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音乐课程德育实践探究

2022-05-30 04:17胡晓丽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音乐

胡晓丽

摘   要:美育是音乐课程的本质要求,而德育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音乐课程的基本诉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立足音乐教材,细化教学目标,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并组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团队意识,从而在美育视角下做好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美育   音乐   德育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能够让人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一种陶冶情操、感受美好生活的过程。因此,音乐课程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音乐课程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渠道,能够促进学生美好品格的发展。因此,在美育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在提升审美素养之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细化目标,引领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指南”,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以教学目标中的各项要求为基准,准备教学素材、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在有序展开教学活动的同时,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美育视角下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和德育元素,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示,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指出美育、德育的方向,为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打下基础。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学习弱起小节、三连音等表现形式”“欣赏乐曲,体会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上述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者,知道歌曲的性质;(2)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体会中国人民奋勇向前、不畏困难的美好品格;(3)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动作,正确地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4)激发学生浓郁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从小树立伟大的理想。之后,教师以上述教学目标为方向安排音乐欣赏活动、学唱活动,并制作相应的课件,以便提升美育、德育的质量。

二、渗透背景,感知美好精神

许多音乐作品并不是创作者的“灵感一现”,而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创作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只有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欣赏乐曲,感知乐曲中流露的情感。随着德育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在编写音乐教材时,编者也会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富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对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对应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常识,以便在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之余,让学生深入感知乐曲中流露的情感,体会隐藏在乐曲背后的高尚品格。

例如,在《军民团结一家亲》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做好美育和德育工作。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军民团结一家亲》这一乐曲的创作背景资料”的任务,让学生主动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相关素材的收集。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分好小组,请学生在组内交换彼此收集的资料。之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交流成果。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为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整理:《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中国特色,它以震撼人心的情节、宏大的情境,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场景,而本首乐曲是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第四场,体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之情……在介绍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乐曲,使学生基于对背景的了解,更主动地想象画面,真正地体会人民热爱红军的情感。

三、巧用问题,挖掘德育元素

问题是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小能手”,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常常将问题当作检验教学成效的工具。在美育视角下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不妨围绕音乐作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乐曲的欣赏,并挖掘乐曲中的德育元素。

以《我们的田野》的教学为例,基于对乐曲的分析,教师了解到,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动珍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是本节课的美育、德育重點。因此,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森林、田野的图片,促使学生仔细观察,并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会在哪些地方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呢?”从而让学生主动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并提问:“在乐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呢?乐曲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什么主题?你有什么感想呢?”从而在带领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揭示“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做朋友”的德育主题。

四、合作探讨,发展团队精神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审美素养依然有限,难以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音乐审美和鉴赏活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搭建互助、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加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合作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对此,在现阶段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

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中国花鼓》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合作活动,践行德育。在课堂上,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花鼓有多少了解呢?”并透过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音乐常识积累情况进行判断。随后,教师结合以往的观察经验,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分析,以便采取互补的原则分配组员。在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并安排“分析乐曲中的演奏形式、主奏乐器等,感受乐曲的旋律变化,体会其中的音乐特点”等合作任务。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并请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合作中提高音乐赏析的效率,还可以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

五、引导创编,形成坚韧性格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许多家长开始将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处处维护他们。然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遇到许多坎坷、困难,如果没有坚韧的性格作为支撑,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被困难打倒,对生活丧失信心。基于乐曲进行创编,是美育的重要板块之一,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活动来说,创编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编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坚韧的品质。

例如,在《我的祖家是歌乡》一课中,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舞蹈动作的创编,有效磨炼学生的品质。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欣赏乐曲,并让学生用欢快活泼、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歌曲的学唱。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编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在学生自主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已经对歌曲进行了赏析,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动作能够展现歌曲内容呢?”将这些动作串联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段有特色的舞蹈了。学生基于教师的鼓励,开始尝试创编舞蹈,初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指导,能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把握音乐课程的教育特色,寻找更多美育、德育的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程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4):118-120.

[2]孙頔.探究音乐与课程思政的融合[J].中国文艺家,2022(1):145-147.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