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图像”,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命表达

2022-05-30 05:34孙厚立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建构图像作文

孙厚立

法国思想家萨特在《想象》一书中提到“心理图像”这一概念。“心理图像”是一种有想象性的意识,是一种区别于感觉、知觉、记忆等在内的心理活动。拥有“心理图像”,有助于催生学生的生命性表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心理图像”,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像”,让其在不断优化中得到蜕变,让“心理图像”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载体、驱动。

一、“心理图像”的特质

“心理图像”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动态的影像,是不断变化的、开放性、动态生成着的。“心理图像”不同于客观世界中的场景、画面、声音等,也不同于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某个经历的客观再现。“心理图像”是融通“已有经历”和“即时想象”而建构的“习作影像”。“心理图像”的建构具有生活性、直觉性等特征。

1.“生活性”特质

“生活世界”是学生建构“心理图像”的基础,那么,“心理图像”也就具有了生活性的特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强化学生的内心视觉力。正如著名词评家蒋勋所说,“当他看到校园里一个学生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凝视一棵开花的树的时候,或者伸出手触摸春天里刚刚萌发的嫩叶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有救”。当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也要努力让学生在写作中再现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件事件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有学生的感受比较浅,有学生的感受比较深刻,由此在学生之间会形成“内心图像建构差”。为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丰富生活经验。

如“母亲节”到来之际,笔者让孩子与妈妈来一次亲密互动。有的学生主动做了“大餐”以慰劳妈妈;有的学生和妈妈来一次短期旅行;有学生主动帮助妈妈梳头、洗脚等……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学生“心理图像”建构的基础和源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沉浸其中。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亲耳所见、亲手所做,才会对生活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这样一个“进入生活”的过程,能积累丰富的心理图像,从而能为学生的记忆、联想奠定基础。

2.“直觉性”特质

“心理图像”是人对生活、学习等相关经历感知之后的产物,因此,“心理图像”具有一种直觉性。人的“感知”“印象”“情绪”“想象”“思维”等,都是在与世界、与生活相遇时直接产生的。因此,“心理图像”,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意识流”,而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对这种“意识流”的描述,直觉性、直观性又是这种“描述”的首要特征。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意识流直观地再现出来,是对学生的生命表达。

比如“春暖乍寒”时分,校园里的树几乎是光秃秃的。某天,我与孩子们一起跑步的时候,抬头突然瞥见校园的墙外伸出来一点洁白。“广玉兰”,一位学生惊喜地叫道。“这是不是广玉兰?”“书上不是说广玉兰是五六月份开花的吗?”对此,熟悉植物家族的我神秘一笑,“这是白玉兰,是玉兰家族的成员。请你们好好观察,它和我们读的美文中的广玉兰比有哪些不同?”这个提问瞬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从墙壁上的孔向外望去,有学生将花瓣拉到墙内,有同学回答道:白玉兰的花没有广玉兰大,且没有绿油油的厚叶片……

在凝眸瞬间,学生能用心地编织“心动一刻”。这种编织,不是刻意的,是一种自然、自发、直觉的表达。但这种直觉性的表达,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种“散步式观察”,而散步式的观察构建起的“心理图像”又是即成而主观的。直觉性打开了学生的观察之心,让学生真正看到了“景物之美”。

3.“自主性”特质

“心理图像”的写作是一种自然性的写作,而自然性的写作也就是将心理图像“如其所显现般”描述出来的状态。但又考虑到“心理图像”的写作还是一种“非概念性”“前结构化”的描述,所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视”心理图像本身,因为它可能仅仅只是学生非常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不具备“普适性”。但事实上,“心理图像”往往是多元性、差异性的写作,它能让学生的世界变得充盈而富有生机。

比如教学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让真情自然流露》,围绕“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如有学生表达沮丧的心情,有学生表达愧疚的心情,有学生表达激动的心情、感动的心情等等。如有学生写到自己考试失利,母亲安慰后,又重新鼓起拼搏的勇气。这里的重点是母亲对自己的安慰过程,母亲的话语成为这位同学认为的值得珍藏一生的财富。如有学生写自己练习写毛笔字,中途气馁,在恩师的鼓励和帮助之下,顺利走出心灵阴霾的故事,该生重点描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有学生写到自己跟随手工艺人编制竹篮,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喜悦之情,重点描写的是细腻的编织技艺,等等。教學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写到的游戏、故事、幻想等,正是要借助这种“心理图像”来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心理图像”式的写作,不是对时空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对自我心灵时空的重构。要想直面“心理图像”,学生就要直面与自我心灵相关联的世界,而直面世界也就意味着要打破以往那些禁锢思想和行动的陈旧规范。学生不是时空之外的人,他总是在时空中丈量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容量,丈量脚下的路程。

二、“心理图像”的建构

“心理图像”式的写作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知。因此,“心理图像”的写作教学,也同样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建构“心理图像”,更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心理图像”,并对“心理图像”进行适度加工,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和再造等,努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1.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敏锐观察

始终对世界和生活保持一种亲切,并带有几分敏感和好奇,才能有效地形成“心理图像”,“心理图像”能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恢复到原初的那种细腻且亲密的状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感官,尽情地去看、去听、去想,用眼睛观察、用手脚探索、用心灵体验、用头脑感悟。只有这样,学生与生活与世界才能形成一个共生的场域,才能建构出一段段生动的心理图像。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想让学生写自己参与过的风俗活动。此时,适逢刚刚过完春节,即将要迎来“元宵佳节”。所以,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追忆“春节”的准备活动,如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放爆竹、守岁、舞龙灯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投身到“元宵节”的氛围中,如做汤圆、猜灯谜、观灯、走百病等。这些活动中的一个个微小细节蕴含着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构心理图像,尤其是让学生捕捉和定格那些动人的画面。如此,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根据细节一帧一帧地建构,写出精彩的作文。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因为对日常生活太过熟悉而将其忽略,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唤起学生关注生活的热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建构起学生的“心理图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越敏感,他观察和思考的也就越缜密,就越具有生命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遭的事物始终保持“头一次”的惊异,这可能给予生活以真正的“关注”,这种关注是一种“进程性的关注”,是一种“关注流”,要让学生与周遭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成为构建“心理图像”的契机。

2. 对社会事件进行自觉性反思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建构“心理图像”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周遭事物和事件的敏感度,更依赖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反思。建构心理图像,就是让学生再一次回到“那一刻”,体验“那一刻”,并回味“那一刻”,然后将曾經的感受、体验固化,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因而,基于“心理图像”的作文教学也是一种“再体验”和“再建构”的过程。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小小评论员”活动中,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周新闻要闻”。于是,学生就纷纷追忆这一周国内外发生的事件,积极的、平常的、温馨的、恐怖的大大小小的新闻如同“放电影般”在学生大脑中呈现。学生的“心理图像”会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精细。同时,学生会对这些“心理图像”进行分类,并有所反思,在对事件的评论中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这个过程通常会以“事件+评述”“事件+评论”“事情+观点”等的写作形式呈现出来。于是,学生内心的“心理图像”不再仅仅是“像”,而更是催生生命表达的载体和媒介。如此,“心理图像”就变得更具心理性意义。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和障碍,这些都可能造成心理危机。但是,一般来说,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心理图像进行反思时,就能跨越“心理危机”,构筑起生命的“成长时刻”和“成就时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3.通过解释、描述,感受原初性体验

从“感知现象学”的视角看,“心理图像”主要有两个维度,分别是事件“发生学”意义上的维度和事件“结构学”意义上的维度。“发生学”关注的是时间中的事件,或者说是事件的时间意义;而“结构学”关注的是空间中的事件,或者说是事件的空间意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心理图像”进行解释、描述乃至于重新书写。

比如在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的《猫》《母鸡》《白鹅》等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在写作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然后再借鉴课文中描写动物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笔者还补充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西顿的“动物小说系列”专题,希望学生能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如“写清连续动作”的技巧、巧用修辞等。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借鉴中学会写作,也能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在不断地打磨和修改中,努力还原自我与动物相处所形成的原初性体验。借助于动物与自我的心理图像,将人与动物的情感体验融入写作之中。

“心理图像”的写作还具有“描述”与“解释”两种特性。一方面通过描述体验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对体验的解释,学生也能将这种体验传达给他人。可以这样说,“心理图像”是一个重建理解与体验的过程。在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自我的心理图像,某一个细节、某一处场景,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心理图像的建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唤醒、提取自我的心理图像,还要用多种方法来优化构建心理图像,这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环节,它应当贯穿在写作的始终。“心理图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心理图像进行深度加工,从而让建立于心理图像上的写作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心理图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回归至学生的写作。在建构心理图像的过程中,观察与思考同行、筛选与技艺同步、搜索与提取并进、梳理与表达相辅相成。心理图像的建构、优化,不仅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图像”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是学生生命的真切呐喊。

猜你喜欢
建构图像作文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有趣的图像诗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