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2022-05-30 08:01李恬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读本节气

李恬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劳动,更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变化,人们对节气的认知越来越淡化,很多人对二十四节气一知半解,有些教师对二十四节气只是了解个大概,缺少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更加模糊,影响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渐渐被社会边缘化。本文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设计开发学校课程,开发二十四节气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让二十四节气扎根校园,扎根学生心中,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39

二十四節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历法、农业、食品、健康和风俗习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引领学生进入、接近传统的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一、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加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有着灿烂的文化,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学习二十四节气,展现文化魅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在季节的变化中,有的父母说今天是冬至,要吃水饺。殊不知,冬至吃水饺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据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治病救人。同时,二十四节气还有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春分和秋分,昼夜一样长,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到赤道上。夏至,白天最长,夏至后白天慢慢变短。冬至黑夜最长,冬至后黑夜慢慢变短。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情况。所以,看似是简单的二十节气,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地域不同,节气反映的内容就不同,对人们的影响就不同。但是,自然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比如沙尘暴、雾霾等天气,势必影响节气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让季节的边界变得渐渐模糊,人们仅仅从冷热和降水很难分清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比如,今年是暖冬,小雪、大雪节气上没有下雪,甚至连四九天气还是特别的暖和,也没有出现冰上走的情形,渐渐人们就不会再关注二十四节气,因为二十四节气反应的节令已经发生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是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因为我们要教导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二、“二十四节气”校本读本开发思路

文化选择是教育承载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读本是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要立足地区文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建设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学校文化体系。教师作为培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大胆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读本体系。为此,我们将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以相关研究为起点,在文化土壤中培养教育,并将其纳入完善的二十四节气学生督办,投入日常教育教学。

(一)感受节气,让学生认知节气

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天气,并记录好节气前后的变化,特别是周边植物的变化,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研究二十四节气,季节的变化原来有自己的规律,让学生总结季节的规律,研究大自然的秘密。比如在小雪和大雪这两个节气,可以组织学生细致的观察它们的不同特点,顾名思义小雪就是雪小或者少,大雪就是雪大或者寒多更加寒冷,这不仅是反应降水的节气,更是反应民俗的节气,“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后气温下降,空气也变得干燥,这个时候腌制的咸菜才不会烂掉。大雪后腌肉,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二十四节气也有变化的时候,那就是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节气出现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出现疾病,进而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二)问题变课题,课题生课程

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研究问题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建研究小组,对节气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研究节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在熟悉中认知节气。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歌,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熟练地背诵它们,并对节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节气歌上,课堂时间集中在节气歌的背诵上。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让学生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近距离地与自然环境进行比对,在比对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这一研究,可以贯穿至少2年以上,只有对自然界的观察时间长,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变化,才能找出自然界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在观察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三)教师编写读本,教学成体系

教师应根据二十节气所蕴含的文化、生活、历史和天文知识等编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读本,通过读本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二十节气相关知识,可以设立二十四个科目,每一个科目都有丰富的知识介绍和问答。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二十四节气涵盖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都能契合目标,于是化繁求简,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传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文化知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研究,编写读本。在读本的每一章中,都要设计思考环节,在思考中加深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教师在编写读本时,可以配合着读本制作动画、拍摄纪录片等,让学生立体式了解二十四节气。只有将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成体系化,才不至于显得那么抽象,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让图片、动画等辅助读本,共同加深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三、“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具体开发策略

(一)学习经典,认知二十四节气

1.感受二十四节气文化之美

历代作家都写过关于节气的诗,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背诵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经典诗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知识,而且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诗集,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出发,进而转向二十四节气诗歌相关的学习。通过“一周一诗”“二十四节气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韵律之美、想象之美、情感之美。通过吟诵诗歌,学生还可以及时补充与诗歌相关的物候学和民俗,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比如,讲解二十四节气与美食的关系,举例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还有什么美食可以吃?冬至时一些地方还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来一些美食,比如蒸笼包等等。

2.積累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谚语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时间、天文、习俗和农业活动。学习二十四节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作为研究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在线搜索、校外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以丰富他们的积累。例如,可以发起一项名为“我知道二十四节气谚语”的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粘贴二十四节气谚语,并了解它们,然后大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收集和收集信息,感受古人的智慧,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谚语。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讲讲我知道的二十四节气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加深思考。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蕴含在中国所有文化之中,因此必须做好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二)糅合课外,丰富学生学习

1.观察记录自然变化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二十四节气知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在二十四节气里,草木的荣华凋零、鸟兽的迁徙蛰藏、雨露霜雪的四时变化都得以反映,而且这种反映都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节气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对自然的观察。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跟着节气观自然”活动,引导学生在每个节气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去观察、感受自然的变化,并用文字、图画等不同形式加以记录。如记录同一个节气不同年度的温度,记录校园内花草树木在不同节气的生长变化等。当节气知识与儿童观察生活紧密联系,节气知识就不再只是枯燥、平面的名词解释,而是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有机融合,知识与实践相映照,学生对环境变化也有了较敏锐的感知,搜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在记录节气的变化的过程中,除了文字记录之外,还要有图片、视频记录,还要配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在活动中了解节气民俗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民俗也不同,根据民俗给该地区的人们打上了“文化烙印”。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与节气有关的活动。以清明节为例,清明节全国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但除此之外,还有植树、踏青、拔河等习俗。当然,不同地方又衍生出不同的习俗,如福建的清明节出游、赛龙舟、拜年等习俗外,与节气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在充分开展:山东有吃冷食、荡秋千的习俗;四川有戴“柳叶符”、挂青、祭火神的习俗。这些活动不仅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而且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体验节气民俗,提高了解节气民俗文化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

发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目的,是透过不同的认知方法,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此外,学校课程的发展,试图探讨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以帮助改善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凸现综合性,通过挖掘节气中各方面的教育价值,要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运用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寻找切合点将节气的教育价值融合到科学、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的五大领域,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基础上的,充分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四)了解节气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很了不起的,其内容不仅限于民间习俗,更多地反映科学与自然规则,反映各种生物生存的密切联系,反映季节的轮回,反映季节的温度变化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对节气的知识和内容进行简化,讲明节气的精髓,将节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内容浅显易懂,并具有可操作性。如,“霜降”节气,让学生了解霜降是因为天气变冷将水汽冻起来,让学生感受出现霜时的天气如何、霜有哪些特征等等,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巧夺天工的装饰产生探索的欲望。节气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正好是一年,在这一年里由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造成了节气的变化。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十四节气文化由诗歌、歌曲、谚语、民间传说组成。在教育中,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大自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容易感知到的真实生活,课堂外,学生们会走向大自然,感受节气的变化,进一步思考、观察、理解节气属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来观察社会和大自然,并通过给每个学生讲解节气知识,天文知识,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学习兴趣。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习关于节气的诗歌,进行诗歌比赛,讲一讲节气的民俗,讲一讲节气的传说,品尝一下节气的美食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节气的传统文化魅力。比如,在立秋节气,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立秋吃茄子。为什么立秋要吃茄子呢,因为立秋后,天气将变得干燥,吃茄子可以降火除秋燥。也就是每一个节气、每一个时间都有自己的时令蔬菜和水果,人们在生活饮食中,最好要结合节气来饮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厌食,还能加深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二十四节气内涵博大精深,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校本课程学习,学校需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方面的构建一个学科体系,包括学习读本、动画、植物标本、天文星象等,创建一个完善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传统气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校园中的发展,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任婕《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2] 汪潮《试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关键词》,《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3年第5期。

[3] 谈永康《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9期。

[4] 程杨杨《开发节气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22期。

[5] 章振乐《节气课程:让传统浸润童心》,《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读本节气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