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2-05-30 00:49程永祥
高考·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网络环境高中物理

程永祥

摘 要:网络环境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都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需要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将课堂打造成与学生有效互动的场所,借由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信息互动,让学生在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是教师惯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其能够集多种信息于一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文章将立足于这一背景,分析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师可以采取的创新化手段。

关键词:高中物理;网络环境;教学创新

物理是学生公认的难度偏高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难度出现了极其明显的跨越。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很多物理知识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抽象性与复杂性,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抽象思维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中,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认识,能够朝向互联网方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以网络技术作为主要工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及掌控。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变

(一)实现演示与学习结合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所惯用的教学方法大多可集中在讲授以及演示两大方面,学生长期处于课堂的被动位置,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投喂”。虽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已不再是创新性的教学任务,但是结合教學现状分析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信息技术或多媒体软件的教学价值。例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会运用多媒体工具,但大多也只是利用其展示教学课件,教学的本质仍旧体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上。学生只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以及节奏,在课堂上毫无体验感、参与感。但在网络环境下,这一形式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媒体演示以及自主学习两种不同的活动。在自主与互动的有效交织下,完成知识探究、知识分析与知识建构,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实现学生与教师结合

在以前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主要借助的工具大多是问题。例如,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而学生会根据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解答,课堂上学生占据着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或者自主质疑。师生之间的互动整体呈现出单向趋势。并且,大多数高中课堂课时为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兼顾到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也无法实现让所有学生都回答问题的目的[1]。在这一状态下,班级学生的课堂体验便会有所区别,而教师也无法精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致使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但在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打造智慧课堂,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在有效的互动状态下,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实现课本与资源结合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往高中物理教师通常会将教材看作是主要的教学标准,所设计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局限在教材以及教学大纲中。这种具有局限性的教学范围,严重阻碍了学生兴趣以及思维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开放性。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教材之外的物理资源,学生也可以自发地借助网络平台搜索物理信息,拓展自己的物理学习范围。在开阔视野下,更加全面地体会物理的魅力。在课本与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下,有效丰富自身的物理认识。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转变教师认知,奠定教学基础

网络平台存在的基础价值在于能够为大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在拥有海量资源的网络平台上,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查询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并且在网络环境的支撑下,信息逐渐达到了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让大众的学习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可以辅助学生突破以往教学模式所形成的时空局限,使之拥有更加广袤的世界,见到更多的信息[2]。然而结合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网络技术的教学作用仍旧未得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模式也未达到全面实施的程度。而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并没有形成清晰客观的认识。例如,在高中物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会受到固有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或者很多教师会停留在舒适圈内,不愿意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或者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也会过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传输上,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备课方面,而忽略了网络设备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教师本身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过网络教学,在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熟练地使用相关工具,既不能够发挥网络工具的应用效果,又影响了原本的教学状态,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

因此,为了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的理念,调整认识,拟订完善的网络教学计划,以奠定教学基础。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展示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虚拟视频,以视频的形式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尝试性地以文字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描述,以奠定教学基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在日常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多了解一些与网络教学模式有关的知识,或者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事相互沟通,积累相关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认识,并主动利用一些网络工具或者网络教学模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地体现网络教学工具的应用价值,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二)创建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手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创建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以更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加简洁更加生动地接触物理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构建。所以在网络环境中,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并合理应用网络功能,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框架,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体验,以拓展学生的见解,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此,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接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感受。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民间物理故事、物理历史或者物理小实验,借助动态化的网络视频资源,打造动态性的教学情境,以改善教学氛围。高中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高中物理学知识时有体现。如力学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学磁场学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便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借由这些现象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联系生活与物理,深入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并感受到物理的魅力[3]。除此之外,网络技术具有一定的动态模拟功能,所以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也可借助网络工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增添物理教学的色彩,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物理知识的形成。例如:讲解“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与天体知识和高科技有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世界的美。借由这些资源,教师也可巧妙地抓住学生认知与物理现象之间所形成的矛盾点,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物理世界。

(三)实施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上,很多教师所惯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理论传授;第二种,现场演示。其中,理论传授教学方法所对应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理论性的物理知识点,如物理公式、物理概念;而现场演示教学方法所对应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实践性的物理知识点,如物理原理的形成规律、物理实验。两种教学方法毫无例外可被概括为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单方面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只能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被动地看,被动地接受,其对于知识只能够形成表面了解却不能够达到深层理解,不论是师生在课堂上都十分疲惫。所以,在网络环境中,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能够调整以往单向灌输教学模式所形成的片面影响,立足于网络视角打造微课堂,利用动态性直观性的微课视频,增强学生的課堂参与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物理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案例或者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可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播放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在观看信息的前提下展开有效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微课视频中信息所形成的认识观点以及看法。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并在事后对学生加以适当的点拨。可以说,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高中物理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编辑,并借由网络平台传递到学生客户端。即便是在课后学生也可借助这些素材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复习,根据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巩固加深自己的记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在缓解压力的同时,逐步拉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四)创新实验活动,强化学习体验

在高中阶段,相比于枯燥无味的理论性物理知识,很多学生会对物理实验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在讲解物理实验时,很多教师会下意识地以口授式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简单描述实验的现象、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4]。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真正地开展物理实验,但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部分物理实验无法顺利在课堂上开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对实验教学活动加以适当的创新,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将物理实验以准确有效、安全且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虚拟实验室,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一些难度偏高或者实验器材难以获得的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实验模拟,缓解学生的理解压力。在物理课堂上,实验演示是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的一种路径。但由于时间因素或者空间因素所形成的影响,实验教学中教师总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想法,甚至会因为学生能力不足或者实验器材不精准,而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状态。但在网络工具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弥补。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判断电流的方向以及计算电流的大小时,针对电流在导体中的运动,单凭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并且,在分析电路或者在计算数据时,也会因此而产生偏差。虽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一些插图辅以讲解,但由于图片是静态的,所以学生仍旧无法直观地感受电荷流动的规律。此时,教师便可借由网络技术利用flash工具或者3D max软件,将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以动态性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微观例子,帮助学生直观地突破实验障碍[5]。在VR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也能够有效规避实践操作所引发的安全隐患或场地局限,进一步丰富课堂沉浸感、交互感与感知体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物理实验的专业性。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大大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多次实验记录数据,要通过计算分析数据的方式,总结其中的物理原理以及物理规律。例如,在运动学力学一类的实验活动中,学生要测量时间、速度、质量,整体的计算量相对较大。但在信息化工具的辅助下,其能够借由多媒体工具的数据处理功能,快速记录并处理相关信息,并直观地将数据以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集中展开数据分析以及图像分析,更加快速地总结物理规律及相应物理表达式。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观摩他人的实验结果。在网络平台上有很多成功的物理实验案例,教师可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将其下载下来,引导学生先浏览正常的实验步骤以及成功的实验现象,而后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对比,了解其中的步骤以及一些细节性信息,在对照课本实验流程以及自己实验流程的状态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有效的调节优化。或者教师可以借由网络平台指导学生私下开展一些简单的物理小实验,并鼓励学生在班级交流群中相互交流相互分享,以此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素质与实验能力,助力学生学习经验、核心素养的有效丰富。

(五)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素材

经历了新课改教学之后,高中物理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相比于之前高中物理教材,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融入了很多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创新性信息,会为学生介绍一些当下物理研究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或者成果。但对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据的篇幅比较小,大多只停留在表层,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表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资源储备,实现课程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借由网络这一端口见到更加广袤更加丰富的物理世界[6]。并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分享自己借由网络平台搜索到的物理知识点,在相互交流相互共享的状态下,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加深学生的物理认识,以此循序渐进地向物理教学三维目标靠拢。除此之外,在网络环境中诞生了很多创新性的智能化学习软件,在这些软件上,会自动更新历年的高考试卷以及不同城市的试卷、练习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下载这些软件,并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答题。在软件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动完成答案的批改,还能够直接了解到习题的解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资源,使之在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的状态下,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时间,弥补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很多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或者教学素材,甚至能够集中到某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点,使之在更加丰富的辅助资源支撑下,慢慢地理解物理信息,并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建构,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六)应用网络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网络环境中,移动终端的出现,能够让师生之间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形成的时空局限,真正地实现跨越空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助于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完成物理学习,建构知识体系[7]。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借由社交软件,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导学案,或者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前任务。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有效规避以往教学中口头任务所形成的问題,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完成任务,做好教学准备。并且,当学生在预习时产生问题,也能够及时地借由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交流,在两者相互互动的状态下,促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状态,以便于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在师生相互调节的状态下,提高物理课堂顺利开展的可能性。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仍旧可以利用这些软件与学生展开课外联系,在软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及时结合自己的困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而不必如同以往一般只能够在校内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在自己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后,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动力都会逐步增强。同时,教师可以借由移动终端,构建物理学习论坛、物理学习群,在日常教学之余,向学生传递一些课堂之外的物理信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经验,在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物理思考。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放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由这一网络化的工具更加规范、更加系统地开展物理学习活动,构建完善的物理思维网络,在促进师生交流的状态下,提高教学有效性。

(七)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物理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并且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通过互联网、通过电视、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子报刊,学生都能够自发地了解到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加之在进入高中之前,学生接触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彼此之间在能力认知以及基础方面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进入高中之后,倘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那么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彼此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抗拒情绪。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高中物理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问题与教师进行1对1的沟通交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顺利地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弥补学习短板。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导学案、教学作业,以分层的方法实施物理教育,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物理学习或复习,打造完善知识体系。

结束语

结合近年来的高中教学目标发展情况分析来看,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一大重要任务。在这一前提下,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教师可采取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其需要及时地转变认识,借由网络工具,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有意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助力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学周刊,2022(02):55-56.

[2]向国孝.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学周刊,2021(27):67-68.

[3]尹铭.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21(07):47-48.

[4]徐荣婧.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111-112.

[5]常建利.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考,2021(13):43-44.

[6]梅海鲁.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9(09):105.

[7]王华.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2019(25):172.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网络环境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