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让高中语文教学更具深度

2022-05-30 00:25王阿莉
高考·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学

王阿莉

摘 要:本文研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概述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从阅读与写作、听取与说明两角度出发,列举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列举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注意事项,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强调写作教学的地位。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亟待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追求。语文教师应仔细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学习需求,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思维能力概述

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观越发受到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令高中语文教学更具深度,让学生得以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无限的语文知识,深入体会语文学科蕴藏的人文特点与审美内涵,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正确认识“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下面将进行简要论述。

(一)语文思维与语言

高中生学习语文学科已有多年,但很多学生都未想过这一问题:语文学科的学习,相较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什么不同之处?对于这一问题,相信教师可以一针见血地给出答案: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这类学科时,通常会以语言解读知识,而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主要是在学习如何利用语言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自己的思维模式[1]。相关研究表明,思维指的是人类大脑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反应、理解、判断与计划等,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可以借助语言表达思维,这便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在语文学习及语言表达中,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语言是为思维服务的。

(二)语文思维的具体体现

1.阅读与写作:语文思维在阅读、写作中有着明确且充分的体现。学生阅读某篇文章时,通常会结合脑海中已有的经验,对文章的行文逻辑、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所用到的技巧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过程。阅读题中诸如“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也体现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考查,这说明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写作更是深刻体现着语文思维,学生在审题、构思并进行切实的语文表达时,常会调动脑海中的语文思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强弱。

2.听取与说明: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思维更多体现于“听取与说明”,即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的吸收与应用。教师会依托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以“说”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思维传递给学生,学生借助“听”的方式,接受教师的思维模式及教师传递的语文知识,再用“说”的方式为教师给予反馈,实现高效学习,这体现了语文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思维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主要着眼点。语文课堂中,学生在拿到某篇文章后,通常会调动脑海中的思维对文章展开解读、想象与感悟,但实践表明,在如上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总是稍弱的,如很多学生对文章的解读都局限于表层,难以通过深层次的联想与想象,解读文章的核心内涵[2]。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应从思维角度,着力强化阅读教学实效,采用对比式阅读、迁移式阅读等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以下简要介绍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

1.对比式阅读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开展对比式阅读教学,可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及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比两篇以上文章的差异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当教师讲解到某篇文章的写作亮点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其他文章,理解绝大部分文章都会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出现。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与《卫风·氓》这篇文章做比较,因为这两篇文章皆属于爱情故事,但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故事的相似性进行联想,将新旧知识关联在一起,以抽象思维进行再创造,梳理、总结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看法,锻炼语文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除进行相似文章的比较外,教师也应积极拓展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不同文言文中的古今异词、一词多义现象,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完善的语文思维。如李煜《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个“愁”字在不同的诗篇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李煜的“愁”形象生动,指的是愁绪,李清照的“愁”简洁奇妙,表达了词人的无限哀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多引导学生做如上对比,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2.迁移式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与迁移式阅读有一定的区别,后者更多时候是纯粹在解读、学习文章的共同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用某篇课文映射学生过往学过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顾過去学过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文章,感受作者对美好、和谐田园生活的追求,梳理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对古人的情操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将如上思维训练延伸到学生的写作环节中,深化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建议教师在阅读思维培养取得一定成效后,再进行思维性写作教学,这是因为写作活动体现了对学生语文综合思维的考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阅读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但可惜的是,现阶段看来,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将阅读环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到写作之中,难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地学习语文学科,写出来的作文常缺乏逻辑性,文采不佳。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采取“快速联系性写作”教学法来解决。通常情况下,建议教师隔两三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快速联系性写作。教师应对学生近期学习的内容,及社会上发生的时事新闻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基准,拟定写作主题。正式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训练,在作文中标记出自己联想到看过的文章,并注明联想原因。在开展联系性写作训练的初期,对于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其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建议教师在每周最后一节语文课中,开展如上的训练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思维能力,一方面令学生更为细致地回顾本周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培养学生“听取与说明”思维

教师应结合语文思维在“听取与说明”方面的体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陈述式授课”现象十分严重,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手段,以千篇一律的授课方法,为学生枯燥地“灌输”知识,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实际上极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还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听力疲劳,削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教学理念,秉持“与学生为友,同学生进步”的心态,为学生营造出“人人平等,知识共享”的课堂环境,构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令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更愿意在语文课堂中开口说,表达自己对某一语文知识的看法,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进步成长[4]。教师可多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

2.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言,也是培养学生“听取与说明”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加大师生互动环节在课堂中的占比,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阶段看来,很多语文教师落实如上工作都不够到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对教材、题目标准答案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质疑精神发展得很是薄弱,很多学生在回答语文问题时,只会套用标准答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成长。为解决如上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积极质疑教材中的内容,挣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后,教师也可为学生传授一些适用于语文学习的高阶性思维方法,让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毋庸置疑,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教师应重视依托课堂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强化对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将其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健全发展,令语文教学变得更具深度。以下简要列举几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以供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现阶段看来,个性化思维对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强化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接受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能力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受到教科书的束缚。同时,教师也应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争取以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解决学习历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尤其应为学习能力差、语文思维发展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帮助其树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由于这类学生的思维普遍较为活跃,在课堂中的想法有时会突破教材及教学大纲的限制,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也不应盲目指责,应以鼓励、赞扬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思维亮点,多肯定学生的长处,教会学生以更为丰富的视角解读语文课本,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强调写作教学的地位

大量实践表明,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长远发展,教师应正确看待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吝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日记、作文、小品文等丰富的文体,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创新,对课堂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以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5]。教师可定期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中给予中肯的评价,重点表扬学生语文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同时多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地写作,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必然能够挣脱教材及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一系列别开生面、别出心裁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应不断依托实践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进步,回应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景婷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C]//.2022智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22:618-622.

[2]梁苗,梁倩.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以徽县一中2019级直播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七),2021:346-348.

[3]薛庆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考,2021(30):105-106.

[4]李欣明.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0):111-112.

[5]林勇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C]//.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1033-1035.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培养思维能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