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04:00钟燕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摘要】本文基于中职学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状况,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论述推进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研发科学完善的教学教材”“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打造民族器乐教学特色”“‘广与‘专相结合,深化京族文化教育内涵”等实践策略。

【关键词】京族文化 独弦琴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021-04

京族文化是廣西特有的民族文化,由于京族群众居住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中独弦琴文化是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国内外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越来越频繁,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具有独创性、原真性、活态性的京族传统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加强京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响应了国家文化振兴的号召,突出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广西物资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年开展了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防城港东兴市的京族文化资源,将独弦琴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这既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能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我校探索出了一条中职学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广西物资学校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条件分析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从开展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校在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通常而言,中职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主要是利用美育课程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但不少中职学校并没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也没有尝试将之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有机对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仍停留在表层工作,我校目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我校还存在资金不足、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教材内容疏漏和缺乏创新等实际问题。

(一)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京族独弦琴文化融入音乐课程,在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展相关工作常常“捉襟见肘”,致使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驱动力不足。独弦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投入较高经费,如购买和维修独弦琴、出版印刷校本教学资料等,这些项目的经费均是从2010年独弦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家的拨款而出,其他经费投入非常欠缺,无法满足日常教学所需,这大大挫伤了教师、学生传承京族文化的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过去,京族独弦琴的传承主要采取口传心授、师徒传授的方式。如今,我校将京族独弦琴教学与音乐课程教学对接,就需要一支专业教师团队作为支撑。但由于老一辈独弦琴演奏家大多已年迈,没有精力从事教育工作,而新一代的传承人数量有限,出现了传承人断层的困境。就我校的情况而言,目前我校音乐学科教师所学多为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没有受过专业的独弦琴教育和训练,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材内容存在疏漏和缺乏创新

完善且具有创新性的教材,是确保课程教学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目前,我校开展京族独弦琴教学,主要是采取教师教授学生演奏技巧的方式,对独弦琴乐谱、历史资料等的收集较少,尚未研发出完善、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学资源。而目前已出版的京族独弦琴教材,由于编写上存在不少疏漏,如存在将难度较大的曲子安排在初学阶段的现象,这样的教材不适合中职生使用,大大影响了我校独弦琴教学的开展。

(四)少数民族乐器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声乐知识、西洋乐器和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等,关于民族乐器尤其是少数民族乐器的教学比较欠缺,更未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独弦琴教学方法,从而导致我校独弦琴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只注重独弦琴演奏技巧和手法的传授,而忽视独弦琴文化的育人价值,未能进行独弦琴文化的挖掘和教育,因而不能有效唤醒学生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的意识。另外,虽然目前广西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地方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但更多主要着力于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对京族独弦琴的关注较少,因此也没有形成一些可供我校借鉴的教学方法。要想深入推进独弦琴教学,我校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加多样、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广西物资学校创新京族独弦琴教学的实践

为了进一步加强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校近年将作为京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弦琴融入音乐学科教学,并逐步从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完善和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做出努力,致力解决上述问题。

(一)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政府和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对落实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我校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一方面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同时引入非公有制资本,扩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设置校级专项资金,建设独立的京族独弦琴教学教室,购置独弦琴设备,并制订完善的独弦琴乐器管理制度,做好独弦琴的保护和维修,为独弦琴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今,我校不仅配备了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还建成了一间80平方米的京族文化大师工作室、一间200平方米的京族文化展演厅、一间60平方米的京族文化训练室和一间50平方米的手工实训一体化教室。

为了营造良好的京族文化学习氛围,我校还成立了项目团队,通过到东兴京族博物馆、独弦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春发的工作室调研,走访东兴市江平镇民族服装厂,实地考察和研究京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并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我校京族文化教育的内涵。2019年,我校获认定为独弦琴京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这是当年广西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职业学校;在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我校策划推出京族文化特色展区,获得参会领导的广泛好评,引起较大反响。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

要有效开展独弦琴教学,就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我校有专任教师242人,其中拥有“双师证”的教师为116人,“双师比”为47.93%,而音乐学科教师仅有3人拥有“双师证”,这足见我校音乐教师队伍的薄弱。而且我校音乐教师缺乏专业的独弦琴知识和技能,在独弦琴教学中只能采取边学边教的形式,这非常不利于独弦琴教学的有效开展。

为了提高独弦琴教学的质量,我校重视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了如下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组建了由15名艺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京族文化专业教师团队,并组织团队教师参加专业建设、民族音乐教学、民俗采风等相关培训;二是建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社团,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教学,指导教师开展系列京族文化教育活动;三是制订了以“民族文化传承”社团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传承教师梯队建设为思路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切实增强了京族独弦琴教学的师资力量;四是成立校内大师工作室,由大师引领学校教师成长。

通过上述措施,我校建成了以苏春发大师为引领的独弦琴教学教师团队,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力量都得到了提高和增强。如今,我校音乐专任教师已经增加到7人,其中有5人获得“双师证”,“双师比”达到71.42%。专业师资力量的增强,为切实提高我校独弦琴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研发科学完善的校本教学资料

京族独弦琴教学资料的内容、形式、编排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校认真编写京族独弦琴校本教学资料,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考量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由于中职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我校独弦琴教学资料内容的设计以中等难度为主,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其次,注重提高中职生学习京族独弦琴的兴趣,我校通过田野采风、与民间艺人深入交流,挖掘了不少内容鲜活有趣、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编入校本教学资料;最后,在教授弹奏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我校在选择校本教学资料时,更注重挖掘京族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目前,我校创编了《京族传统文化知识》《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艺术鉴赏》等校本教学资料,研发了3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和教学资源包,并研制了相关课程标准、考评制度,有效提高了我校独弦琴教学的实效性。

(四)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创新民族器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其强调关注艺术的综合性,即在教学中将语言、舞蹈和音乐教学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给学生提供更多音乐即兴创作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表演弹奏等能力。采用这一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愉悅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

为了改变枯燥乏味的“手把手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我校近年在京族独弦琴教学中引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音乐节奏训练、发挥学生音乐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中职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欢乐的哈节》一曲的教学为例,具体论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独弦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兴趣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钥匙,是让学生积极了解新鲜事物的“敲门砖”。为此,在开展《欢乐的哈节》一曲的教学前,笔者通过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激发兴趣为目的,进行了故事性导入,如给学生讲述叙事长诗《琴仙》的故事,让独弦琴基础为零的中职生能够快速了解独弦琴,做好独弦琴教学的启蒙。

2.强化节奏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在独弦琴演奏技巧教学中,笔者通过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独弦琴节奏训练的积极性。在学习《欢乐的哈节》一曲的曲谱时,笔者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动作”这一技巧,即让学生两两组成一个小组,通过两个人声势问答互动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欢乐的哈节》一曲的音乐节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开展即兴创作,培养专业能力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为此,在学习《欢乐的哈节》一曲后,笔者通过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独弦琴的曲谱和演奏形式进行创编并展示,同时对即兴创作作品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广”与“专”结合,深化京族文化教育内涵

笔者认为,独弦琴教学不应局限于音乐学科的专业性教学,还应注重传承独弦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为此,我校采用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育人模式,通过“专”与“广”结合的教育方式,开展京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所谓“专”,是指在音乐理论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有关图片和视频,如介绍独弦琴的历史渊源、传承人、与独弦琴有关的传统节日“哈节”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独弦琴文化。同时,我校邀请越南著名独弦琴演奏家和东兴市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人、文艺团队,到校开展京族独弦琴文化宣传演讲和座谈会,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京族独弦琴文化的魅力,加大对京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力度。

所谓“广”,是指独弦琴教学要打破课堂教学的界线,让教学“走出去”。独弦琴流传于京族聚居地区,并依托京族民俗活动得以广泛传播。基于此,我校为学生拓展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交流渠道,通过演出、访问、学术交流等方式,广泛开展民族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京族独弦琴的有关表演活动,如京族大型传统节日“哈节”的表演活动、民间独弦琴演奏比赛等。2021年,我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师生一行40人,前往南宁市老年大学开展独弦琴艺术公益培训与展演活动,获得了老年大学领导和学员的高度赞扬。同时,我校以创建广西独弦琴京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为契机,建成了京族文化大师工作室,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 感受非遗之美 京族非遗进校园”“青春颂党恩 艺成展芳华——广西物资学校京族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月”等一系列活动,并多次受邀参加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

通过“专”与“广”结合的教育方式,我校不仅营造了浓厚的独弦琴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演出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独弦琴演奏技艺,而且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京族文化的意义和内涵,为我校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培育了丰厚的沃土。

三、广西物资学校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的成效

(一)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我校以前没有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也没有尝试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艺术课程教学相融合,忽视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如今,通过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校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已经突破了单一学科教学的界线,借助京族独弦琴教学将京族文化元素、京族艺术元素与其他公共艺术(书法、摄影等)课程、学校活动等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措施,我校将京族文化融入学校办学、学校建设等工作,不仅使京族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地传承,并能够与新时代发展接轨,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而且有效增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我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师生文化素养提升

过去,我校对师生的培养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忽略师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在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过程中,我校不仅逐步加大师生技能的培训力度,还加大了精神层面的培养力度。就教师层面来看,我校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打造京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组建“民族文化传承”社团等举措,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比”,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就学生层面来看,我校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引进先进教学法、参加各類比赛和展演活动等,既提高了学生的独弦琴演奏技巧,又增加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总而言之,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传承与创新京族文化,已成为我校凸显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也是我校落实学生美育的重要抓手。京族文化元素的引入,激发了我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高了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雨.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以京族独弦琴特色班为例[J].广西教育,2020(46).

[2]刘亦文.独弦琴的前世与今生:京族特色乐器源流与传承策略研究[J].剧影月报,2021(3).

[3]刘春英.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10).

[4]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以京族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5]周茹.非遗传承模式的转型研究:以广西京族独弦琴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1(4).

[6]付秋梅,何玲玲.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传承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以京族独弦琴为例[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7]陈思妍.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D].广西师范大学,2020.

注:本文系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中职学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以京族民族传统文化为例”(GXZZJG2021B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钟燕(1986— ),广西南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教学。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舞剧音乐的精神价值和民族基因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理县羌族传统银饰元素在陶瓷首饰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