公望本人大起大落的经历,成就了这幅传世之作。因此,此画的欣赏重点不是研究作者娴熟的绘画技巧,而是带领学生走入画中,品味画家的人生哲学。如何让学生理解画作的寓意,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笔者先从画尾的题跋开始,讲述黄公望作画的用意:该画是为他的师弟无用师而作,此画历经四载也没完成,无用师怕此画被人豪夺,故让黄公望题此题跋,在题跋中黄公望称自己为大痴学人、一峰道人。笔者让学生根据题跋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无用师为何人?黄公望为何称自己为大痴学人?他经历了什么?”笔者结合课前导學案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背景,体会黄公望的创作心境,为深入欣赏作品埋下伏笔。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黄公望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乐观、坦然面对现实的精神,并让学生说一说感想。在此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不仅总结了课堂知识,还上升到对生活和学习的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通过一节普通的山水画欣赏课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能够真正体现美术课堂的生活化特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设计的生活化

(一)巧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教育不应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至家庭、公共场所与民俗活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当倡导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美,加强学生的美术学习。例如,在《富春山居图》欣赏课结束后,笔者安排了风景写生课,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体会文人画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生活的美,体悟美术的力量。

(二)择优选材,合理整合

《富春山居图》属于山水画中的浅绛山水,是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黄公望被称为“元四家”之一。部分学生游览过富春江,因此用《富春山居图》来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山水画,是最合适的切入点。有了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再加上学生生活在江南,对画中景色相对熟悉,便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好奇,在导学案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将生活中的景色画成山水画会是怎样?以前学过的诗文与怎样的山水画相匹配?富春江与这幅画有什么联系?”这就使得美术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生活化,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如此一来,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学生感悟东方美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让美术服务于社会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现实的距离比较遥远,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是笔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接近生活、最能体现画家审美情趣的题材,在《富春山居图》的教学中,我们要欣赏的就是此画体现的“悠然于山水之间”的精神。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长卷作品的方式,可远观、可近看,人随景移,有序欣赏,初步体会作品的气势,再分析构图,让学生找出黄公望的观察视角,结合生活角度去理解由远及近的绘画手法。理解了《富春山居图》的构图形式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利用山、树、石、人、亭子、桥等元素,在不同的背景纸板上进行构图设计;(2)选取《富春山居图》一景,在帆布袋上作画,展现东方美学中的黑白艺术;(3)利用《富春山居图》中的构图,拍摄一组风景作品,并在教室中展出;(4)结合画家的经历以及画中的意境,写一段文字,尝试做题跋,完善书画作品。这些作业的设计贴合生活,有的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帆布袋拿出去义卖,有的学生尝试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美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懂得了在生活中发现美,并把美回馈给社会。

长远来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造力。教师应当稳抓生活中的美术知识,深入分析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贺敏敏.有故事的巨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J].初中生世界,2019(Z6):113.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