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

2022-05-30 10:03姬广超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姬广超

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科专业建设成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的部分。在“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也要转向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学科专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革新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滞后、忽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学习、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更新理念,以“新文科”为指引;打破壁垒,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自主创新,探寻专业特色发展;科教相长,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搭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发展。以期在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建设 对策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是高等学校的文科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是文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语言与文化等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高校中开设时间比较久,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逐渐的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四新专业建设的提出,使得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众多文科专业需要革新已有的专业模式。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何要急于做出变革?如何做出变革?值得思考。

一.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的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了题中之义,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的陆续颁布,到“双一流”建设、“双高”建设的提出,再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一系列政策行动,都对高等教育指明了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2018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在原有建设的基础学科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1]并规划建设60个左右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现共有中国语言文学培养基地19个,第一批中国语言文学培养基地共设置6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第二批中国语言文学培养基地设置6个,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第三批中国语言文学培养基地共设置7个,包括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专业建设中要形成文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2017年教育部召开会议对“新工科”建设进行探讨,紧接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提议被全面提出。“四新”专业建设是高校在专业建设转向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一步,是人才培养范式的重大革新。也迅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成为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而不是与“旧文科”相对立的“新”。[2]新文科建设强调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新兴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适应,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与“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学科专业的革新是应然的也是必然的。

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型发展的必要性

1.学科专业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契机。

专业发展的活力在于革新,只有不断的对社会变化做出反应,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统一,学科专业发展的道路也不外乎在于专业规模的扩大、专业质量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学是我国本科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门类,是文学学科最为重要的基础专业,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培养质量也深刻影响了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作为开设较广的专业门类,外延式发展已经无法使得专业发展得到显著的效果,内涵式发展是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而新文科建设给了中国语言文学一个转型发展的契机。

2.革新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建设方式与理工科截然不同,首先,作为一个稳定性的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它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又有些松散,紧密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学要存在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中,要符合社会价值追求。[3]但是其思想性的特点又使得中国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较低,难以与社会需求产生共鸣。其次中国语言文学在教学上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以教师引导、学生领域为主,实践类型的教学方式较少,知识的掌握比之理工科专业更加模糊。再次,中国语言文学的人才能力培养应该体现在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文学创作上,但这些能力有着抽象、空泛的特点,难以作为考核标准,所以书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成了考核内容,学生的文学素养难以得到考量。中国语言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文学家。革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文科建设给文科专业的革新提供了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课程内容与质量标准,新文科建设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与其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施截然不同,是对学科专业教学的革命与创新。

3.学科专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是具有时代性的,两汉时期流行的文体为赋,南北朝盛行骈文,继而是唐诗宋词元杂剧的交换更替,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风潮,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成为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这些文学形式无不为我国文学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科学民主思想与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的革新。现代文学观念、语言观念的变化,要求中国语言文学不能止步不前,必须抓住时代的進步,不断进行专业的优化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也应是在不断的革新中进行发展,其生命力也来自于不断地适应社会文化背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文学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信息数字素养,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国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在于不断地适应社会,不断的专业革新。

三.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滞后。

专业就是由课程排列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文学类的基础学科,其专业中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以古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文学概论与基础写作为专业课程主干,选修课也是围绕专业课的进行的。[4]课程设置囿于“专业界限”,加强了文学类专业应用型较弱的原有观念,不主动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教学模式上,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知识性倾向,教学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单调的知识讲述与高心理需求的学生之间产生教与学的矛盾。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都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

2.忽视文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学习

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学类的专业似乎不需要科学研究,也不需要建设相关的研究平台,但是文科是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科研究能够切实的解决现实问题。从现在的文学研究中心设置的情况来看,设置数量较少,且建设程度较低。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5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中仅有11个文科综合实验研究中心。2015年建设的1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仅有两个文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别为新闻传播学与语言科学两个领域,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中心建设力度较小。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中,中国语言文学的培养基地数量达到19个。中国语言文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在逐渐重视的研究中心的建设中体现出来。但是总体来看,中国语言文学的科学研究力度较小,实验中心建设较少。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实践学习方式简单,大多是去文学馆、文化馆以及纪念馆等公共机构进行简单的参观性质的学习,并且由于场馆建设的不确定性,与所学专业也很难契合。部分高校会在专业培养时加入一些实训活动,但是更多的是为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关实践教学欠缺,使得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脱离现实,在学生应用性培养上有所欠缺。

3.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毕业生就业是反应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的就业率像基础教育的升学率一样,成为了高校发展的“指挥棒”。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力、治理的需要,即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但是相比于应用型学科,基础型学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高校的专业建设力度与重视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就业率作为文学学科的一级学科专业,实用性较弱,就业率普遍较低,且毕业生收入较低。[5]高校在设置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应只囿于专业目录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杨,要重视应用性培养,不仅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转型发展途径

1.更新理念,以“新文科”为指引

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工业发展的推动,作为技术人才来源的理工科专业也理所应当的受到了重视。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美好生活需要不止物质的享受,也有精神的追求,精神文明的繁荣需要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這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价值。“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使各高校开始重新审视文科专业的价值与建设路径。[6]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要更新观念,以“新文科”为指引,提升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地位,以文科的人文主义引领技术的发展,发扬人文精神,给予社会精神以更加深刻的见解。

2.打破壁垒,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2021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各部分具有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四新”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单独学科得知识体系过于庞大,而专业划分可以培养某一领域内的专精尖人才,但是清晰的专业界限将学科知识割裂开了。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建设路径已经不能满足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交叉融合发展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发展的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依靠“新文科”建设的政策背景,应该用于破除体制机制阻碍,构建开放、创新、融合的文科建设与保障机制。[7]不仅在学科内实现相互交叉,更应该实现文理学科的交流,革新原有中国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文学人才,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3.自主创新,探寻专业特色发展

文学扎根于社会,具有地域性特点。在高校对中国语言文学进行专业建设时,要紧紧把握特色发展这一命题,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强化高校文学专业特色。在研究地方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品牌。以宁波大学为例,宁波是浙东文化的发源地,依托于文学院,设立浙东文化研究院,开设了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了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地域文化是社会的财富,更是高校专业设置建设的依托,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中,高校要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并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在思想文化教育中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

4.科教相长,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科研与教学是分不开的,是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体现,专业建设需要以科研作为基础保障,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要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能带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对于学生,要改变原有的文学类专业的轻科研、重教学的传统观念,在科学学研究上,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研究与文学研究,重视深入文学深入研究与论文撰写,重视毕业论文但是不唯论文,视毕业论文为学生科研水平的表示。改革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将“新文科”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去,[8]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在教学方法上,不拘泥于教师讲授,组织学生成立群众性文学组织,进行自发学习,不定期开展文学学术讲座,并鼓励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等竞赛。

5.搭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发展

“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应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企业和高校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及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输入相衔接。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积极与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相关事业单位及中小学等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准确的向学校告知人才要求,以便学校对于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深入到工作环境中,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

1810/t20181017_351895.html,2018.

[2]田晓明,黄启兵.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03):91-98.DOI:10.19563/j.cnki.sdjk.2021.03.008.

[3]张永刚,宁德松.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1):1-6.

[4]郑健儿,范世清.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12):115-117.

[5]廉串德,石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4(09):122-123.

[6]何万国,兰刚.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策略[J].重慶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3):117-126.

[7]王建伟,马金福.新文科内涵、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2):158-163.

[8]刘红红.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上),2021(11):180-18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