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青梗菜绿色生产技术简介

2022-05-30 01:07罗云米陈磊陈启武朱继江刘婷陆景伟刘斌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

罗云米 陈磊 陈启武 朱继江 刘婷 陆景伟 刘斌

摘 要 青梗菜(又称瓢儿白、小白菜等)是人们喜食速生叶类蔬菜之一。根据青梗菜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等特点,利用重庆地区立体气候优势,排开播种、陆续定植、分批收获,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是蔬菜生产保供特别是缓解春秋淡季供应矛盾的有效措施。为促进重庆地区青梗菜绿色高效生产,从品种选择、生产布局、栽培方式、地块选择和整理、播种育苗、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采收等环节进行凝练总结,简介了青梗菜绿色生产技术。

关键词 青梗菜;绿色生产技术;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07

青梗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普通白菜[1],又称瓢儿白、瓢儿菜、小白菜、不结球白菜、青菜、油菜等[2]。因其富含胡萝卜素、纤维素、维生素B、钙、铁等营养成分,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栽培非常广泛。根据青梗菜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等特点,利用重庆立体气候优势,排开播种、陆续定植、分批收获,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是蔬菜生产保供特别是缓解春秋淡季供应矛盾的有效措施。

1  品种选择

1.1  选择原则

品种选择是栽培成功的关键。青梗菜品种繁多,生产上应根据本地海拔、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生产季节和栽培方式,选择适宜品种。重庆夏秋季高温强光,宜选用耐高温、耐湿、抗病、高产优质品种,冬春季低温寡日照,宜选用耐低温、耐抽薹、抗病、高产优质品种[3]。

1.2  良种推荐

华冠:从日本引进。植株直立,株型束腰,矮脚,株高20~22 cm,开展度23~24 cm;叶长椭圆形,长11.7 cm,宽8.7 cm,全缘;叶柄长6 cm,肥厚,匙羹形;青绿色,光泽好,单株重100 g,品质优良;极早熟,播种至初收25~30 d,耐热且冬性强,适应性广[4]。

京冠1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株型较直立,株高22 cm,开展度31 cm,束腰性好,生长速度快,叶帮翠绿色,无蜡粉,叶面平,叶柄肥厚,寬5.5 cm,品质脆嫩,商品性好,较耐热,抗病,抗抽薹性中等,始收期30 d左右,可延续采收20 d;冬性强,冬季栽培单株可达0.26 kg。

三伏:南京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植株较直立,大头束腰,株高28 cm,开展度28~30 cm,叶片光滑、亮绿色、卵圆形;叶柄浅绿色,长12.6 cm、宽8.9 cm,成株采收叶数22~25片,单株产量300~400 g,外形美观,质优,可周年栽培。

矮抗青: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植株较直立,株高24 cm,矮箕束腰,叶绿色、叶面平滑,单株产量可达750 g,适应性广,抗病、耐热、耐寒,可周年栽培。

抗热605:植株直立,束腰,头大,株高26~28 cm;叶片舒展、平滑、肥大、油青色,椭圆形,不易抽薹;叶柄浅绿色。外形美观,生长整齐,耐热性好,抗逆性强,适于夏秋种植。

金华元:青岛金华元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植株较直立,株高20 cm左右,开展度16 cm左右,叶柄宽肥厚,叶色翠绿,叶面光滑,耐热、耐湿、耐旱性强,适用性广,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商品性好。

夏尊: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植株较直立,生长势强,稍束腰,耐热性较好,生长速度快,秋季生长期50 d左右;叶片中等绿色,叶面、叶缘光滑,叶长23.1 cm、宽11.0 cm;叶柄中等绿色,长6.2 cm、宽4.4 cm。单株重208.9 g,商品性好,口感佳。

上海青:华东地区地方良种。株高约23 cm,开展度20 cm,中部束腰,叶卵圆形,叶缘稍有内卷,叶色浅绿,叶片较厚,叶柄绿白色,内凹肥厚,耐热、抗病。夏播作苗菜栽培25 d左右收获,质地嫩糯,口味极佳;较耐寒可进行秋冬栽培,单株重600 g,商品性好。

苏州青: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选育。因叶片较短、开展度较大,故又称矮脚苏州青白菜。株型直立,株高20~22 cm,开展度28~32 cm;冠平束腰,呈百合状,叶深绿色,椭圆形,叶柄扁平、淡绿色,基部向内卷曲,呈匙形,单株重200~350 g,品质优良,适应性广。

2  生产布局

重庆属丘陵山地,地形多样,立体性强,蔬菜基地分为沿江河谷冲积坝地、浅丘平坝、中山和高山等四大类型。重庆地区青梗菜虽然能周年生产,但不同区域技术要求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海拔差异,将重庆地区青梗菜生产布局如下。

2.1  沿江河谷冲积坝地和浅丘平坝地区

沿江河谷冲积坝地和海拔500 m以下浅丘平坝地区可周年栽培,但以秋冬季和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栽培宜选用耐热品种并配套覆盖防虫网和遮阳网。

2.2  中山地区

海拔500~800 m的中山地区可周年栽培,但为避免抽薹,春季应适当延后播种,秋冬季则应适当提前播种。

2.3  高山地区

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以夏秋季栽培为主,根据品种耐抽薹性、耐热性及海拔,在4月中旬—9月下旬排开播种,陆续采收上市。

3  栽培方式

3.1  苗菜栽培

直接撒播,待秧苗2~3片真叶时,按行株距10 cm×10 cm进行间苗定苗。间苗后应及时浇水,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防止地上水分蒸发,减少秧苗水分蒸腾,隔绝病虫害,使植株健康成长。

3.2  颗菜栽培

根据栽培季节,采用土壤苗床或基质穴盘或漂浮方式进行设施或露地育苗。夏秋季露地育苗,应覆盖防虫网、遮阳网等防虫、遮阴、降温设施。苗龄18~20 d,秧苗4~5片真叶时,按行株距20 cm×20 cm规格定植。栽培厢宽1.2~1.5 m,高10~15 cm,沟宽30~40 cm,每厢种植6~8行,每667 m2定苗16 000~17 000株。

4  地块选择和整理

4.1  地块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在绿色食品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物理屏障或缓冲带,以防止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土壤以排灌方便、疏松肥沃、肥力中等及以上,pH值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符合NY/T 391规定。

4.2  整地和施基肥

4.2.1  土壤处理

播种或定植前5~7 d,每667 m2撒施生石灰100 kg,对苗床或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4.2.2  整地施肥

根据青梗菜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及时清除前茬作物残留体,尽早耕地晒白,结合翻耕整地,每667 m2施入商品有机肥300~500 kg或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 kg,叶菜专用复合肥20~25 kg,适当补充Ca、Fe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选用应符合NY/T 394规定。

5  播种育苗

5.1  种子用量

每667 m2用种量,苗菜生产750~1 000 g,颗菜生产150~200 g。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6715.2规定,严禁使用转基因品种。

5.2  种子处理

包衣种子直接播种。未包衣种子,播种前需进行处理,可先用55~60 ℃温水浸种15 min,再将种子放到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200~300倍液中浸泡处理20 min,最后用清水浸泡3 h;或选择晴天进行晒种,并用新高脂膜拌种,不仅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菌感染,还可提高种子呼吸强度和发芽率。

5.3  苗床选址

育苗场地应选地势开阔,背风向阳,干燥、无积水,无根肿病污染的地块。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播种前对育苗场地、苗床、穴盘、漂盘和基质等进行物理或化学消毒处理,化学药剂使用需符合NY/T 393的规定。

5.4  育苗方法

5.4.1  床土育苗

播种前1 d浇足苗床底水,播种时混拌细土、基质、石谷子土等增容扩量,播后用扫帚轻扫拍平压实,再浇水覆盖遮阳网或薄膜。出苗期间不灌水,出苗后及时揭除遮阳网或地膜,搭建小拱棚,进行遮阴降温(夏季)或保温保湿(冬季),以防秧苗徒长。

5.4.2  穴盘育苗

采用128孔塑料穴盘进行基质育苗。播前按60%~70%持水量湿润育苗基质,装盘压穴,90%的孔穴每穴播种1粒,10%的孔穴每穴播种2粒,以备补苗;播后覆盖0.8~1.0 cm厚基质或石谷子土,浇透水后覆盖薄膜或遮阳网;出苗后及时揭除覆盖物,搭建小拱棚,进行遮阴降温(夏季)或保温保湿(冬季)。

5.4.3  漂浮育苗

采用153孔或200孔聚苯乙烯育苗盘进行漂浮育苗。播前按60%~70%持水量湿润育苗基质并装盘压穴,90%的孔穴每穴播种1粒,10%的孔穴每穴播种2粒;播后覆盖0.8~1.0 cm厚基质或石谷子土,置于育苗池中浸泡24 h后放干池水,出芽完全后再灌水培育直至出苗。

6  田间管理

6.1  水分管理

青梗菜根系少且分布浅,吸收能力弱,不耐旱,因此整个生长期需要有充足的肥水供给作物,以促进生长发育。生产上应根据天气情况和青梗菜需水要求进行水分管理。播种后及时浇透底水,保证出苗整齐;间苗、定苗后及时浇水,保证苗齐苗壮;定植或补苗后及时浇水,促进缓苗和发棵成活;采收前7~10 d适当控水。青梗菜较耐雨水,但遇持续阴雨或暴雨,仍需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灌溉水质应符合NY/T 391规定。

6.2  追肥

青梗菜需肥量较大。苗菜生产因生育期短,无需追肥。棵菜生产一般需要追肥3次,分别在定植成活后、植株6叶1心和8叶1心时,每667 m2撒施叶菜专用复合肥20 kg混合尿素10 kg,使植株迅速生长发育,增加叶片数量,增大叶面积,提高单株产量;采收前10~15 d,停止施肥,促进植株养分转化,充实组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注意施肥后立即采用微喷灌或摇臂式喷灌灌透水,以免肥料落在叶片上引起烧苗[5]。肥料选用应符合NY/T 394规定。

7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达到安全优质绿色生产[6]。重庆地区青梗菜绿色生产应重点防治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等病害,以及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跳甲、蜗牛、蛞蝓等虫害。药剂选择符合NY/T 393规定。

7.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减施化肥,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降低病虫害基数,防止渍害发生。

7.2  物理防治

7.2.1  高温焖棚

若采用设施栽培,应在高温季节密闭棚室,利用太阳暴晒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7.2.2  色膜驱蚜

采用银灰膜覆盖进行青梗菜颗菜栽培,可驱避蚜虫。

7.2.3  防虫网覆盖

采取畦面(浮面)、小棚、大棚和网棚方式,全生育期覆盖29目×29目、丝径0.18 mm,幅宽据实确定的白色防虫网,阻隔菜青虫、小菜蛾、蚜虫、跳甲、美洲斑潜蝇等害虫为害。

7.2.4  燈光诱杀

按单灯控害1 hm2的标准,距地面1.3~1.5 m,在菜田四周空地集中连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于夜间(19:00)至次日凌晨(6:00)开灯,诱杀小菜蛾等害虫成虫,减少虫口基数。

7.2.5  色板诱杀

于植株上方15~20 cm,间隔悬挂规格为30 cm×40 cm色板诱杀害虫,每667 m2挂50~60块色板。黄板主要诱杀有翅蚜虫、潜叶蝇成虫、斑潜蝇成虫、粉虱成虫,蓝板主要诱杀蓟马、蝇类成虫[6]。

7.2.6  性引诱应用

利用专用性诱剂、性迷向剂,诱杀小菜蛾、菜螟等鞘翅目、鳞翅目害虫成虫。

7.3  生物防治

7.3.1  以虫治虫

每5~7 d释放1次赤眼蜂(1万头/667 m2)防治菜青虫,连续釋放3~4次;初见蚜虫时,每4 d按12头/m2的标准释放1次烟蚜寄生僵蚜防治,共释放7次。

7.3.2  以菌治虫

每667 m2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原药20 mL兑水15 L喷雾防治蚜虫;菜青虫卵孵化盛期,每667 m2喷施BT粉25~30 g,7 d后再喷1次;小菜蛾在幼虫3龄前,每667 m2喷施BT粉40~50 g,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甜菜夜蛾在卵期及低龄幼虫期,每667 m2早晚喷施BT粉50~60 g防治。

7.3.3  以菌治菌

苗期每667 m2采用3%中生菌素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软腐病。

7.4  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选择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

7.4.1  病害防治

霜霉病:选用60%琥˙铝甲霜灵600~800倍液,或47%代锌˙甲霜灵600~800倍液,或76%丙森霜脲氰1 000~1 500倍液,或57%烯酰·丙森锌2 000~3 000倍液,或20%唑菌酯2 000~3 000倍液,或每667 m2使用40%三乙膦酸铝235~470 g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软腐病:选用1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500~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1 000~1 500倍液,或40%春雷·噻唑锌600~750倍液喷雾,或2%春雷霉素50~100倍液灌根或喷淋病部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病毒病:选用10%宁南霉素1 000~1 5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600~800倍液,或0.5%香菇多糖200~3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7.4.2  虫害防治

蚜虫:选用0.3%印楝素600~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或3%啶虫脒2 000~2 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菜青虫(菜粉蝶):选用0.3%苦参碱500~700倍液,或25%灭幼脲8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30%啶虫脒1 000~1 500倍液,或25%灭幼脲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小菜蛾: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1 500倍液,或25%灭幼脲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

跳甲:选用10%氯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5%啶虫脒2 500~3 000倍液,或灭幼脲1号(3号)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或每667 m2选用20%呋虫胺4~8 g兑水喷雾防治。

蜗牛、蛞蝓:每667 m2均匀撒施,或按片粒间距30~50 cm的标准撒施250~500 g四聚乙醛进行诱杀。

8  适时采收

结合市场行情、消费习惯和品种特性,适时采收。青梗菜植株长到一定大小可随时采收,最好选择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苗菜采收标准为株高10 cm以下,叶数7片左右,单株重0.10~0.15 kg,直接剪根采收。颗菜生产夏秋季一般28~35 d、冬春季45 d左右,采收标准是外叶开始变淡,基部外叶发黄,叶簇由旺盛生长转向闭合生长,心叶伸长到与外叶齐平(俗称“平口”),植株12~15片叶,单株重0.20~0.25 kg;采下后剪根去黄叶,并用塑料薄膜遮盖,防止失水萎蔫,影响品质。产品质量应符合NY/T 654规定。

参考文献:

[1]  李政扬,焦书升,高艳,等.青梗菜品种比较试验及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6):4-7.

[2]  刘吉振,罗云米,张洪成,等.不同施肥处理对高山小青菜产量和效益影响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1955-1958.

[3]  王婉婷,薄永明.青梗菜品比试验及周年供应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8):1196-1200.

[4]  田时炳,郭军,黄任中,等.蔬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8.

[5]  邹鑫,李新奇,沈雪林,等.苏州地区夏季小白菜优质安全快速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22):46,51.

[6]  邵贵荣,朱彬,郑学立,等.青梗菜喷灌周年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3(10):17-18.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
重庆地区水稻直播栽培发展现状及对策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重庆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及改造对策探讨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基于FY-3A/VIRR卫星数据的干旱监测研究——以2011年重庆地区为例
2012~2015年重庆地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的监测
SWC-WARMS在重庆地区的降水预报性能分析
大孔径浅台阶控制爆破在重庆地区的应用
金定鸭引种在重庆地区舍饲条件下的生产性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