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初中生英语语篇意识的教学实践

2022-05-30 18:15葛婷婷国红延谢晓雅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葛婷婷 国红延 谢晓雅

【摘 要】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关注语篇的功能和结构模式,倡导从语篇角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文章依据这一理念及在此背景下开展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丰富语篇类型、提升语篇体裁意识和分析能力、利用可视化工具整合关键信息、培养语篇结构意识和意义探究能力为原则,聚焦非虚构类整本书的语篇特点,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初中生英语语篇意识的策略:整体感知,熟悉语篇类型特点;善用工具,把握语篇宏观结构;读写双向结合,内化语篇微观知识;整合全文,深入感悟主题意义。

【关键词】语篇意识;非虚构类阅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前言

近年来,语篇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研究的焦点是人们如何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关注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使用与语境的关系、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将相关研究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就逐渐形成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a discourse-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1],使外语教学从孤立地以词汇或句子为单位学习语言,转变为注重语篇的功能和语篇的结构模式,以帮助学生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教师改变单一技能的讲解,在主题语境中以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为依托,让学生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促进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语言能力不仅包含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还包含语用知识和语篇知识。“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2]27,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2]28;更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分析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并在语境中探究主题意义,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意识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教师语篇知识不足,语篇教学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语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存在误区:不知道如何准确解读语篇知识的表征形式;不清楚语篇知识如何对意义建构发生作用;缺乏积极整合零散的语篇知识并加以综合利用的意识与能力[3]。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而轻视语篇意义,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即出现对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理解偏差、语篇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和破坏语篇内在结构等问题[4],使得语篇的价值未能被充分挖掘,制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语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加强对语篇知识的学习,包括宏观语篇体裁结构和微观语法词汇知识及其关联性的全面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解读语篇,分析语篇承载的主题意义及育人价值,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进行整合性分析,结合学情特点合理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阅读材料篇幅较短,语篇类型单一

教师“在选择语篇时,应注意长短适中,由易到难,尽量涵盖实际生活中各类型的语篇”[2]18,应“注意选择并补充符合初中阶段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国内正式出版的英语(分级)读物”[5]40,以此“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体验各种语篇类型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特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5]39,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然而,不少教师只参考教材或考试语篇的篇幅,仅选取相对较短的阅读材料,导致学生难以养成阅读长篇幅文章或整本书的能力。此外,由于教材阅读选材多以故事为主、学生阅读興趣单一且对非虚构类文本不够熟悉等原因[6],教师大多选取记叙文体裁的虚构类文本,很少拓展以信息传递为主的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材料,导致学生阅读的英语语篇类型相对单一。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在词汇、句法、阅读策略等方面各具特点的虚构类与非虚构类语篇,促进学生熟悉不同语篇体裁的特征和写作意图,提升语篇分析能力,发展认知策略,从而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非虚构类语篇(non-fiction)不同于富含情境的虚构类语篇,是以传递自然和社会事实为主要目的的文本[7],涉及的广泛话题、题材和文本类型有利于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知识,提升信息梳理、概括和整合能力。在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融入与文本标题、插图等语篇特征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增强读写能力,提升阅读素养[8]。

(三)阅读教学活动割裂,教学过程碎片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缺乏语境意识,忽略语篇的交际功能,将语义、语境完整的文章拆分讲解,割裂地呈现文本内容,造成语篇信息的碎片化。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活动不能服务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无法利用有效的工具或手段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理解主题意义,迁移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是零散的信息和知识点,而非围绕主题意义的信息结构网,造成阅读教学的碎片化[9]。由于语篇知识显性指导不足,学生仅凭直觉获取语篇主旨大意,导致其推理能力及文章要旨的归纳和重新组织能力严重不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过程中感受、体验、学习,并逐渐形成语篇意识[10]。非虚构类语篇的写作目的和结构特点以特征描述、问题与对策、比较与对照、原因与结果为主,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等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提升信息归纳与整合的能力。树状图、鱼骨图,流程图、韦恩图等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语篇结构,重组细节信息,探究主题意义进而内化、巩固知识结构[1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关注各段落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段落与整体篇章的关联,将零散的语言知识有效串联在一起,分辨篇章主旨,剔除次要信息,有效分析篇章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深入探究语篇承载的主题意义,发展阅读理解能力。

三、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篇意识的实践策略

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主要是为了激活背景知识,识别语篇的特征和结构,探究主题意义[12]。为达成以上目标,教师要通过读写结合等任务给予学生明确的策略指导,提升学生对非虚构类文本的语篇意识。以下结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多维阅读》英语分级读物第13级Food for All和第14级Polluted Playgrounds两本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具体解析。

(一)整体感知,熟悉语篇类型特点

《多维阅读》系列中的非虚构类绘本包含标题、目录、小标题、插图、插图说明、表格、地图、索引和词汇/术语表等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语篇中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如句与句、段与段、标题与正文、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语篇的微观和宏观组织结构”[2]26。读前要结合以上要素整体感知语篇类型,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

教师可先从书籍封面入手,设计读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和图片,明确语篇类型,预测文本内容,激活已知经验,激发阅读兴趣。如设计关键性问题“Whats the title of the book?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hoto?What kind of book is it?How do you know?What is the book about?Why do you think so?”;利用插图组织图片环游活动,在预测内容的情境中利用图片教授生词,避免机械的词汇学习方式,为阅读理解做好准备。

对于刚接触非虚构类文本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文体特征寻宝活动”(见表1),培养学生快速识别文体特征的能力,了解每一个文体特征的形式和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并记录文体特征及承载的关键信息,思考语篇特征与主题意义的关联。通过课内集中示范、课下应用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内化非虚构类文本特征的相关知识。

(二)善用工具,把握语篇宏观结构

“每一种体裁都有各自的行文特点、框架结构、要传达的观点,而且侧重点都有所不同”[13],判断体裁类型能为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指明方向。非虚构类文本主要利用问题与对策、比较与对照、原因与结果等组织结构汇报和传递信息,描写细节,阐释原因或劝说读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信息结构图梳理文本信息,在提取和重组信息的过程中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生成、内化和巩固与主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

1.目录导读,合理预测,感知宏观结构

整本书的目录能为学生感知语篇宏观结构提供线索,教师可依照书籍阅读顺序,引导学生在根据标题和封面做出预测后,浏览目录感知语篇结构,养成根据目录初步判断文本结构特点的阅读习惯,推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及专注力,积极卷入阅读过程。

以Food for All教学为例,这本科普类读物介绍了造成人类和动物食物短缺的原因,提出“人类与动物共享地球,都应享有足够食物”的倡议。目录的小标题呈现出people、elephants、wild pigs、rats、locusts、everyone、hungry、food及problems等关键词(如图1),有助于学生猜测主题信息和以问题为核心的结构特征。对于第二至第四章节重复利用“Problems with ...”的词块,因为学生语言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此存在一定困惑:有学生认为是这四种动物的食物短缺问题,也有学生认为是这四种动物导致了人类食物短缺的问题。对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解决争论,而是巧妙地设计了阅读检测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读后加深对problems with(在某方面存在问题)的理解与记忆。

2.建构图示,合作分享,辨析逻辑关系

基于初次閱读获取的语篇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致阅读,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结构图梳理细节信息并分类,判断逻辑关系,深入语篇中段落之间的微观组织结构,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较为复杂的语篇,教师还可围绕主题意义设计中观问题,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逐层梳理信息,提炼关键信息,辨析语篇成分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通过合作分享和反馈建构较为完善和清晰的结构图,深度理解主题意义。

以Food for All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问题“Why cant some people and animals get enough food?”,引导学生获取、梳理人类和动物食物短缺的各方面原因,提炼关键信息,初步感知逻辑关系并建构信息结构图。接着,提出“What do people do to stop the animals?”和“Why cant people stop them?”,引导学生聚焦有关动物对人类庄稼的影响及破坏的细节信息,完善结构图。然后,以“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these animals to damage peoples food?”,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象、野猪等动物是因为人类伐木而失去栖息地,无处觅食才靠近人类、破坏庄稼的循环逻辑关系。最后,借助逐渐建构的结构图(如图2),让学生复述人类和动物食物短缺问题的原因,加深对“人类和动物共享地球资源,都应享有足够食物”的主题意义。

(三)读写双向结合,内化语篇微观知识

在学生把握语篇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他们进行微观的语篇分析,包括话题连贯、句子信息展开方式、衔接手段、词汇搭配和语法结构等[14],体会语篇如何用语言表达意义。教师可利用读写结合活动,促进学生在对比、模仿、迁移中关注和内化语篇遣词造句的手段,以输出促进外语习得[15]。

1.编写插图说明,以写促读

插图是非虚构类整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文字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构建主题意义,为读者设定具体的阅读语境[16]。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插图与主题意义进行深度联结,开展看图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以写促读,帮助学生恰当运用标题与正文、文字与图表之间的关系,在文字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之间自如切换,提升主题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能力[17]。

在Polluted Playgrounds教学中,教师结合插图及其说明与正文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设计了“插图说明初写—自主阅读改写—小组分享评价”等一系列具有关联性、进阶性的过程性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信息,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正文中的细节信息,在语境中猜测并学习关键词汇,厘清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学生将自己所配的插图说明与原文插图说明进行对比,讨论分析了英语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及其语用含义,与写作意图进行关联,从而悟出语篇深层的主题意义。

2.扩写或续写文本内容,读写融合

衔接和连贯是英语语篇的重要特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其进行识别和运用的意识,寻找篇章中语义关联的连接链,理解内化语篇结构内涵,进而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篇建构之中[18]。非虚构类整本书往往围绕主题意义划分成内容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统一的平行章节,教师可利用这一特征设计读写融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分析与利用语篇衔接和连贯机制的综合能力。

以Polluted Playgrounds教学为例,当学生整体把握非虚构类语篇特征后,教师就可以创设修复绘本的教学情境,课前对绘本进行处理,如删除目录页,遮盖部分小标题、图片、插图说明和正文文字。学生通过略读和细读,梳理出海藻堆、垃圾场、污水沟和排水管等受污染的场地以及儿童在不干净、不安全的场所玩耍的危害;总结相似的结构特征,找到衔接与连贯的标记性语言,在补全缺失部分的写作任务中运用和内化语篇知识。

(四)整合全文,深入感悟主题意义

语篇形式承载着语篇意义。关注语篇表征要素并不只是为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是为了建构与感悟主题意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主题表达中准确、恰当地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篇章结构、逻辑顺序等,将语言形式组织为意义连贯的语篇,传递信息,交流观点,实现互动交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语篇形式与意义的内在联系与合理整合,利用整合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理解文化内涵,应用学习策略,发展思维品质,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在Polluted Playgrounds教学中,教师通过“What key information can we learn from different text features?How do they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book?”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合性阅读,论证文本特征与主题意义的关系。从课堂讨论生成的板书(如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重复出现的rubbish、poisonous等词汇进行了阐释,发现正文说明脏乱的情况和潜在的危害与图片中孩子们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通过这种冲突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四、结语

在英语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对于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梳理文章标题、体裁特征、段落之间及各语篇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把握宏观的语篇结构,还要引导他们分析和判断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词汇搭配、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等语篇知识,关注微观语篇结构及其与意义表达的关系。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篇知识,增强语篇意识,才能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语篇内容,推断写作意图,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并在基于阅读的表达中恰当地运用语篇知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1):1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福庆.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9):27-32.

[4]程晓堂,谢诗语.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8):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胡佳慧.Non-fiction类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0(1):75-79.

[7]钱小芳.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英语学习,2020(9):4-9.

[8]王蔷,陈则航.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与内容概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9):1-9.

[9]张献臣.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痛点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6):1-7.

[10]许爱兵.英语语篇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简析[J].教学与管理,2010(36):139-140.

[11]王蔷.非故事类英语读物教学的意义与有效途径[J].英语学习,2018(2):44-48.

[12]JOB J,COLEMAN M R.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earnest:non-fiction for young children[J].Gifted child today,2016(39):154-163.

[13]张彦苹.分体裁解读文本现框架语篇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4):30-35.

[14]王彦鹏.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概要写作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3):17-22.

[15]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07-212,240.

[16]陈亚红,赵旭辉.运用支架理论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2):27-32.

[17]卞金华.基于语篇知识建构语篇主题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1):54-58.

[18]汤珏弘.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结构意识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3):12-16.

(责任编辑:周彩珍)

【作者简介】葛婷婷,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初中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国红延(通讯作者),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与教師教育;谢晓雅,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英语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