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2022-05-30 01:39王艳
高考·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王艳

摘 要:随着地理课程的不断改革,“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主要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考虑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设施,完成课堂内容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但是,近年来在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并不高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学生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师的目标和追求。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教师成为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学生被动接受地理知识,使得学生课堂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高中地理改革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中有效教学的界定

(一)注重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对事物或者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情绪。在实践活动中,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吸引人们注意力,使得其心理产生愉快、紧张等心理变化[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不仅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让学生完成作业和解决难题,还应当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地理学习和探究兴趣培养,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二)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培养

在地理高考中,命题思想是结合现实背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此进行立意命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高中地理课堂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灵活利用地图开展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利用地图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看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自然现象,从地理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对其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也要有用。高中地理课程内涵丰富且外延广阔,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中,加强学生地理素养培养,重视学生生命历程的影响。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融洽的師生情感交流以及知识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要转变自己高高在上的观念,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群体,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醒。对于回答较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出表扬和肯定;而对于回答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2]。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一个简单的灌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探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都能让学生放松心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来,这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创设出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更具效果。

(二)借助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应当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3]。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学习需求,对学习内容和顺序进行安排,主动学习知识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讲授时,教师结合课堂内容,以长江的著名景点作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全体学生划分四个小组,如虎跳峡小组、三峡小组、荆江小组以及入海口小组,结合小组划分布置相应的活动任务,如河谷的形态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河谷地貌的形成与外力有着什么关系?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组成果,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果制作相应的河流地貌模型,结合模型和成果进行观察实验。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整个长江合作进行河流地貌模型设计,将知识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同伴互助,探究河流凹岸和凸岸水流速度、外力作用、河道深浅等,不仅对于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习问题意识

在对教学活动有效性进行衡量时,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和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想要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应当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学生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创新更是无从说起,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可能会有所突破,综合能力才会有所提高[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发现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方式,不仅让学生拥有了问题意识,而且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整个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是由自己提出问题还是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历史》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链:1.地球在46亿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哪些演化与变迁?2.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3.你认为面临未来环境变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根据丰富的各种视频及图文材料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问题链设计逐层深入,难度循序渐进增加,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增强。

而在进行《热力环流》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借助观察生活中空调和暖气片安装位置的不同,让学生提出问题[5]。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冷气和暖气运动方向不同?能否用实验模拟这个过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该原理有关?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要先为学生创设出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当学生发现问题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积极地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认真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

其次,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确定以后,教师可以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几个小问题,再分派到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也可以直接将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全力寻找答案。在展开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忌两点:一是对学生要采取放任的态度,任由学生随意地进行讨论而不进行任何的引导;二是不要提前将问题的答案告知学生。

最后,当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各小组的代表将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做陈述,并允许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各小组的讨论结果陈述完成后,再共同讨论和总结。教师再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问题较为复杂,在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下继续讨论。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通过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在进行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电视剧《山海情》中,一个是“宁夏畜牧业”,一个是“福建菌菇种植业”这样两个案例,以此来引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农业类型,进而引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6]。在这里通过案例的引入,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具体的教学环境,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围绕目标问题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去。

2.通过案例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增强。笔者曾经在讲解《城镇化》内容时,要求学生开展了《三江口畔前世今生——基于“周边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研究性小课题,分为“古今何异、变化何由、影响有何”三部分,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闲暇时间进行调查走访或者进行网络资料查询的形式来了解周边城镇化的变化。

活动中学生对城镇化的表现、产生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等,都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将自己在调查城镇化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给出解决措施。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知识,而且主动思考,甚至对如何做好城市规划、“城中村”的发展方向等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提供给有关部门,这也使学生在城市的管理中拥有主人翁的意识。

(五)及时有效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能够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然而,传统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成绩和排名的关注,把学生当作是一台考试的“机器”,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不单单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发生在教学之后,更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首先,评价要因人而异,评出自信。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后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不仅能够激发人的上进心,更能够唤起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思想认识不同,以及对地理学习的水平也会不同,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该要采取不一样的评价标准。例如,对于较为敏感的学生,教师就要慎用否定性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伤害;对于较为调皮而且比较叛逆的孩子,教师主要采用鼓励的方式,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对于学习不好且自卑的孩子,教师要及时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高评价的标准,使他们不断打破现状,超越自己。

其次,评价要及时亲切并富有情感。对待学生教师要抱有慈爱之心,要尊重学生,切忌讽刺挖苦。当然这也不代表就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起其求知的欲望[7]。比如,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就可以评价学生思维独特,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并让其告诉大家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的评价非常亲切、自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最后,评价要多样化。传统的课堂评价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种单向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该是多样的、互相的。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采取多种类型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堂才能显现出民主、和谐。学生的学习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和肯定,更渴望被其他学生所认可。例如,学生完成自主作业后,教师就可以让同桌进行互评,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课堂教学一直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进行不断的努力,最终取得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当前对地理教学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教学得以有效提高。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个较为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要想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仍需要教师对有效教学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玉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6):96-98,115.

[2]阿布都热西提·米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下),2019(5):39.

[3]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8):183-184.

[4]王明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9):119-120.

[5]曾莠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6):181-182.

[6]高伟之.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8):281.

[7]郑筱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54):153-154.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