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阻力及其对策探究

2022-05-30 09:10韩瑶赵欣宇
理论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韩瑶 赵欣宇

摘 要: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局面,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解决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三孩政策”,“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实将会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短缺,家庭养老负担过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等问题,可以有效扭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局面。虽然“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实对解决老龄化问题有切实成效,但由于某些因素使得政策推行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阻力,阻碍政策的有效落实。本文将从思想观念局限、养育成本压力、女性自我价值实现和家庭养老负担四个方面对“三孩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阻力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阻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三孩政策;人口老龄化;养育成本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099 — 04

一、“三孩政策”出台的背景

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总人口14.1178亿,其中0-14岁的人口为2.5338亿,占总人口的17.95%,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1.35个百分点;15-59岁的人口为8.9438亿,占总人口的63.35%,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0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1]。通过此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显著增大,适龄劳动人口占比明显降低。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生育政策调整使0-14歲的人口规模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人口结构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呈现加速状态,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稳定使得国民生育意愿增强,此时相对自由的生育环境导致中国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为控制人口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倡导国民要“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并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至此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长期对人口数量的严格控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已经显示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及时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二孩政策”以提高生育率,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结果可知,“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切实成果,我国的生育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口结构持续恶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改变我国人口结构,保障我国人力资源禀赋和社会的生机活力,中共中央于2021年5月再次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由实施“二孩政策”转变为实施“三孩政策”,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支持措施,推动政策有效落实[2]。

二、“三孩政策”的前景

(一)缓解人口老龄化

对于老龄化现象,联合国统一的判定标准是: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个百分比或者65岁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个百分比,这个国家就被认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依此标准衡量,我国自1999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个百分点后,就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3]。从人类发展的层面来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进步的必要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显得太过突然,仅用了20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占比就达到了18.70个百分点。有关部门预计,在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加深,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只有积极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才能突破人类发展的壁垒,促进国家全面发展。“三孩政策”的实施旨在增加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提高青少年人口占比,政策的有效落实将会促进我国人口持续均衡发展,从根源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保持人力资源禀赋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失。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0-14岁人口增加率1.35%远小于15-59岁人口减少率5.44%,即潜在劳动力的增加数量会远不及劳动力的减少数量,若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减少,最终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的不足。随着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降低,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是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若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我国人力资源禀赋,提高生育率无疑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因此优化生育政策显得尤为重要。但从“二孩政策”的实施结果来看,其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非常有限,“二孩政策”的实施只是增加了短期劳动力的数量,并不能保障中国长期劳动力供给。从长期发展来看,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应当继续提高生育率,因此“三孩政策”的落实有效就成为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推动的作用。一方面,“三孩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我国母婴市场发展,施激发了中国母婴市场的内在潜力,扩大了母婴市场规模,给母婴行业带来新商机,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三孩政策”的实施能够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享受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即高占比的适龄劳动力人口会带来的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回报率,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到来使得这种“人口红利”逐渐减弱,造成了我国“未富先老”的局面[4]。不仅如此,老龄化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约束着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主要的消费是中年时期的储蓄”,所以老年人的消费会比较节省,这不利于了我国扩大内需,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更加喜欢稳定,选择有风险的投资理财方式几率小,阻碍了投资对国家GDP的推动作用,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四)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大,在土地出让和国家税收方面的收入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使得家庭和社会组织对国家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政府划拨更多的财政拨款用于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基本福利。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还影响着房地产行业活力,使得购房人群增长乏力,国民购房需求降低,房地产消费疲惫,从而影响了房地产商的拿地积极性,使得政府土地出让的收入减少。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使得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国民消费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和商品增值税的税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减少。所以,推动“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实,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才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保障政府财政发展活力的关键。虽然三孩政策实施的同时附带了一些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前的财政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三孩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社会注入生机活力,促进社会创新,改善人口结构,减少人口供养比例,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三、“三孩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阻力

(一)思想观念的局限

在看待生育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适龄生育人群具有强烈的生育意愿,严格的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这种思想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把养育孩子看作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投资,养育孩子越多就表明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越有保障;二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适龄生育人群因长期被限制生育而增强了生育意愿,只要放宽生育政策就会带来生育率的激增。因此,政府制定“二孩政策”的内容停留在“国民拥有可生育的权限而不是国家具有提高生育需求”的层面。事实上,通过“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影响的结果可知,这是一种思想局限,产生这种局限的主要原因是对生育人群思想了解的滞后性。经过改革开放所带动的生育思想的转变和长期提倡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洗礼,现代适龄生育人群的生育观念较以前适龄生育人群的观念相比已经有所改变,他们已经忽略现实的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化,把“少生、优生”视为科学、文明的生育观念。

(二)养育成本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人类的养育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在教育上的花费很少,主要靠体力劳动生产来维持温饱,那时的人们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便可以参加生产劳动活动,社会形式属于体力劳动力社会,养育孩子的成本低;到了工业社会时期,工厂和企业的出现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生产技能需求。用人单位细化的分工要求具体的特殊技能,这必然要求更多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时大量工业商品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的购买需求,教育投资和购买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得养育成本增加;发展到现代数字化社会时期,脑力劳动在总劳动中的占比显著提高,教育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高度,这就使得教育的开支占据着“三孩”生育成本中很大的比重。除此之外,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各种生存成本。社会发展使得人类的生育成本越来越高,生育率提高的阻碍已经从“能不能生得出”的政策障碍变成了“能不能养得起”的物质障碍[5]。

(三)自我价值的实现

由于时代的要求和文明的进步,现代的人受教育的禁锢越来越少,接受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与早期的社会相比,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升高,思想更加开放,也拥有更多发展自身事业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多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选择后者,追求学历的提升和事业的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以此来看,“三孩政策”的落实无疑是女性事业道路上的绊脚石,阻碍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对已婚的女性来说,由于生理特性,生育意味着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自我休养和照顾幼儿,这样必然会减少原有的家庭收入并且会丧失很多的工作晋升机会,所以她们会选择减少生育次数来避免职业危机的出现。另一方面,對于未婚的女性来说,“三孩政策”的落实会让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会使得女性具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她们更容易延长受教育年限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以应对就业压力,推迟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养老的负担

当今社会养老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传统受家庭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依旧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年轻人的人均赡养比例逐渐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内部支出结构向赡养老人方向倾斜。基于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背景,“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实显得尤为困难。首先,一个家庭在承担养老负担的前提下,若再想生育,其应对生存压力的措施分为两种:一是降低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缩减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作为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花费;二是增加家庭劳动成员的工作强度,以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来应对家庭高额开支。事实上,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增加家庭劳动成员的生存压力。再者,赡养老人和抚育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家庭劳动成员生活幸福指数降低。试想一下,如果两个独生子女通过婚姻组建家庭,双方都没有祖父母的情况下夫妻二人就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如果再生育三个孩子,夫妻二人就要同时照顾七个家庭成员,这样二人将会承受难以想象的生存和心理压力。

四、“三孩政策”有效落实的建议

(一)改变思想观念,弘扬文化驱动

推动“三孩政策”有效落实,保证生育率稳定增长,政府首先要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局限,从文化上入手改变适龄生育人群现存的生育观念,建设文明友好的生育环境。其次还要充分明确的表达出“鼓励生育”的观点,在思想上提高国民生育意愿,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育率低的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传播良好积极的婚嫁生育风气,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入手整改,摒弃陈规老套、男子主义、天价彩礼的不良婚嫁风气,提倡适龄婚嫁、适龄生育、优生优育,共同育儿、责任共担的家庭良好婚嫁观念;第二,要优化社会生育文化,提高适龄生育人群因生育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适龄生育人群对生育政策的满足感,弘扬母亲伟大,理解女性辛苦,杜绝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建造社会全体成员尊重生育的社会环境,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配套措施,缓解养育压力

从“二孩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调查结果来看,“养不起”是许多家庭拒绝生育的理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多养育一个孩子就表明要在孩子教育、家庭住房和医疗卫生方面多一笔大的开支,增加了家庭的生活负担。因此只有合理的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才能推动“三孩政策”的有效落实。在教育方面,政府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教育资源供应,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普惠性教育覆盖范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降低家庭教育成本。充分保障“双减政策”落实有效,杜绝教育“内卷”现象、培训机构借机敛财现象的再度发生,缓解家庭教育负担[6];在住房方面,要通过优化税收体系,制定合理的住房支持政策,缓解国民在住房方面的压力,保障国民的住房权利;在医疗方面,要发挥中央财政的带动力,通过发放政府生育补贴,提供公共照护服务,设立非营利性女性服务机构,创建非营利性儿童医院,减少家庭医疗开支。

(三)健全妇女保障,实现自我价值

保障妇女基本权力,防止“因生孩子失去工作岗位、丧失就业机会,影响升职加薪”等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出现,满足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营造尊重女性的社会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推动“三孩政策”落实有效。在制度层面,要完善生产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确保女性不会因生育原因在就业、升职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提倡带薪休产假和男女双方交替休假育儿,保障女性就业的合法权益,扩大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完善育津贴制度,提高生育保险待遇保障水平[7];在社会层面,要建立共担生育成本机制,适量分担企业的员工生育成本,为用人单位建立生育成本合理分担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对维护女性合法权利的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在社区层面,要建设母婴公共服务机构,社区托育机构、发展母婴服务多元性和普惠性,满足不同家庭育儿的基本需求[8]。

(四)缓解养老负担,健全养老体系

养老负担的加重会使年轻人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去赡养老人,从而降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导致“三孩政策”难以有效落实,最终形成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恶性循环。因此,健全养老体系,缓解家庭养老负担是推动“三孩政策”有效落实、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如何健全养老体系,有以下几点建议: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丰富养老保险金筹集方式,鼓励未退休者自存养老金,预防养老资金不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减小养老资金风险,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需求;积极引入商业养老年金险,增加商业养老年金供给,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基本福利;兴办社区、事业单位帮扶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方式社会化、多元化,设立老年基本医疗、康复、娱乐、锻炼场所,分担子女陪护负担。

五、结语

随着我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三孩政策”的实施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政策推行中存在的诸多阻力,“三孩政策”的实施并不代表着“三孩时代”的到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满足家庭育儿需求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的生育率,传播良好生育文化、强化政策配套措施、健全妇女与养老保障体系才是推动“三孩政策”落实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宁吉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J].中国统计,2021(05):4-5.

[2]陈卫.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三孩政策——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1(05):25-35.

[3]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2):19-27.

[4]蔡昉.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J].国际经济评论,2020(02):9-24+4.

[5]张翼.“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4):30-36.

[6]李一陵.不断优化配套措施推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J].中国卫生人才,2021(09):8-9.

[7]袁涛,范静.三孩政策下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有关对策和建议[J].人口与健康,2021(09):37-41.

[8]解读三孩生育政策推动构建包容性配套支持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21(04):48-82.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香港开创多种安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强老年护理保险研究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